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_语文教育学论文选题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语言工作,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语文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生学习能力打底。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就成为无灵魂的空壳;离开了“语言系统”,人文精神就无以承载。本文度要阐述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原因,以及在语文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 现代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就是把人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来研究。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人文精神追求真善美以及三者的有机融合,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而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模糊,道德意识和审美能力薄弱,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辨识产生错位。?
  1. 学生个性的泯灭。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各式各样的分析讲解、练习题、语基知识占据了语文学习中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能分清一个句子的主、谓、宾,却写不出一句意思表达完整的话,如果以“群性话语”、“公共思维”向学生灌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语文教学中则难有体现。为了迎合以分数评价一切的评价制度,教师一味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成了学校的理想、老师的理想。学生的理想世界里也就只剩下“高分”了。勿庸置疑,学生家庭、学校已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个联盟,迫使学生远离个性,丧失理想,造成个性与理想的缺失的错位局面。?
  2. 人性的失落。如果说,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知识训练使受教育对象丧失了个性,不能提高其人文素质。那么,另一个事实是,现在的语文教学,除了束缚人的个性,还忽视了一些正常人应有的感情,并没有充分肯定人性的价值。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了人性价值的分析,也就丧失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宽容,从而漠视人的正常的感情,我们所教育出来的学生怎能有对父母的亲情之爱、对友谊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又怎能有对全人类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关怀和宽容??
  3. 文化人格构成上的缺陷。汉语语言的特点是汉语语言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证,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缺乏对汉语语言人文价值的阐述与开发,语言的运用者也被压抑了个性,对人性的理解片面化,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贫弱无力。我们知道,最深厚的爱国主义是源于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之中的。在这样的语文教育背景之下,爱国主义教育愈来愈形式化,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路、有欲望无理想的畸形‘人才’。”这样的学生何谈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何时才能实现??
  4. 人文视野的狭窄。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来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学生在听读训练过程中,由自然人转化为文化人,在说、写训练中由文化人向社会人转变。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却不能完成这样的转变。当前语文教育中的失误使学生的阅读面十分狭窄,知识面也并不宽阔,对我国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的思想认识十分有限。?
  
  二、 造成当前语文教育人文性缺失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两方面?
  
  1. 教育观念未能根本转变?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经过近20年的反复争鸣、讨论和研究,可以比较清晰地达成如下共识:语文教育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童庆炳先生说:“必须从‘人’的高度定位语文教学,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然而,有不少语文教师在今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形势下,仍然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识不足,缺乏人文理念,抱着“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的思想不放,重工具,轻人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 语文教育的片面功利性?
  其一,语文教育的泛政治化。我国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是封建统治国家,建国后又长期受左倾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语文教育往往打上片面功利性烙印。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界深切地认识到语文教育泛政治化的危害性,呼唤语文教育回归本位,主张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泛政治化的倾向很难得到根本性克服。其二,基础教育发展的不正常。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指标。分数高的学生受到社会的重视,家人的亲睐,可以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分数低的,则为社会、家人所冷遇。教师可以凭分数赢来各
  种荣誉和花环,可以凭升学率优先晋级、评优,甚至“宾客盈门”。?
  
  三、 人文精神的培养?
  
  1. 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体现教材的人文因素?
  现行的语文教材,选取的多数是文质兼美、适合青少年学习的典范文章,它们不仅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美生动的语言,感人至深的形象,深邃的哲理,丰富高尚的感情,当教师对它作深入透彻的分析,就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哲学、美学、伦理、道德、品质、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精髓,当这种理解与培养学生的高尚责任感相互撞击的时候,就会让学生获得一份又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
  2. 结合作文教学,展现人文精神?
  学生作文是他们情感、意志、道德的反映,是学生自己生活或周围生活的写照。言为心声,教师可接触学生的生活于字里行间,了解学生的思想于萌动之中,这就为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教师也可借作文引发学生的更深思考,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自己的人生掌好前行的舵。?
  3. 重视课外阅读,增强文学底蕴,提升人文素养?
  文学是一片最丰富、最肥沃、最美丽的土地,在中外文学长廊中有许多人文精品佳作,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带来的愉悦,以阅读进行美的熏陶情的渐染,沟通心灵的对话,凸显人文的关怀。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审美批判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用一双“慧眼”来发现真善美,甄别假丑恶,懂得正直、善良、真诚的做人,让他们用一颗正直善良的心灵来善待世界,懂得对社会与自然、人类与生物的全面关怀。通过课外文学阅读,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标签:人文精神 语文 培养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