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研究_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以高校文科学生为对象,对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进行研究,阐述了当前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 文科 学习成绩 评价
  
  通过以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对高校考试与评价机制进行改革,能进一步发挥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体才能和潜能,使其较好地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服务。改革传统的高校学生评价制度,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的成绩评价制度,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评价的反拨作用推动高校制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促进高校学生的根本发展和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有益对策。
  一、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评价机制无法体现文科专业特色
  当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机制都没有体现文科专业的特色,而是简单地用一种模式规约所有专业的评价实践。虽然各校出台的考试规定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会制定了不同的考核方式,但是文科专业的特征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譬如,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的一些课程来说,文科专业所涉及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如果试题能够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并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这样更能够在考试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相对于考核学生死记硬背某些知识点或某些所谓常识来说,这些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显然更有价值。比如:某高校必读书目的试卷库,基本都是四项选择题型。其中的关于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试题有很多考核细节知识点的题目,如“林黛玉哭过多少次”、“贾母有几个丫鬟”等,这些试题显然一味地在强调死记硬背,如果换成“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缺陷”这一类型的题目,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会激发学生的思考。
  2.高校以及教师不重视学习成绩评价
  目前,高校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把重点放在学科建设而不是本科教学上面,从学校到院系层面所有人关注的都是科研论文或项目,而不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教师招聘过程中只关注其科研能力而忽视教学能力,教师招聘实际上演变为科研人才的引进,因此学校基本不重视教师教育方面的投入。加之很多地方高校成立教育学院后原来分布在各专业从事教材教法研究的教师大多数转到教育学院,使得教师教育更加削弱,许多教师在处理教学中的很多问题时基本不是按照先进的教育学理论,而是凭直觉或经验随意处理。另一方面,由于职称评定和学校舆论的导向也是重科研轻教学,教师认为在教学方面花费时间或努力得不偿失。譬如,有的高校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建设试题(卷)库后不久便被废弃,专业负责人的解释是试题过时,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人肯真正花工夫去维护和更新试卷库。
  3.考试评价观存在误区
   考试是根据特定目的测量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方法,是当前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的一种常用方式。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都发挥着绝对的评定、区分和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教育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类型和潜质。没有合理的考试方式,合格的人才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因为考试长期存在所产生的惯性使然,考试的目的和方式选取常常不能与教育目的的更新同步。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接受教育”窠臼。“接受教育”中的考试评价是为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升升学率服务的,统一的教材、同样的考试及固定的评价标准,造就的是相同规格、或许有满腹知识但却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突出强调了考试的管理和评定功能,而对考试的教育功能弃之不顾。评价的功能仅限于确认学生的学业成绩,为给学生分等提供依据,很少提供改进教与学的有效信息。有的高校管理者仅把考试当作决定学生评奖评优和是否毕业的手段,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学了所教的课程,总该给个结论,因而考试仅仅是为了给学生的某门课程学习下个结论而已。对于学生而言,考试也即是为了得到分数,分数就是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全部说明。其结论既不利于培养和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形成,同时对创新能力发挥情况,也无从知晓。这一问题同样反映在教师所填写的期末试卷分析上面。我们调阅了100余门课程考试试卷的试题分析,发现教师对这项工作大多数比较马虎。即使有些老师认真填写了分析报告表,但他们至多是分析了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和各单项试题的得分情况,我们没有看到一份分析表涉及考试反拨功能的内容,即透过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今后改进教学方式的内容。这个现象同时表明,高校教师对于高等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尚未掌握。
  4.对智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得知识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的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与把知识用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传统教学观的最大弱点在于把智育的任务仅仅归结为学习系统的基本知识与训练技能。在智育评价中更是不自觉地将课程教育当成智育的全部内容,将智育的高低等同于课程成绩的好与差。在教育中,一种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的获得显然比单纯知识系统的掌握更有意义。然而在现代高校的教学和考试过程中,虽然任课教师或许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种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却无法在考试的过程中反映出来。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察内容、考查方式都无法充分满足智育的全面要求。目前,大学文科生的学习考试仍以简单记忆为主,考试也以考察背诵和记忆知识点的方式出现。
  目前文科考试中的题型一般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其中所谓客观题一般是指选择题和判断题有标准答案的题型,客观题的考察因其试题的形式所限,主要考察的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简单识记和一般理解。文科考试的主观题中经常出现的试题方式是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两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面所述文科考试中常见的几种题型,其考察的内容基本都是概念性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最多不过是对概念的简单运用,很难真正考察一个学生对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实际运用的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的考察。因此,在当下的文科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考前一星期,胜读十年书”的戏谑语,甚至许多学生通过在考前突击记忆的方式就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些考试评价的方法,无论从考试的形式还是考察的对象上都无法体现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理念的要求。
  5.考试评价的方式、结构缺陷明显
  (1)考试方法单一。大多数院校都是采取笔试+小论文的形式,存在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全校性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教式的考试少;记忆知识多,理解运用和创新的能力考查少;而且许多考试都是一次考试定结论,忽视平时成绩或是平时测试的作用。在文科考试中,普遍存在着突击记忆、强迫背诵就能通过考试的实例,反倒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学习的学生考不过重视背诵记忆的学生,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前的文科考试评价制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评价结构不完整。当前的高校学生评价,主要存在以下缺失:首先,是终结性评价多,缺少安置性、诊断性、形成性的评价。其中终结性评价也称为总结性评价,它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判断,同时也提供着教学目标适当性和教学策略有效性的信息。而安置性评价主要解决考查学生是否已掌握参加预定学习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多少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习惯等个性特征更适合何种教学模式。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主要显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具体的学习错误和调查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的深层原因。其次,是相对绝对评价多,个体内差异评价少。缺少个体内评价无法使老师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优点与不足,也无法使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并且确定努力的方向。再次,是他人评价较多,忽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过程可以形成自我反馈环节,还有利于克服他人评价的逆反心理。缺乏自我评价的环节,很难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主动参与的过程。最后,是定量评价较多,缺少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缺乏将使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并制定有效的施教方案。从以上种种评价方法我们可以了解,每一种评价形式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交叉使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类型无疑能够让学生评价更为客观全面,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6.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考试试题很少结合地方的经济文化活动实际,以纸上谈兵为主。我们承认高校某些专业的试卷库中设置了一些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试题,但是此类题目覆盖面小,所占的分值不高。这个问题也与目前高校的价值取向有关,虽然地方高校在制定办学方针时基本上都会提到服务地方经济,但是其瞄准的目标是全国性高校,尤其是所谓985高校,因此经常弱化其与地方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志存高远,实际上是自毁特色。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大学精神在于其各自独特的文化结晶,没有统一的模式。这可能是所有高校的管理者自身就该学习和深刻理解的。
  三、解决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问题的对策
  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应该包括两点:一是社会性,即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二是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与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够自主地对学习有预见性的判断,并能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获得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审视现行的考试制度,片面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分数的弊端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材施教、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打破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也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针对上述阐述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的建议:
  1.建立符合文科学生学习特点的成绩评价模式
  文科生的考试如果片面追求客观的答案,只能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考察学生。同时,文科的学习更加强调过程性,最后的成绩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大学里靠临时抱佛脚突击过关甚至取得不错的成绩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文科的考试评估就应该强调考试方式的灵活性、多元化和过程性。以试卷方式的考察应该注重分析论述题的考察形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和全面掌握,重点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考试方式的多元化,加强以论文和综述、调研等方法来考察学生,注意全面地考察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过去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
  2.创新考试内容
  高校课程学习一般对学生要求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许多课程考试中,一般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涉及较少,而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往往被忽视。考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试内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应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机械地记忆与再现。命题应注意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进行解答。
  因此,笔者认为,创新考试内容应该注意区分知识考察和能力考察,平衡知识性考察内容和能力性考察内容的比例。对于文科教育而言,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是必须的,教学和考试首先是建立在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基础概念的基础上的,离开了基本概念就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创造。因此,考试的重点当然应该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考察学生对学科体系的理解、对学科思维方式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学生使用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考试的内容而言,应该注意客观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同时对于应用性的学科,则要尽量减少笔试内容,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3.改革考试手段
  应该说,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考试的方式在不断革新。很多高等院校增加了开卷考试、小论文、实验及上机操作等各种形式,逐渐克服了原来单一闭卷考试的缺陷。
  在国外,大学考试的方式至少在二十种以上,如无人监考考试、论文、答辩、专题讨论、口头演示、个人研究项目、图书馆运用评估项目、课堂表现、作文、实习和社会实践笔记或日记、口试以及闭卷考试。而且国外考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每一种形式都有与之配套的设施和措施为后盾,以保证整个考试的有效性。外国考试的形式和方法不能全盘照搬,但是值得借鉴吸收。主要包括: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培养个人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注重思维的训练,笔试与答辩、口头演示等形式相结合;重视社会实践。
  另外,针对我国高校目前文科学生的学习状况,笔者认为可以将听课笔记、读书札记、阶段论文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范围。这样的考察方式重视了教育活动的过程意义,也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建立健全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
  在现代考试管理中,加强考试质量的科学分析,对于提高考试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考试质量分析通常分为两个部分:试卷质量分析和学生成绩分析。试卷质量分析是学生成绩质量分析的基础。只有试卷的各项指标基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成绩分析的结果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实践能力水平,才能准确地探讨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虽然均开展了试卷分析工作,但因各种原因,多数流于形式。学校大规模的课程考试结束后,多数教师阅完试卷,把成绩送给教务部门就标志着期末考试活动的终结。有的教师及时做了试卷分析,也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人数分布的统计,真正组织教研室教师坐下来认真地、科学地分析试卷,分析试卷的难度、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的少。因而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功能难以发挥。因此,对于质量监控机制中不可或缺的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工作应该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试题库的内容也应该及时随着教育内容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学校应该在各个专业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试题库的更新,根据试卷的分析情况,及时总结试卷的效度与信度,根据考试的情况不断更新题库。而且也要随着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考察的内容和方式,防止题库过于陈旧而被任课教师所抛弃。对于试卷的分析,不仅仅要分析一次考试的情况,而是要分析整个题库的长期综合的考试情况,及时改变试题库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亚莉.对构建高校现代学生评价体系现状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2,7
  [2]李丽.高校教学考试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汪霞.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
  [4]邢维全.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启示[J].高教论坛,2009,6
  [5]赵丹,李新宇.国外高校考试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0
  [6]张红梅.美国高校学生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5
  [7]韩立福.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4

标签:学习成绩 评价 高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