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优化研究:有哪些国有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现状   (一)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存在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尤其是政府审计体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我国政府审计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在行政上隶属于各级地方政府,接受本级政府的领导,在业务方面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指导。这种制度安排在客观上制约了审计功能的发挥,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可见,在目前的审计体制下,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要对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经济责任人,特别是针对拥有一定权力的主要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状况进行审计和评价,必然会受到行政的干扰和影响,从而会增加审计风险。
  (二)我国审计法规体系不完备 审计法律法规因素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依法审计的关键所在。如果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或者法律法规之间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发生审计风险的概率。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目标直接针对经济责任人行为本身,审计结果要落实到具体的经济责任人及其承担的目标经济责任。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不完善、不统一,将会造成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人的审计评价不当,进而导致审计风险。
  (三)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 只有在具体实务环境重中,按照审计标准和具体经济情况合理的完成相关任务,该审计人员才能称之为有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首先,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作为基础,这主要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具体而言,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与审计风险成反比从现阶段审计工作的实践而言,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人员能基础性的相关审计,但是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专业审计,特别是在特殊领域和经济环境复杂的领域的审计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四)审计方法落后,急需创新 随着现代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审计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富于挑战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这一现象显得更为突出。因此,伴随着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不断拓展,经济责任审计要实现评价经济责任人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的审计目标,就必须解决其现行模式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如,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无统一标准;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审计资源匮乏;审计风险高,审计质量控制难等。这些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从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亟待进一步创新审计模式。
  二、风险导向模型下经济责任审计策略
  (一)风险导向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设计 在风险导向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计划是审计方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对经济责任人按照责任关系,对其是否全面有效的履行经济责任而进行的统一的审计安排。在安排审计计划,既要考虑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具体行业的审计特点,同时要考虑被审计对象的环境。在兼顾宏观和微观的两个方面,确定明确的审计目标,科学选择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统筹协调,合理均衡地安排任务,避免重复,提升审计效率。
  (二)风险导向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的一种确认和评价活动。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针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相况进行判断,并根据掌握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作出审计评价。为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关乎经济责任人的职业发展评价,更加了关乎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具体而言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风险导向模式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其审计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某几个指标,而是基于多重因素的全面判断。因此,全面性原则是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所必须坚持和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在选择审计方法时要注意全面性。对于重点审计的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审计方法的运用,注意方法之间的均衡和相互印证,只有结合使用多种方法,才能降低这些环节的风险。另一方面,根据审计证据对经济责任人进行评价时,需要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具体环境,对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确定其权重,进行综合评价。只有如此才能使得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状况进行的评价变得科学和全面。
  (2)成本效益原则。与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一样,成本效益原则也是一个重要原则。即必须保证实施审计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的增加。在设计和选择审计流程、审计方法时必须考虑资源和时间的消耗与获得的审计证据之间关系,通过科学设计和规划才能,以较小审计成本的投入,获得较好的审计效果。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在风险导向模式下的经济审计中,需要实现通过定性的方法确定审计的重点,而在这一确定过程中却离不开定量评价所提供的参考。在具体的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审计计划和审计程序,这些调整和变化也是离不开定性的职业判读。所以,要合理鉴证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设置定量指标,即是把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基于此,审计人员必须坚持这些基本原则,按照导向模式的思路,根据时间工作的情况,选择相适应的审计方法,才能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实现审计目标。
  (三)风险导向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流程的设计 在确定审计目标后,需要对经济责任审计流程进行具体安排。在导向模式下,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取决于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评价的公允性,因此,在审计流程设计中,必须将对经济责任人的审计目标进行有效分解,通过这样的模式,才能更加精确的失败审计风险以及确定审计重点。在确定这些基础要素后,按照相应的模式进行流程安排:目标经济责任的确认、目标经济责任的分解、目标经济责任履行状况测试、目标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评价、识别审计风险、确定审计重点、实施基本审计流程等环节,最终出具审计报告。
  (1)借鉴审计中的重要性原则来进行目标经济责任分析。在风险导向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对被审计对象的目标经济责任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在考虑经济责任人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环境后,确认经济责任人具体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这需要确认到具体的数字和指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借鉴重要性的原则和思维,按照审计目标确定相应的责任标准。其次,再根据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目标,将目标经济责任进行分解,如针对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多层次的目标经济责任,可以将目标经济责任分解到组织内部各个委托代理环节;然后按照目标经济责任确立的原则、标准或规定测试经济责任人履行目标经济责任状况,评价其存在的重大缺陷。
   (2)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环境识别审计风险和确定审计重点环节。在确定和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责任后,需要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具体环境。通过对目标经济责任和对被审计对象的履责报告的分析与评价,以及对被审计对象的环境的了解从而确认影响目标经济责任能否有效履行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安排审计时间,从而提升审计效率和降低风险。
  (3)选择科学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在确定审计的重点环节后,需要进一步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审计方法。对重点领域采用严格的实际性测试,对于非重点领域需要较多关注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人员根据实质性测试和评价结果及取得的其他审计证据确定是否完成审计或追加审计流程。
  (4)根据审计的实际情况出具审计报告。在审计工作完成后,审计人员需要通过自己的职业判断,根据自己的掌握的审计证据是否能出具审计报告。与对企业审计的不用之处在于,这里不需要和被审计对象进行沟通,只要掌握了充分的审计证据便可以出具报告。如果掌握的审计证据还不能出具审计报告,则需要追加审计程序。
  
   参考文献:
  [1]姚爱科:《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主体探析》,《财会通讯》2007年第6期。
  [2]余海宗、袁洋:《审计模式的演进及发展的路径分析》,《财会通讯》2007年第9期。
  [3]朱小平、余谦:《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中国会计评论》2004年第2期。
  (编辑 园 健)

标签:经济责任审计 优化 模式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