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通知书 > 正文

[浅谈论语中的幸福观]浅谈幸福观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D6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163-01   摘要:论语所提倡的幸福观是孔子及其弟子从其所遵循的伦理道德出发,在追寻把握幸福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幸福观与我们现在追求的精神幸福的满足并不冲突,只是在形式上表现有些许差别。我们要联系实际情况,来说说幸福。
  关键词:论语;幸福观;孔子
  引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关于幸福的讨论也是这样,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对幸福的感悟也不同,要慢慢去体会,生活会告诉每个人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机会。人幸福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感受幸福的能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是获得幸福的基本前提。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意思是说,虽然吃着糟糕的食物,住着破旧的住所,但仍感到很快乐。对于那种违背道义而取得的财富和地位,他视其如同天上转眼即逝的浮云。这个故事道出了孔子的生活态度,说明他重视“道义”。孔子和颜回所赞同的,就是孔子常说的仁。“仁者爱人”,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具备仁心,推行仁德,以仁爱的观点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善待社会,便可以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
  幸福并不是一个人独自享受幸福,而是我们能否给他人带来幸福。就像《论语?颜渊》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认为以自己的感受来判断与取舍,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就达到了人的一个更高的境界,体现了一个智者该有的豁达胸襟。有人的存在,就有人际关系的存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需要一个存在的准则。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以及种种想要幸福的权利,这都是人的所欲。
  因此我所谓的幸福,就是感觉良好,享受生活并且想要维持这种感觉的意思;所谓不幸福,则是指感觉很糟,希望事情能有所改变的意思。幸福的来源有无数种,痛苦和悲惨的来源也有无数种,但是在我们所有的经验之中,都有一个标准能够对应到很好或是很差的感觉。事实上,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要说出他们感觉很好并不难。论语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找到个人坐标,适应日常秩序。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甚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的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哀怨时,颜回却很乐观。
  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足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比自己富有的阶层,有许多不平衡的事物,其实我们不应该太多的和别人比较,有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却不知道,其实他们为了这一刻付出了很多。事实上,需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其他人拥有什么相关,也与我们自己所习惯的条件相关。需求也受教育、广告和电视所影响。我们想要跟上别人的脚步。这个现象导致了个人攀比,这样的结果是自我挫败的,因为如果我过得比较好,那么别人一定过得比较差。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心态很重要,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幸福不仅取决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也与我们的态度有关。法兰可从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验中得到一个结论:在最后关头,你可以拿走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除了一样,那就是人最终的一种自由,去选择自己在面对任何处境下的态度的自由。我们的想法会左右感觉。一个人如果具有同情心,那么他就会过得比较幸福,而且如果大家对自己所拥的有心怀感激,他们也会比较幸福。当生命变得举步维艰时,心态就越发重要。
  首先,我们要调整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人生百年,孰能无撼?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既然死生富贵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无法左右,就要顺应,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楚。
  其次,要尽可能的去弥补这个缺憾。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就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其实,弥补缺憾的有时是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说,内心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就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所以,要想获得幸福的品格,一方面要用好的生活态度,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另外一方面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精神不断的丰富和成长的过程中来破除认知上的障碍,最终能“明明德”,能“止于至善”,成为一个仁者,一个拥有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葛荣晋.孔子的“孝道”与构建和谐家庭[J],东方论坛,2006(5).
   [4]注受宽.孝经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王永彬.围炉夜[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4.
   [6]李殿元,王定璋,杜国志,注译.论语外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李申.论语精粹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M].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济南:齐 鲁出版社,鲁出版社,2004.
   [8]昊新成.论语易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胡文正.论语类读[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者静(1988-),女,新疆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标签:论语 浅谈 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