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通知书 > 正文

小说创作谈 [小说会死吗(创作谈)]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为一名业余小说作者,我总以为千说万说小说创作应当如何如何,凭心而论,这些并不太管用。我觉得最管用的还是必须以作品说话,还是应以优秀的作品来征服读者。   这是硬道理。
  这些年来中国的文学事业。有三样保持世界第一。一是,小说作品数量。单就一年产出长篇小说达2000多部(不包括中短篇小说),可谓世界第一;二是,中国的文学杂志数量排名世界第一(不包括网上、民刊、内刊);第三,中国的小说作者(作家)数量世界第一(不说省级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就已近万)。三个第一,是因为我们国家地大人多,顺理成章,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尽管数字喜人,但以小说为例,究竟哪些小说或者说“优秀”的小说,让你看了过目不忘,成了你人生思索的里程碑,给了你美好的回忆?恐怕是个问号。(唯物主义认为:量变产生质变,但在强劲的数量递增的情况下,我怎么也没看到质的变化。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物质产品可以由量变到质变:而精神产品则未必呢),所以马原认为小说已死,自然有他一份道理。这个道理标杆之一,就是我们的文学刊物,在市场面前很不乐观,(当然不能唯市场马首是瞻),从而形成了一种本末倒置的诡异现象:写小说的作者远远多于看小说的读者。
  就我而言。面对小说,其内心深处是完全赞同马原的说法。既然赞同,为何言行不一,面对小说依旧“贼心不死”,每年时不时地写上几篇。在杂志上露一鼻子脸儿?自我反省,原来是内心深处的小说“自我”情结在作祟。“自我”是把双刃剑。“自我”又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一方面,在浏览国内那些绝大多数观念、语言、技巧、人物毫无价值的小说时,它会拼命排斥小说创作;一方面看到国外真正的优秀小说,又在拼命维护着小说,欲罢不能。
  这种两难处境,时常让我焦躁万分。尽管如此,毕竟我的业余生活还是以读世界优秀小说为主,这就让我猛醒,所谓小说已死,只是指向伪劣小说,如果真正出现了优秀的小说,它会死吗?
  这些年来,我所撰写的小说题材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我的童年;二是我的地铁:三是我的朋友。忆起童年,那种刺骨般的伤痛很难忘怀:而地铁则是我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单位,每每回首,它所带给我的悲喜交加,足以让我写成一本厚厚的小说:至于我的那些众多处于社会边缘的朋友们,他们身上所经历的各种创伤,其实就是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缩影之一,实在需要反思。
  我深深明白,小说的题材不是小说成功的唯一因素,但无论写何种熟识的题材,有一点始终记住:力争超出常人的生活、阅读、写作经验。

标签:会死 创作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