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通知书 > 正文

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向社会寻找学报改革与发展的生机]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高校学报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走改革之路。本文基于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视角,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学不完的东西,而学报编辑要善于向社会学习,向社会寻找学报改革与发展的生机。学报编辑要破除不合时宜的办刊观念,提高面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增强服务地方的特色意识,把学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从而提高知名度和社会效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高校学报 寻找生机 面向社会 服务地方
  
  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一直是全国期刊出版界实实在在的热点话题。如何改革,如何突破困境?学报界见仁见智,多有新招。“高校学报脱离了对现实的反映,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为社会服务不仅是办学报的宗旨之一,而且对学报的存在与发展也大有裨益。”[2]理论工作者都知道德国思想家歌德的一句名言:“理论是暗淡的,生活之树常青。”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也曾经说过:“由春天的树木引起的冲动会教你有关人类的知识和美德,比哲人们能教的更多。”(华兹华斯《卓子翻了》)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学不完的东西。学报编辑要善于向社会学习,向社会寻找学报改革与发展的生机。
  
  生机之一:破除不合时宜的办刊观念
  我国高校学报素有“象牙之塔”“ 围墙刊物”之称。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囿于一隅,自鸣自放,脱离社会,脱离实际。“以学报的高校性取代其社会性,拘泥于学校一方,使学报处于封闭状态。这种狭隘封闭的办刊意识,使高校学报失去了那种进取求新的姿态,也就失去了刊物本身的生机。”[3]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办刊观念是不合时宜的,必须坚决破除。在这方面,许多地方社科院、社科联主办的学术刊物,以质论用,开放办刊,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很大的启迪。
  一些学报界同仁认为,高校学报是纯粹的学术理论刊物,而不必涉及现实问题及理论应用的研究,而且所刊发的论文写得越深奥、越晦涩难懂,越是与现实保持距离,水平就越高,就越具有学术理论价值。这种脱离社会现实、忽视地方需求的办刊观念,既不利于学报编辑观念的更新,也经不起理论与实践的检验。实际上,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不矛盾,社会现实问题包含着深刻的学术理论,而完全脱离实际生活的学术理论并不存在。因此,现实问题往往是重大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也会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对社会现实有直接效益的理论研究更具有学术价值,服务于社会现实的理论更具有生命力。
  学报编辑要走出封闭,破除不合时宜的办刊观念,向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引导理论科学工作者面向社会,对现实生活各个领域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让学报充满生机与活力。毛泽东说过:“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4]马克思也说过:“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5]革命导师的精辟论述意义深远,至今对于学报编辑仍然有着特殊的认识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生机之二:提高面向社会的实践能力
  首先,学报编辑要提高面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富有学术勇气和胆识。学报编辑办好刊物的胆识不仅来自于学识,更来自于社会实践。学报编辑要增强实践意识,主动投身社会生活、时代潮流之中,“经风雨,见世面”,不断磨炼自己的学术勇气和胆识。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方兴未艾,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文化思潮未免泥石俱下、鱼龙混杂。学报编辑具有学术勇气和胆识,敢于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敢于标新立异,就能得心应手地处理编辑工作,就能更好地借鉴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遗产,让学报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次,学报编辑要提高面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的走向。学报创新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为社会所承认,才是真正的创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6]学报编辑应着眼于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不断创新,在弘扬时代“主旋律”方面下工夫,做文章,开辟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特色栏目。
  再次,学报编辑要提高面向社会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学报编辑再也不能 “闭门造车”,再也不是单纯的“编辑匠”。学报编辑掌握的信息内容越丰富,编发稿件的质量就越高。学报编辑实践能力强,具有丰富的社会协调和人际交往经验,就能随时掌握学术信息,了解作者的学术研究状况,征集到高质、高端的稿件,并能更好地向外界宣传和推出学报,体现出学报的社会效益。因此,学报编辑要深入社会,磨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不断地接触新事物、新观点,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学报的学术品位。
  
  生机之三:增强服务地方的特色意识
  首先,打造服务地方的学术平台。学报编辑要充分了解和熟悉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民情,组织策划与本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特色栏目,充分发表那些选题贴近现实,研究、回答并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文章,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提供决策依据。地方政府的很多课题也需要通过学报这个平台,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加以探讨解决。如广西玉林市委书记金湘军在《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三期发表《统筹兼顾方法的理论渊源、哲学意蕴与实践运用》一文,从当前理论创新需要和当地历史文化实际出发,为破解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玉林市反应良好。因此,学报编辑应当立足地方,结合实际,主动出击,捕捉当地社会热点问题,从而赢得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获得众多读者和媒体的好评,提高学报的社会效益,增强学报的生命力。
  其次,架起沟通地方的金色桥梁。学报编辑要走出书斋,走出校门,面向社会,通过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学术研讨、课题协作、信息转让等活动,加强同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多方面听取读者的意见,尽可能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稿源、设计栏目、做好服务,争取地方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如可以通过不同专题的专栏、专辑,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讨论会,加强与地方的沟通和合作。又如,聘请地方著名人士做刊物顾问,邀请地方企业家协助办刊,约请地方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为刊物撰稿等。近年来,《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在架起沟通地方的金色桥梁方面走出独特的“发展之路”,增强了刊物的地方特色,提高了刊物的知名度。
  再次,成就地方特色的学报品牌。地方高校学报要找准自己刊物在同类学报乃至整个学报界中的特殊位置,明确特色标准和学术定位,挖掘个性特征,通过打造特色栏目,形成学术特色,彰显学术个性,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和社会效益,从而保持刊物旺盛的生命力。
  一方面,地方性的特色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和前景,为刊物注入新的活力。“让学报的论文植根于实践的沃土,学报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才能闪烁出缕缕创新的光芒。”[8]地方高校学报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在为地方服务中打造自己的学术特色,也使本地方的读者对学报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一所地方高校学报要真正植根于自身生长的土壤,别荒废了自己可以生根开花、结果的田地。如果做不到“满园春色”,也要“一花独秀”,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地方高校学报重视反映地方性的科研成果,既有助于发挥本校、本地方的优势,又能使学报办得富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范子奇. 高校文科学报21世纪面临的八大挑战[A]. 21世纪社科学报与学报编辑[C].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赵战委. 略论学报质量与收取论文版面费问题[A].学报研究文选[C].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3]崔月琴.21世纪:高校学报编辑意识的转换[A]. 21世纪社科学报与学报编辑[C].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毛泽东.反对党八股[A].毛泽东选集(三)[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5]马克思. 致阿尔诺德. 卢格(1842.11.30)[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7.
  [6]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省略 来源:新华社,2011-07-01.
  [7]肖汉森.新世纪与文科学报编辑的使命和责任[A]. 21世纪社科学报与学报编辑[C].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高建中. 论教育学院学报的创新与特色[A].学报研究文选[C].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标签:学报 生机 寻找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