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通知书 > 正文

高铁235复兴号途径那些站_浅议复兴中国动画的途径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国动画有着辉煌的过去,只是现在落入了低谷。当下的动画界试图以传统文化复兴中国动画,然而,对传统认识的错位,造成了当今动画作品与现实的脱节,无法表现中国动画应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动画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的特性。本文从动画文化的视角指出动画是一种大众文化,动画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动画要传承传统文化需立足当代生活,这才是复兴中国动画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动画立足当代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动漫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给一个国家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传播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而中国动画曾经形成的“中国学派”如今影响甚微,这点从《功夫熊猫》和《花木兰》中便可看出,影片里的中国元素颇受中国观众喜爱,当人们为之沉醉时,自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产出国的文化思想,这种带有中国元素的非中国文化的动画反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言,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动画的悲哀,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文化在动画中占据着明显的主流和强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动画便乘虚而入,对国内动画造成了巨大冲击,处在国门开放和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国产动画便逐渐失去了与美、日动画抗衡的能力。现在,好的当代动画片中没有一部是中国内地创作的。有关人士统计国内动画市场的90%以上被国外动画占据,而超过80%的青少年最为推崇的是日本动画。
  外国动画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一方面,它们从经济上攫取了丰厚的经济利润,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动画产品对中国进行长期的文化渗透,使中国观众在动画片的不断熏陶下,逐步接受它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审美原则。同时,通过动画片内含的意识形态来影响中国大众,使之逐步接受动画片中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并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最终形成长久的精神依赖,从而达到它们在非强制手段之下实行文化控制的目的。
  身为中华民族子孙,我们不能忘却自己的民族身份,更不能背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去崇信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本身就违背常理的。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造成国人文化认同上的混乱,甚至会渐渐背离本民族的价值标准而趋同于其他民族的价值取向。因此,文化认同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发展的中大问题,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身为传媒之一的动画,深受儿童喜爱,担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中华民族的继承者,中国的少年儿童应对本国的文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然而外国动画作品中,蕴含着生产国的文化思想、社交模式以及民族精神。这中间有些是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相一致的,但也有不少是与我们的价值标准相背离的。中国少年儿童在这些作品中学来的东西可能在我国不被认同,这会使部分少年儿童的观念错位、价值迷失,也可能使另一些少年儿童认同别国的文化模式,而偏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外国动画的大量涌入,除了使我们在经济上蒙受巨大的损失外,在文化传播方面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质量低劣的动画作品还会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这些不良后果一直提醒我们国产动画必须担负起自己的社会使命,提高自身的品质,力争在国内、国际动画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
  因此,国产动画必须复兴,这里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落在经济效益上,必须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角度来审视思考这一问题。国产动画必须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传媒。而我们的动画艺术家有责任为这一艺术形式的繁荣增砖加瓦,这不仅是为了动画事业自身的发展,也是为我国少年儿童接触文化传统开辟了有效的途径,使中国观众、中国的少年儿童在动画片的熏陶中逐步完成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复兴中国动画是保证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动画是保存民族文化完整性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为避免中国传统文化断裂和文化被同化,确保传统文化继续留存在当代视野中,就必须参与建构社会价值系统和民族心理结构,以此保有文化特性。因此,动画不仅是民族文化在形式上的装饰,更提供了文化底层的支撑与基础。
  一动画的文化内涵
  动画有其自身的特点,动画的对象是“人”,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状况固然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但也脱不了文化传统的影响,时代心理与民族心理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下了烙印,并相互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辩开来。因此,动画须同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相交会,才能真正渗入本民族的心灵,并融贯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西方人尽可能利用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化精神的文化资源为其现代文明体系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援。当今我们的动画必须发掘传统文化精华,以此来与西方动画进行对话,争取通过对话、交流来重建其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文化。
  动画于20世纪方始产生,意味着它是一种当代性的文化,是活生生的大众文化。我们的动画前辈正是通过所从事的动画创作确立的动画传统便是立足于这一活生生的态势得以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的,它们结合中国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在同期的世界动画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形成了“中国学派”动画。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繁荣,动画文化是当下影像文化形体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亚文化现象,动画内容和动画形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动画本身早已超越了其文化自身,其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促进了动画文化深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动画形态有了新变,动画制作也完全更新了,原有的中国动画不再被人直接模仿,它成了历史,成了动画文化遗产,于是有了“中国学派”的称呼。若要使我们的民族动画传统得到延续和更新,就必须让它从封闭的、己然完成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面向现实,面向当代动画的运作。一旦这样,中国动画也就不再定格为“中国学派”,它会以多种形式进入当代中国动画的构建,成为整个当代民族大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学派”动画作为大众文化只有在面向现实,参与当代的开放态势中,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才会有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远大前程。
  二复兴中国动画需立足当下
  当代中国动画复兴要走创新之途,首先要确立以传统为本还是以当代为本。如果认为中国动画衰落源于模仿西方而脱离传统,那么,克服衰落就必须回归传统模式,即是以中国动画传统为本来复兴当代中国动画,或者说,是以传统动画为基础来吸收和综合外来动画资源,以形成具有民族气质的当代中国动画。这种思想展示出在自身传统文化主导下生成新的中国动画的动人图景,但是如果中国传统动画真能复兴中国动画,则中国动画的衰落又从何而来?动画的衰落不正源于传统动画不足以应对世变吗?
  中国传统动画主要体现在对民族美术形式和传统戏曲程式的借鉴等方面。例如,水墨动画和剪纸动画,前者源于传统的文人水墨画,后者在民间剪纸窗花和皮影戏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木偶动画则大量吸取了民间木偶戏的艺术形式。此外,中国动画的人物造型、背景风格、动作设计以及物件细节等方面也都表现出对传统艺术精华的充分汲取。中国丰富的造型艺术,如汉代砖刻、北魏石雕、敦煌壁画,历代各种流派的绘画艺术,以及遍及全国的民间年画、版画、民间工艺等,还有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脸谱造型、服饰图案、程式化动作等,都在中国动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由此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这种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在某种程度上是汲取有余而创新不足,未能根据时代的需求对传统进行必要的现代转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这种设计观念逐渐暴露出明显的弊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成为简单的移植,中国动画美术风格的民族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命力,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的式微都可见一斑。因此,当前中国动画美术风格的民族化,一方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更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也要对本民族当下各门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充分借鉴,尤其在材质利用、绘制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动画的无尽潜力。
  我们不能固守于《山水情》的中国笔墨动画,《大闹天宫》的绘画技法,基于京剧脸谱创作的《骄傲的将军》等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动画。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是国产动画的“黄金时期”。中国动画之所以要使用民族艺术形式是为了创新动画形式,还有就是这些民族艺术形式在当时是大众所喜爱的。而现在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又是什么呢?这需要我们去感受、去发现,用中国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来制作中国动画。
  我们的动画缺乏的不是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而是缺乏中国现代生活气息,这是我们的致命伤。动画是面对大众文化来进行言说的,而大众文化又必然是人的现实生命活动的反映。例如,在《麦兜的故事》这部动画片中观众们从麦兜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影子,或是自己周围的写照,由此产生了共鸣,从而对这部动画给予了肯定。同样,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之间固然存在着互渗互动的关系,但传统文化毕竟不能代替现实,更不能主导现实,它反倒要在面向现实和参与现实之中,使自己得到切实的承传与逐步更新。据此而言,构建当代中国动画不能立足于传统动画,只能立足于当代社会生活,惟有“当代社会生活”才是复兴中国动画的根本。
  所谓立足当代生活,即现时代中国人所处的生存状况、所从事的生命活动及由此而生成的生命体验,它是动画艺术得以发生的本源,构建中国学派动画也不能脱离这个本源。传统动画作品和传统文化若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与体验,可以作为理解本源的参考,但绝不能取代本源。
  中国动画引进的西方动画模式,只能为我们提供动画资源,而不能作为构建当代中国动画的根本。根本仍然是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命体验,也只有立足于这一当代人的生命活动并对之进行认真、深入的反思,才有可能找到事关重大的创作话题,进而构建出真正富于大众艺术性的动画。
  这样说,并不等于把古今中外的动画资源看轻,事实上,在确立本根之后,最要紧的便是重构中国动画,而当代中国动画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只能来自既有动画资源的综合加工。当然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并不是一味回到“古装戏”状态,而是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内在传承关系,从中寻找当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并设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要做到“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肺腑。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故何师而不化之有!”。这也便是复兴中国动画之途了。
  中国动画的复兴在于沟通动画文化资源与当代生活的内在联系,使中国动画表达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这才有可能为不同民族的动画筑起一个平台。这种重构中国动画也包含与不同民族动画的对释与互释,这一新的中国动画将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和一个多世纪以来动画实践经验的理性化三者相结合而建成,新的动画是通向时代生活和民族生活,通向对话交流与综合创新。这是重构中国动画的必由之路,只有这种动画才能有效表达我们自己的新生活与新经验,并以我们的创新思维成果奉献于世界各国人民,从而使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真正进入全球动画话语的有机构成和整体运作之中。
  三结语
  在中国动画迅速裂变的过程中,有文化底蕴和当代生活气息的动画作品会被大众承认,会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动画在传播过程中隐含的中国文化和有益价值观也会被观众认可。为其如此,我们的动画才能重新崛起、重新复兴,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流。
  
   参考文献:
   [1] 陈伯海:《“原创性”自何而来――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构建之我思》,《文史析》,2008年第5期。
   [2] 王斌辉:《浅议中国动画业的复兴之策》,《美术观察》,2004年第6期。
   [3]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牟宗三:《寂寞中的独体》,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5] 肖路:《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 黄苏瑾:《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作者简介:王峰,男,1970―,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动画、后期制作,工作单位:中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标签:中国 复兴 途径 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