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通知书 > 正文

隐性采访_隐性采访的魅力与法度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键词]隐性采访;魅力;法度       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隐而不露。所谓的隐性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特殊情况下为获取真实情况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隐性采访具有不同于公开采访方式的明显特征,即: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
  隐性采访所获取的是稀缺的信息资源,是新闻同质化的对立面,是新闻竞争的制胜法宝。公开采访往往捕捉不到的事实真相,借助隐性采访便可深入表象背后,洞悉是非曲直。19世纪末,普利策《世界报》女记者伊丽莎白?科克莱堪称隐性采访的鼻祖。她先是假装招引男性无赖,然后写文章予以揭露;随后又伪装成精神病患者混入医院进行暗访。这类文章一经推出就深受读者拥戴。
  隐性采访的目的是“以隐揭隐”,用较为神秘的手段揭开神秘的事实真相。这不仅关乎感官趣味的美学,更体现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如央视“3?15”晚会曝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武汉成人高考替考案”等,都是隐性采访成功的案例。2011年,黑龙江电视台《真相》栏目记者曝光了哈尔滨市一家川菜馆经营黑幕的消息。记者应聘服务员,潜入饭店内部,卧底暗访两天,揭开了这家黑心饭店背后的秘密:用剩菜回收的油炒菜、将客人吃剩的水煮鱼作为特价菜再次卖给其他顾客、用自来水勾兑色素香精制作果汁。报道不仅揭露了商家的丑恶行径,也鞭挞了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从而达到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效果。如此惊人的事实真相,如果不通过隐性采访方式,不可能顺利获得。这就是隐性采访独特的魅力。
  隐性采访是捕捉鲜活、真实素材、获取新闻事实的有力手段,但是绝不可随意滥用。尤其作为电视记者,必须正确认识隐性采访,掌握隐性采访的法度,以审慎的态度有条件、有限制地使用隐性采访。
  首先,采编人员要端正对隐性采访的认识。任何形式的电视报道,都必须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握好政治导向;新闻报道必须有利于社会大局,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与稳定。隐性采访的目的不是为了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制造轰动效应,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耸人听闻,更不是为了搜集证据抓人把柄,而是为了真实反映问题,通过批评监督,解决一些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次,电视隐性采访的选题要慎重选择。新闻采编人员必须从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道德等方面认真权衡,并考虑只有在被采访者有悖于道德规范或违纪违法、不愿或拒绝采访、无法进行公开电视采访的情况下,方可运用隐性采访。
  第三,电视隐性采访的对象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电视新闻拥有观众多、影响大的特点,曝光批评报道尤其能够击中采访对象的“要害”。因此,选题要从政策、法律和社会公德的高度展示利弊,指出危害,引导正确的方向,发挥电视宣传报道的战斗作用。
  第四,电视隐性采访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隐性采访虽然能够捕捉到一些原生态的镜头,但电视记者在采制批评新闻的过程中,会对所报道的事物形成一定的观点,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实事求是,要注意采访报道态度的客观性,要用事实说话,而不要以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语调说话,更不能强加于人。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应以旁观者或一般性的第二者身份介入,尽量不伪造身份,不干涉事件发展,更不要诱发犯罪。
  第五,电视隐性采访必须坚持有组织、有领导的原则。任何电视宣传,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电视隐性采访也不例外。记者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始终把握好政治导向。对那些原因复杂而一时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与现象,不能轻率地采用隐性采访作公开曝光,对隐性采访中当事人的狂言滥语,也不能有闻必录,有闻必报。特别是有关民族宗教等政策性很强的问题,不能让被采访人信口开河,必须精心策划,严格取舍,掌握分寸。要采得实、揭得准,要给政府帮忙,不能添乱。
  第六、隐性采访应该注意批评与表扬相结合,注重批评有回声。问题曝光后,如果被批评单位或个人改正了错误,记者应及时予以报道,使被批评和查处的人从批评中得到教益;同时受众也能引以为戒,从批评的回音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提高电视新闻在观众中的威望,使观众有问题乐意通过电视报道求得解决。
  第七、隐性采访应注意保护消息提供人的安全。众所周知,在水门事件调查报道中,记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得到了一位秘密人士的帮助,并由此揭开了事件的真相,尼克松总统下台,新闻改变了历史。在报道中,两位记者遵照消息提供人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匿名处理。直到三十多年以后,报道中的匿名消息提供人才自己向世界说明了真相。而两位记者则一直守口如瓶。尊重采访对象,为采访对象保守秘密,也是我国新闻界的共识。出于保护个人隐私及防止打击报复的考虑,《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遵纪守法”中约定:“尊重采访对象的正当要求”。同时还要求新闻从业者维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的正当权益,注意保护其身心健康。保护信息来源,有利于新闻媒体与采访对象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新闻界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充分履行其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责。
  做电视隐性采访的记者,常常会碰到冷面孔坐冷板凳,会遇到无理刁难和恐吓,甚至成为诉讼对象。这就要求记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驾驭隐性采访的能力,审慎对待隐性采访的每一个环节,恪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在道德的范畴内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隐性采访报道工作。□ (编辑/穆杨)

标签:法度 隐性 采访 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