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推荐信 > 正文

【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高职教育在经济转型升级与生源不断下降的形势下,由规模扩张方式的办学方式逐步转变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创建办学特色,由单一规格型转变为开放型、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改变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人也难的局面,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强调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参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也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龙头,其已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保持社会稳定的“支撑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主渠道”,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大熔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各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加强产业规划指引,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实现更大突破,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快速发展,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紧随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与就业为导向的学校人才培育机制,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社会急需、欢迎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1.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要求的影响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资源高耗型、环境污染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变为一个制造强国、创新大国。
  经济体制转型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体制转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制度创新。
  经济结构转型是指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因此,结构转型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等。
  伴随着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在地方政府政策的指引下,部分受制于劳动力资源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矿产资源型产业或将实现产业转移,或将被淘汰;污染型产业或将进行技术改进,转变成环境友好型产业,或将关闭;大量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的新兴产业将被引入、发展壮大。
  因此,经济转型升级将使得产业大军就业的结构性失衡,使得服务于实现转移产业、关闭的产业的产业大军面临再就业、失业;而新兴产业适合发展的产业大军不多。此外,产业的升级使得原有的产业出现冗员、不适合升级了的工作岗位的人员等。社会上,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是用人荒。如何提升就业人员技术与岗位素养,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自1995年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逐步形成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目标方式说,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校人才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第二种是结构方式说。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它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上,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培养过程等。
  第三种是综合方式说。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特征或主要特点,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所构成的相互协调的系统,是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个性。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以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既体现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依据。
  (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又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的特殊性。
  (4)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是多要素参与的集体劳动成果。
  3.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1)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各类人才需求旺盛,高职教育主要招收在校应届高中毕业生,按人才需求进行培养人才。其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根据其专业特点,选择大型企业作为产学研“校企合作”的伙伴,采取“工学结合”方式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稳定地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主要选择大型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伙伴,其优势如下。
  其一,大型企业有较强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意识。
  其二,大型企业有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与机制。
  其三,大型企业有较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有成套工程技术,较丰富的产品系列,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的专业技术学习。
  其四,大型企业可容纳学习的学生多,管理方便。
  其五,大型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较强,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工程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因此,高职教育采取的办学模式是规模扩张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内培养人才的基本专业理论与基本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当经济转型升级后,大量资源型、污染型、劳动密集型大型企业相继迁出,产业升级,使得高职院校教育的外部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一,部分专业稳定的校外合作的大型企业缺失,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训练转移到中小企业,或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前者,由于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的先进性、规范性,管理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如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中学生可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且企业一次可容纳实习人学生数少,加上企业对先进性的保密,因此,学生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后者,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本急剧上升,办学模式将发生变革。
  其二,产业升级后,用人少,技术要求高。产业升级是企业及时运用成熟的科技成就武装产业,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生产与管理技术由单机自动控制向单机智能控制与流水线或全生产现场的全局控自动控制,使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更加友好,内部趋向少人化、低碳化、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化。
  产业升级后,各岗位的用人要求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各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各岗位的工作人员的知识要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技能由原来具有更多的硬技能(动手具体操作的能力)转变为具有更多的软技能(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全局协调能力);各岗位分工明确,职责将被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对各岗位的适应性加强;各岗位的覆盖面扩大。
  其三,产业由原来单一制造转变成对知识、技术、产品等的创造,要求人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四,高职教育生源数量近年来严重减少,使得各高校之间生源竞争加剧;而大量的产业大军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提升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压力。
  其五,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重叠,需要优化,使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化发展。
  其六,高职教育与中、小企业发展的融入度不高,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衔接不够完善。
  其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易就业性――专业宽口径和与产业岗位的对接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其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与社会对人才的急迫性之间的矛盾加剧。
  (3)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其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体制必须改革。从单一普通高中生源,按部就班的培养模式向社会开放的、多层次、分类的培养途径转变,以逐渐扭转普通高中生源不足的局面,面向社会招收在职职工与下岗人员,以提升其工作能力与就业能力,构建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其二,构建职业教育产业集团。以高职教育为核心,结合产业、中等职业教育,组建区域性教育产业集团,根据产业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实现就业无缝对接就业。同时,发挥高职教育、产业的各方优势,紧密“校企合作”联盟,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其三,构建开放的、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实现自负盈亏的校内实训体系,提升人才的培养效率与培养质量。
  其四,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人才培养各阶段的教育技术平台。人才可持续发展需要基本的公共理论知识与技能平台,产业岗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平台,专业综合能力发展培养平台。要特别重视前两个平台技能的培养,确保专业综合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同时确保毕业生的易就业性与产业岗位要求的可对接性。
  其五,重视人才的职业敏感性的培养。所谓职业敏感性,就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行业或岗位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所具备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敏的反应处置。其特征:一是职业敏感性作为一种职业品格,只有具有高度工作责任心的人才会具备,不爱岗、不敬业的人,不能想象会具备这样的职业敏感性;二是职业敏感性的产生,需要有相当的专业技术知识,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业务或者技术不熟悉、不精通的人,不可能产生良好的职业敏感性;三是职业敏感性作为一种职业品格,是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很难作出具体的要求和规范,更难以纳入考核。
  学生职业敏感性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下,在规范的技术环境中,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磨炼其职业精神,在周围良好的职业氛围内,感染良好的职业气息,培育职业素养。不断培养其敬业气节,对周围环境的洞察能力。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与自我完善能力。
  其六,利用产业转移,继续为原合作企业培养人才。产业承接地因没有与迁入产业相对应的人力资源,或者相对稀少,造成人力资源供应紧张,对应高职专业毕业生就业容易。但迁入产业要获得对应岗位要求的合格毕业生是比较难的;高职院校新专业的设置需要对迁入产业的认识与熟悉的过程,使人才培养的进度严重滞后。因此,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要利用原合作企业,实现跨地区联合办学,为迁出企业培养本土的合格人才,解决企业转移之初人才缺乏的困难。
  其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纳入当地的创新体系。
  总之,高职院校必须依据行业发展、岗位群人才配置要求,根据学院师资队伍,信息资源,以及校内外精良技术装备三大基础条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培养途径、教学模式、教学保证体系。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三大办学要素,构建办学文化,创建办学特色,不断地与社会进行人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的交换,不断优化高职人才培养环境,实现开放办学,建立多层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与终身职业教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自我完善与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毛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建构[J].学习与探索,2011,(05).
  [2]兰建平.转型问道――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再审视.浙江日报,2012,(951).
  [3]李克.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应该向日本企业学什么.中国经济网,2011.10.18.
  [4]李坚利.再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12-16.
  [5]王韶清.高端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行业指导.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12-18.
  [6]蒙启成.听鲁昕部长报告,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12-18.
  [7]李丽.对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点思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12-18.
  [8]李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正确处理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的矛盾.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12-18.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2010年度职业技术教育专项研究课题(NO:GJA104008)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课题(NO:2010SJD880048)。

标签:升级 经济转型 影响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