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推荐信 > 正文

余音袅袅_铜钟一击,余音袅袅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轰轰烈烈的全员赛课又开始了!语文组的第一堂课是七年级上册的《在山的那边》,我校语文组全体一起观摩。   一、案例描述:   执教者对课文很熟悉,以品析诗歌象征手法为重点,引领学生剖析“山”“海”的象征意义。在课堂结束前五分钟左右,教师抛问:“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或者说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悟?”
  生1:读了这首诗,我明白了只有“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才能走向成功。
  生2: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只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终会走到海的那一边。
  (注:学生谈感悟时,均能扣住老师教学时着重引导把握的重点句。)
  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完兴未辍,评课讨论时,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听课感受。执教者也很满意,觉得“上课很顺畅”,“学生感悟谈得很好”。大部分听课教师也觉得学生能扣住文本理解象征意义谈感悟,表明学生真正进入了课文……有位同行还用当今时尚的话说,本堂课的结尾如“铜钟一击,余音袅袅”,这句时髦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二、案例分析:
  以《在山的那边》案例,从教学价值点、心理建构与活动方式,我觉得有几处值得商榷:
  1、教学价值点的定位问题
  一篇课文:如果从“内容、写法、思想、语言”等方面出发,则教学点众多,我们不可能全部兼顾。因而,必须讲究教学价值点的定位。就《在山的那边》而言,案例中执教者将诗歌“象征手法、象征意义”为重点内容详讲细剖,而把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仅留五分钟,我认为不妥。
  因为从整个初中语文的教学体系而言,以后涉及的《海燕》篇目的象征手法更为突出;从单元体系而言,本文系初中第一单元,其单元主题为“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并非关注各种表现手法,尤其关键的是,从学生体验、学生兴趣点、学生成长角度而言,本文的教学价值点应该在让学生充分朗读体味诗歌情韵之基础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畅谈成长中遇到的“山”,心目中遇到的“海”。
  2、学生心理建构的问题设置
  我想,那“铜钟”其实没敲响。就时间安排而言,教学价值点所在环节,执教者以短短五分钟匆匆过套,就学生发言质量而言,只是一味技术性的重复原文关键句,这是真正的感悟?这样的感悟,说是敲响“铜钟”好像不太恰当。
  没有敲响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设置提问活动方式上。执教的同行单纯从文本解读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实则是对话核心这一根本宗旨,设置“文章告诉我们什么”“从文中得出什么感悟”之类的活动方式,就必然导致学生只是重复文本语言,毫无个性体验。总之,这种只重文本解读而忽略学生心理建构的活动设计,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毫无个性、毫无生机,看似顺畅实则空洞干巴,无血无肉、无情无感。
  三、反思试验:
  那么怎样敲响“铜钟”,让袅袅余音荡起学生的心潮呢?我选择了一个班级进行尝试。试着把“文中得到的感悟”“文中告诉我什么”的提问方式,转换为“请你描述你心中那个大海”“请你谈谈你成长中遇到的那座大山,以及你如何面对它”的活动方式。
  生1:我的心中也有一个大海,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环游世界的作家,领略世界各地的绮丽景色,所以我除了要学好语文以外还希望自己能说很多国家的语言。
  生2:我希望我能考上重点高中,这样我才有更好的学习机会,将来希望能进浙江大学,因为我哥哥也在那所大学读书,我们全家人都以他为骄傲……
  生3:我也遇到过“山”,我爸爸出了车祸,躺在病床上,我妈妈要照顾他,所以我就要自己照顾自己,那段时间我经历了……
  生4:我要像作者一样勇敢执著地走到山的那边!
  ……
  学生们的大海或者遥不可及,或者近在咫尺,但都闪着五彩的光辉;学生们遇到的“山”或者很大,或者很小,或者已经翻越了,或者正横跨在眼前,但都有着要坚强和勇敢地拼搏的决心!
  学生的心声表达,分明是一首首更美的诗歌,早已超越了文本本身。我兴奋异常,这才是交响乐的尾声,激越、高亢、壮丽!
  三、案例后想:
  “以生为本”,绝不是空洞教条。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案,回顾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存在这样的“谈谈对课文的感悟”问题也设置了不少。便又重新进行修订,然后试行,受益匪浅。
  以《蝉》为例,案例设计:
  设置理念――从教学价值点出发,设置符合学生心理建构的活动方式,以达到“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体验,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之目的。
  教学价值点――通过评蝉、悟蝉,体味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激发追求奋斗。
  活动设计――两组辩论。其一,“蝉”潜藏十七年,而只活一个夏天,你认为值得吗?
  其二,“蝉”活一个夏天,而唱响人生,龟活百年却沉寂无声。你欣赏龟人生还是蝉人生?
  设计效果:
  如果单从文本出发,提出“你从文中得到什么感悟”,学生只会单调重复文本中“为了延续生命,就得好好活着”等语句,未能激发学生的真正情感。而通过两组辩论,有利于学生把人生的思辨导向深沉,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累,联系自身体验,体味人生意义所在。
  四、小结:
  在语文教学中,不论是教学价值点的定位,还是文本内容的学生心理建构,学生活动那个方式选择,都必须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真正唤起学生体验,真正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体验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根本宗旨。如果片面理解新课标精神,以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感悟”为万金油,只能让学生再次重复文本语言,势必导致“以生为本”成为空洞教条,且无情割裂学生的个性成长空间。

标签:铜钟 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