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推荐信 > 正文

以我手写我心 我以我手写我心的出处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程》和《考试大纲》对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言之有物,即如材料真实、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中心明确、细节感人等。众所周知,写作是衡量和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中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高度重视写作教学。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阅读教学一起几乎包括了全部的语文教学,有人把它喻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可是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还是苦不堪言,大量的流水账作文,大量平俗不堪的作文,大量的假大空的作文充斥试卷。其实,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缺乏精细意识,叙述平淡枯燥,描写蜻蜓点水,抒情苍白无味,议论直白空洞。正因如此,文章浅俗无表现力,缺乏深度和力度,不能深入心灵,拨动阅卷老师的共鸣心弦。那怎样让学生的作文写得精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道理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兴趣是写作的内驱力,要善于发现写作的“动情点”,并直接转化为写作动机,成为激发学生写作的推动力。一旦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会由被动写作变为主动写作。做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必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书中吸取知识、营养,从书中与名人交流、从书中游历山川河流、从书中感悟人生……总之在书中我们可以积累知识,为我们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就是必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不断从生活中体会值得写的东西出来。最后就是要不断的历练自己,在学习、在生活中锻练自己,丰富自己的经历。这样,学生就不会有无话可写的情况了。
  写作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写作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辩论。通过辩论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还能促使他们去积极查阅资料,灵活组织语言,培养阅读兴趣,为写作奠定基础。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教材中的有些篇目,如《窦娥冤》、《雷雨》、《荆轲刺秦王》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特别是人物对话较多。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3、开设文学欣赏课。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成功不是得益于大量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世界的多姿多彩,文学的百家争鸣,一本课本是不可能包容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
  二、培养写作习惯
  杜甫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多练,只有多练作文水平才能提高,只说不练,就会像赵括一样,成为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无用的将军,一上场准会吃败仗。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练笔,练笔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太单一,平时就要兼顾多种文体;还要注意学生的平时感悟,有什么想法,感想,思想火花及时写出来。教师指导学生多读书,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都是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的艺术结晶,其中包含着作家的思想观点、艺术情操等,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杰作。阅读这样的书,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屈原、司马迁、鲁迅、朱自清、巴尔扎克等人的文章,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做札记,学会整理和归纳,并应用到写作中去,长期训练,效果很好。学生拥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将受益终身,不仅于写作有益,而且对于做好其他任何事情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写作习惯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以下习惯: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的习惯;随时记录、搜集材料的习惯;广泛阅读、读写结合的习惯;善于思考、勤于练笔的习惯;规范书写、卷面整洁的习惯;编写提纲、先打草稿(或腹稿)的习惯;快速拟题、一气呵成的习惯;杜绝套构、勇于创新的习惯;自我诵读、反复修改的习惯等等。
  三、培养学生的取材聚事能力。
  学生写作文缺乏材料,是心中无“物”所致。实际上,学生仅在校门――家门之间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材料就使他们取之不竭。为什么他们还不知写什么好呢?这就是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能力不高的问题。大家知道,文章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什么样的文章。一般来说,一则蕴藏着美好的积极意义的写作材料,只有思想上具有相应水平的人才能被接受并引起共鸣,对于思想上达不到这种水平的人,就无所谓有用无用了。因此,所谓的缺乏材料,就是缺乏对材料的认识,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与他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有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与他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取材聚事的能力有关。因此,抓好学生的取材聚事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不容忽视的一环,不研究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是很难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的。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取材聚事能力,我认为应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也是认识事物的途径。提高观察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思想素质。观察的方法很多,数不胜数,我经常指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观察。因为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表面所显示的那样,只有往深处挖一挖,才能揭示其真正的含义,比如一张优秀的奖状,有人只看到光荣,有人只看到成绩,有的看到成绩背后的艰辛和为祖国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观察得深,才能写出真正有深意的作品来;浮光掠影,也就只能泛泛空谈而已。我还指导学生抓特点,有层次地观察。如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写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就是按照“干枝叶皮”的顺序来写的。要想在写作中做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观察中就要抓住特点,分清层次。我结合《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的写作特点,组织了一次作文训练,发现了学生的观察基本上做到了抓住特点,层次清楚。
  四、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是一个由外部感知到内部语言加工,再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包括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里,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才能完成一次作文的过程。这些能力有选材能力、思考能力、言语能力和修改能力。其中,思考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它包括有思维感知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和布局谋篇能力等。了解写作能力的构成,对于科学地制定写作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联想和想象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使原始材料升华所必备的条件,它们可以使文章在主题表达上更有新意和内涵,使文章在无形中增加许多亮色。例如1986 年的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就要以由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辩证关系,由此进一步联想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内容,也有深度。
  古代学者胡居仁曾经说过:“学者功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不注意“下”而求“高”,高就成了空中楼阁,不求“沉”而注“浮”,浮就成了浮华不实。所以,我要求学生从基本功做起,切勿华而不实。同时,我做到了如下几条:
  1、多写。语文教学要求每学期作文六至八篇,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来看,这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我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周记、随笔,发现在这些“小字辈”中往往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文笔优美、简练。我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加以点拨指导。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肯定,惧怕作文的心理逐渐减轻。
   2、快发,重点评讲。平常作文,从写好到老师批改须两个星期,等学生拿到作文后,当时写作的构思立意也已淡化,往往一看成绩就完了。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看还是快发好。作文收齐后,争取用最快的时间看一遍(只给分数,不给评语),找出三、四篇有特色的比较好的文章,对字、词、句、篇、标点、语法等各方面精批细改,以便讲评,或把原稿印出来,作为“镜子”发给大家对照。这种“镜子”的作用是:能激发学生的攀比心、竞争心。总之,快发的目的是把握及时反馈的信息,有利于作文讲评。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讲评前,先把作为“镜子”的文章发给大家,让学生及时照“镜子”进行修改,同时指出“镜子”文章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后,老师归纳总结,指出今后努力方向。一次作文经过对照――评价――介绍,学生会对文章的立意、谋篇等有更深刻的体会。由此可见,盲目多改,不如重点少改几篇,重在讲评好,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真诚地希望所有的学生都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细节,用细节铺陈流淌情感,让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
  

标签:我心 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