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委托书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初探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何正确使用提问方法呢?“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即“有效”,就是要能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产生思维创新的快乐,而不只是机械地再现课文中的语句。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其间,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贮存信息,更要启发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不仅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知识的“存量”,更应当促使他们能驾驭知识的“流量”、“变量”,从而达到“增量”这种对信息的重组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某种创新的启示,这就使如何在课堂进行有效提问变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 问题设计能使课堂变直为曲,引人深思?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使提问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把问题巧妙地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这样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选择提问的角度,不断变换提问的形式和方法,用提问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直接提问变曲折有效地提问,使学生既透彻理解了课文、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体验到课堂的乐趣。例如在教读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我心归去》时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乡”的文化内涵,我从标题入手设置问题进行分析,提了这样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是‘我心归去’,全文的落脚点在哪个字上?”开始多数学生认为是“归”字,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文章接着又问“对故乡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又为何如此百转千回?”这样学生关注到标题中的“心”字上,通过分析逐步理解了作者是把融入生命的故乡当作了灵魂的皈依,精神的归宿,这是由“心”而发,从而深化了故乡的内涵。?
  
  二、 问题设计能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在教读苏教版新增篇目《闺塾》时,我就设计了一组问题:“春香如何闹学?对春香的闹学,塾师陈最良的态度如何?杜丽娘对上学及春香闹学的态度?”等,学生从春香的闹看出了陈最良的迂腐,杜丽娘对春香的态度表面上是“笑、管、打”其实是支持与纵容。就这样从小处着眼设计问题,既有指向性,又便于学生对文章深入地分析以及如何理解春香的闹,进而更好地把握住杜丽娘的性格特点。?
  
  三、 问题设计能激活学生思维,升华文本思考?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或读课文从中寻找,或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搜索,或和自己的同伴讨论探究等等。在教师的鼓动下,都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展示自我,无形中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在教读传统篇目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从流传千古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入手设置问题:“琵琶女为何会千呼万唤才出来呢?”按理说自从轻离别的商人到浮梁买茶去后琵琶女独自留在舟中,孤寂之情难以排遣才会在深夜弹起琵琶诉说哀怨,现在难得有知己倾诉不该有迟疑才对,而此时琵琶女为何会迟,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活了思维,纷纷从诗中寻找答案,答案也丰富多彩:有的学生认为是身世之哀、有的学生认为是琵琶女已无意向人,有学生则认为是因美人迟
  暮,见人应细致妆扮所以才迟迟不出等等。这些都无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四、 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多向推理,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会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深度,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了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止一种划分法,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又如要变司空见惯为新颖,在教读鲁迅的《祝福》时,变换角度提出问题:“小说中祥林嫂被‘吃’了?作品中还有没有人也被吃了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讨论之后,自然会把问题指向作品中的“鲁镇人”,他们的被“吃”是隐形的,封建思想已浸入鲁镇人的灵魂。这样对小说的探究又更深了一步。思维的发散性、多向性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教师的提问设计应注重充分展示多向推理的过程,而不是过早过急地寻来统一的认识。教师也需结合课文对诸多答案作“提纯”处理,引导判别正误,分清优劣。?
  课堂提问虽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它在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要摆脱情节讲问时的积弊,决不是不要提问,而是需要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而强调提问的有效性,正是改革课堂提问,建构新世纪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有效的巧妙提问,还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富有艺术技巧的有效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有效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标签:初探 课堂教学 提问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