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委托书 > 正文

【叫我如何不想她――“旷世才女”林徽因】民国才女林徽因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花港观鱼”院内,有一座立于湖边香樟树下的林徽因钛合金铸空像。自立起之日始,便引来无数男男女女在此留影,想用手中相机成像一张,不知要等多长时间才能如愿以偿。
  叫我如何不想她!
  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有明显的新月诗风格;她是建筑学家,她的丈夫、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对学生说,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她”给画上去的。在“太太们的客厅”里,她以超凡的风华,融入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男性为主的京派知识分子群体,虽然这些男人们总是带有挑剔的目光、批判的习惯,但是在她的身上却无一例外地不吝赞美之词:改革先锋人物、大文豪胡适称赞她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才子诗人徐志摩《偶然》中那个深情款款的“你”,她是作家沈从文眼里“绝顶聪明的小姐”,她是学界泰斗金岳霖心中永远的“女神”,并为之终生不娶。
  她就是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贤妻,梁启超的儿媳,著名学者林长民的爱女。一个象牙般美丽的女子,一个带有“文艺复兴色彩”的时代先锋,一个周身洋溢着太阳光辉的人间精灵!
  
  一、林徽因在随父亲游历欧洲各国的过程中,受邻居女建筑家的影响,对建筑学产生兴趣,找到了人生目标――做一名建筑学家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在杭州陆官巷一座青砖大宅中,原名“徽音”。林家是当地有名的官宦世家。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清朝的进士,曾在浙江省金华、孝丰等地任职。父亲林长民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工书法,为民国初年“立宪派”名人,著名的学者,曾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长。
  林徽因的表叔父就是在狱中写下《与妻书》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林徽因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5岁时,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时,移居上海,入上海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林长民任职北洋政府,将全家迁往北京,林徽因转入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林徽因对传统文化极深的修养,为她在建筑学、美学和诗文创作方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6岁时,林徽因随父亲游历欧洲各国,增长见识,感受西方文明,并且在游历中,受邻居女建筑家的影响,对建筑学产生兴趣,找到了人生目标――做一名建筑学家。
  青年时代的林徽因就在数学和绘画方面展现出不凡的天赋。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林徽因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二、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中,有三个男人不得不提,一个是她的夫婿,建筑学家梁思成,一个是诗人才子徐志摩,另一个是为她终生不娶的学界泰斗金岳霖。
  林徽因与徐志摩当年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猜想,是那时文坛津津乐道的话题。当年,徐志摩的诗作和才华广为人知,有一定的影响力。1918年,徐志摩北大肄业以后前往美国留学。后来因为崇拜西方哲学家罗素,他离开美国,来到英国留学,希望在英国能够亲耳聆听偶像的讲学。可是,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不久前刚刚去中国讲学了,遗憾的徐志摩只得在剑桥附近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来,等待罗素归来。
  就在这期间,他认识了林长民,并且在其家里认识了林徽因。当年林徽因16岁,还是个中学生;徐志摩24岁,已经为人夫、为人父。正值青春芳华的林徽因纯洁懵懂,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共同的理想和志趣让林徽因和徐志摩相谈甚欢,他们在波光潋滟的康河上泛舟游玩,指点美景、赋诗吟唱。面对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徐志摩被吸引了,他十分欣赏这个出生在旧时代,却拥有着新女性才学的小姑娘。林徽因的端庄、秀丽的风采让这位浑身洋溢着浪漫情怀的诗人难以自禁,他给林徽因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没有想到,这封信却把林徽因“吓到”了。不久,林徽因随父亲提前回国,与徐志摩不告而别。
  岁月流转,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见时,林徽因已与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了婚,即将嫁作他人妇。虽然如此,徐志摩与林徽因依然保持着来往,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愉快地以书信交流。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徐志摩还经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帮助她发表了一些诗作。
  1924年4月,64岁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并精心安排泰戈尔在华的行程。在北京欢迎泰戈尔的集会上,徐志摩和林徽因站在泰戈尔左右的照片被当天北京的各大报纸以醒目的版面刊登出来,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其中以李欧梵在《浪漫一代》中的描述最为传神:“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民国初年这如诗如画的一幕,至今仍传为美谈,引起人们无限遐想。
  许多人都希望才子佳人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在所有人善意的愿望面前,林徽因以她的冷静和理性,做出了选择:在浪漫不羁的诗人与儒雅谦和的建筑学家之间,她选择了踏实稳重、平凡厚道的梁思成。多年以后,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1928年春,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梁的姐姐家结婚。同年8月,夫妇俩学成归来,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回国后,徐志摩与林徽因一直保持着朋友的情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徐志摩可以说是林徽因诗文创作的领路人,“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也许没有那样热爱诗歌”。在文学方面,徐志摩给了林徽因很多的帮助,林徽因的诗作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徐志摩的风格。
  1931年11月19日,为了赶去听林徽因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报告,徐志摩冒雨登机,结果飞机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失事。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怎不叫人扼腕。闻知噩耗,林徽因伤心欲绝,悲痛不已,两次作文悼念知己。
  对于徐志摩,他的才华、浪漫、洒脱、飘逸是林徽因欣赏的、爱慕的,但这一切又是她无法掌握的。这最终令她没有像“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庐隐那样,从追求自由的爱开始,然后又为爱所困”。然而,对徐志摩的爱,林徽因是能够感受到的,她也十分珍视这份感情。徐志摩遇难后,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在失事的现场捡了一块烧焦的木头。梁思成以为是飞机残骸(那时候的飞机有些部分是木制的),便拿回去带给了林徽因。林徽因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去世,没有摘下来过。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在她的追悼会上,有一幅挽联格外深情贴切:“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幅挽联出自当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金岳霖之手。金岳霖,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创始人。
  金岳霖是林徽因生命中的另一位知己。为了林徽因,他终身未娶。因为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以取代林徽因。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恋近乎执着,他以特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爱的理解。多年来,金岳霖一直与林徽因夫妇毗邻而居。梁家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是沙龙的座上宾。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才情、人品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慕。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持久而深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沉淀。汪曾祺先生曾在《金岳霖先生》一书中记述了这样的细节:林徽因去世多年后,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郑重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在场的人惊诧之余,无不唏嘘慨叹。即便是几十年后,金岳霖先生80高龄时,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他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语不发,紧紧握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林徽因在金岳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是一个懂得爱的人,他对林徽因一生的追逐诠释了真爱的博大与高尚。他用陪伴守候爱,用无私给予爱,用忠诚坚守爱。他的爱跨越了世俗,跨越了时空,征服了所有自以为懂爱的人。而最让人动容的是,到最后他依然坚定地说不悔。金岳霖“用一生的痴恋,不离不弃的执着,终于让我们相信,这世上曾经有一双手,真实地触摸过永远”。
  
  三、梁思成夫妇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梁思成与林徽因很早就相识了。林、梁两家是世交,林长民与梁启超是多年好友。这样的家庭关系,让林徽因和梁思成有机会经常接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梁思成担任舞台设计。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让林徽因和梁思成最终走到了一起。1924年,在梁启超和林长民的安排下,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学习期间的朝夕相处,加深了两人的感情。四年后,在收获学业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爱情。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梁思成对爱妻呵护备至,林徽因对丈夫也是照顾有加,两人沉浸在幸福甜蜜中。学成回国后,夫妻二人举案齐眉,共同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
  梁思成对于林徽因的爱是踏实的、厚重的。他的爱不像徐志摩狂风暴雨般的猛烈,不像金岳霖那如长沟巨壑般深邃,他的爱宽容、稳重、真实,这使得佳人最终抛弃了虚幻的浪漫而选择了真实,将爱情放到平凡、踏实的婚姻生活中。梁思成的才华并不逊于徐志摩和金岳霖,他在建筑学方面的成就足以让林徽因不后悔她的选择。梁思成将他的感情完全融入到每一天的朝夕相处中,融入到工作上每一次激烈的讨论中,融入到病榻旁不离不弃的细心照顾中。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也是无私的,这体现在她对林徽因无条件的信任和包容中。面对金岳霖对妻子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大度和宽容,去处理三个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以致他与所谓的“情敌”成为邻居好友,多年相伴却各自坚守着承诺。这样的丈夫怎能不让妻子动容!
  1928年春,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学成归来,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当时,张学良出资发起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大奖赛,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一举夺魁,拿下那次比赛的最高奖金。
  1931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辞去东北大学的工作,加入了由朱启钤、梁思成等人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是一个在国内最早应用现代科技对古建筑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学术团体。
  中国营造学社不仅在学术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专业人才,除了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罗哲文等许多建筑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均出自营造学社门下。从这一角度讲,中国营造学社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所作出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
  在此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及同仁们主要做了两件意义非凡的工作:一是以故宫建筑群为样板,以故宫内的工匠为师,参考民间建筑则例,编成第一本以现代科学观点、方法、语言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的读物――《清式营造则例》。这本书的出版破解了古代工匠们的千年密码;二是以河北省蓟县的唐代建筑独乐寺为开端,对华北、山西、河南及江浙的1823座古建筑做了实地测绘考察,并对故宫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出版了《中国建筑参考图集》10集。
  为了抢救掩埋荒野、即将被遗忘的珍贵古建筑,完成《中国建筑参考图集》的出版,林徽因和丈夫一起远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地实地考察、研究、整理。夫妇俩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勘测了1800多座古建筑,绘制了精准的建筑结构图,重新发掘出从汉唐到明清的珍贵历史遗迹,发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桥――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世界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和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等众多古建筑。
  梁思成夫妇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四、小街上行走的,都是些星光灿烂的大师:傅斯年、李济、吴定良、董作宾、梁思成、童第周,还有英国著名学者“中国通”李约瑟博士和美国学者费正清……
  
  李庄,四川南部长江边上一个平静的小山村。
  1940年秋天,抗日战争进入最为惨烈的阶段。南侵日军强渡汨水,突进长沙等城市,并从宜昌和长沙威逼陪都重庆,大后方岌岌可危。
  这年秋天,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高等学府、研究机构等开始陆续内迁李庄,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陆续回归原地。
  因为日军侵华所导致的中国知识界一次群体性的南渡西迁,使李庄一度凸显为现代学术史上一个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为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的人文学术重镇。正如李庄的“发现者”岱峻所言:中国大地的广袤民间,永远像一处温情无限的林地,总能在艰难时世中为犹如惊弓之鸟的文化人撑起一方祥和的浓荫。
  70余年前,这里该是何等的“风光”――小街上行走的,都是些星光灿烂的大师:傅斯年、李济、吴定良、董作宾、梁思成、童第周,还有英国著名学者“中国通”李约瑟博士和美国学者费正清……
  按国民政府的规定,战时知识分子所拿到的薪金,只有战前的十分之一,加上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等因素,他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受疾病威胁,几乎濒于绝境,以至1942年4月18日,素不求人的傅斯年不得不放下身段,分别提笔给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朱家骅和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的翁文灏两位政府要员写信求助,祈其向蒋介石侍从室二处主任陈布雷并直陈最高当局转达求援之意,信中饱含的惜才怜士、行侠仗义之情,读来令人动容。时隔不久,梁氏兄弟就收到了朱家骅寄给傅斯年转交的蒋介石以其掌控的“特别经费”中赠出的两万元,以示救济。
  然而,包括傅斯年、董作宾、陶孟和、李方桂、李济、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梁思永、童第周、岑仲勉、郭宝钧、凌纯声、芮逸夫、曾昭?、吴定良、劳?等在内一大批在当时就已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没有中止学术生涯,反而口咬菜根,写出了一大批具有奠基意义的传世名著。比如,1984年美国出版的《中国建筑史图录》和1998年国内出版的《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的扛鼎之作,此书1943年成于李庄。书中的照片,有李庄板栗坳,测绘图有李庄的旋螺殿。
  生活困苦不堪,但林徽因和梁思成均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他们拒绝了美国大学的高薪聘请,洗尽铅华。她的肺病越来越严重,很多时候只能躺在床上,并常大口大口地咯血,但她仍然顽强地承担了《中国建筑史》全部书稿的校阅,并执笔写了五代、金、辽部分。此外,还写下一首《十一月的小村》,描述了李庄古镇优美而充满诗意的乡村画面。
  
  五、目睹明清古城被野蛮拆毁,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抚砖痛哭,惋惜不已
  
  1946年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回到北平。教育部指令梁思成在其母校清华大学创办新的建筑系并任系主任(直到1972年1月9日去世为止,笔者注)。除此之外,他还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顾问,参与大厦的设计工作。
  1948年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梁思成夫妇想到古城无数百年建筑可能毁于战火,日夜不眠,寝食不安。1949年初的一天,两名解放军同志拿着一张北平军用地图突然来到梁思成家,他们要求梁思成夫妇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这一举动让梁思成夫妇十分感动,随即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他们立即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这本书后来演变成《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夫妇二人共同为培养新中国早期的建筑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徽因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和教学任务,而且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
  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林徽因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1951年,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1952年,她参加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还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3年,她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林徽因还十分关心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为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传统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并亲自参加试制。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座城市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目睹明清古城被野蛮拆毁,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抚砖痛哭,惋惜不已。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当时负责解释拆除工作。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他们制定了一份《北京城市规划方案》,提出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应保存故都紫禁城,保留古城墙古门楼等五条建议。然而,统统无济于事。仅保留了紫禁城中间没修马路外,北京的大部分古城墙,包括地安门、广安门、西直门等标志性门楼都被拆毁。
  不久,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恰与吴晗同桌的林徽因当众指责:“你身为历史学家和政府官员,却保护古城墙不力!你们把古董给拆了,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弄得对方尴尬不已。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说:“她(指林徽因)虽然那时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
  
  六、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早年患有肺病,抗日战争期间,长达八年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使得她的病情不断加剧,最终恶化为肺结核,这在当年属于不治之症。病痛的折磨,让佳人成了一个苍老憔悴、不停咳喘的“病西子”。进入中年后的林徽因,身体上的不适让她时常流露出忧郁之情。即便如此,病榻上的她还凭着坚强的意志通读了《二十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上。紧接着她又先后在《诗刊》、《新月》、《北斗》、《大公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作品。这些作品中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作风格如人,清丽温婉,韵律自然,深受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推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是《你是人间四月天》。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1955年4月1日晨,“旷世才女”林徽因告别了这个世界,走完了她51年绚丽多姿的生命旅程。

标签:叫我 才女 不想 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