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文明礼仪 > 正文

【语文重点段教学问题初探】 三年级语文讲课视频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积句而成章,积章而篇。”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段”。段篇幅短小,但它下联词句,上挂篇章,是构成篇的基本单位。篇的结构与段的结构基本相似,段的把握能力越强,篇的控制能力就越强。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中年级,掌握段的规律最重要。
  一篇课文包含若干个段落,它们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其中,有些段落最能表达主要内容,体现中心思想,我们称之为重点段。重点段表现力强,是课文的支撑点,有的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通篇”效能,因此,抓住重点段教学,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教学重点段?下面是我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初读,整体把握
  
  围绕全文的中心思想,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是重点段的基本特征。读懂并理解它的意思,通常采用先理解后分层后再概括的方法进行。
  理解。即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重点段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有按事情发展紧密联系;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联系;并列联系、转折、因果联系等。如《海底世界》第四段共六句话,第一句写海底动物多,第二句紧接着写这些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第三、四、五、六句分别写海参棱子鱼、乌贼和章鱼及贝类的活动方法。一二总写,三、四、五、六句分写,分写部分句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分层。分层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中年级学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存在一定困难,用符号标志,可以化难为易。如《海底世界》第四段用符号标志:①―②|③||④||⑤||⑥。表示①与②是总写,③④⑤⑥是分写,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其他关系可依此类推。
  概括。概括大意常用的方法有:
  1.摘句法。在段首、段中或段尾中,摘取最能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作段意。如《庐山的云雾》中第二自然段是总分关系,可摘取首句作为段意:“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2.连词法。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但出现一些能表现段的主要内容的词语。连词法就是连接重点词语归纳段意的方法。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一自然段描写小红马说小骆驼的话,其中“难看”一词突出表现了小红马嫌弃小骆驼的态度,可以抓住这个关键词把段意概括为:“小红马嫌弃小骆驼长得难看。”
  3.合并法。就是把一段的几层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如《桂林山水》的第二段第一句用“大海”、“西湖”相比,突出漓江的“水”;接着分别写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最后一句进一步强调漓江水“静”的特点。可合并成:写漓江水的静、清、绿。
  4.标题法。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如《生命的壮歌》可把“蚂国英雄”、“生命(之)桥”两个小标题概括为段意。
  理解、分层、概括是整体把握重点段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段方法,这对读篇乃是长篇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细读,理清结构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理清结构是帮助学生解决重点段“怎样写”的问题,是为写片段提供“章法”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要抓住对写法有启示的片段引导学生仔细地读,理解其内容,理清其结构,逐步掌握一些常用的构段方式。例如:
  1.总分法(包括总分总、分总)。这是记叙文中常见的一种写法。如《庐山的云雾》中第二段是一个典型的总分关系段。第一句总写“云雾千姿百态。”第二、三、四句分别写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遮挡山峰云雾,有力地突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中心。
  2.并列式。几句话或几层意思是并排平列的,多用于介绍几种不同的事物,或从不同的几个方面介绍一种事物。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四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夏天小兴安岭森林的特点,以下三句按时间顺序和事物间的联系展开,全段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夏天小兴安岭美丽的风景。
  3.承接式。即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连句成段。如《天鹅的故事》第三段。
  4.因果式。《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就采用了这种写法,这种构段方式有先表因后表果和先表果后表因的形式等。
  唐彪说过:“多读乃借人之功夫。”这里的“功夫”是指别人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段,教师要注意从写段的目的出发,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分析重点段,总结出构段的规律及方法,让学生在习作最初阶段依“法”而行,为以后逐渐进行“文无定法”的习作打下基础。
  三、赏读,积累语言
  著名特级教师朱敬本说:“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用’。”积累语言材料是小学阅读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品词析句是积累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值得进行语言训练、值得积累语言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推敲和鉴赏,让学生从中吸取语言养料。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换词比较。
  一是删减饰语。把删去修饰语的句子与原句比较,体会修饰语独特的表达作用。如《特殊的葬礼》中这句:“原来,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把“曾经”抽出品读便明白,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宏伟壮观,是原来拥有,现在已荡然无存,因此这里作者的描述更多蕴含的是对往日辉煌的追思留恋和深深怀念。用“曾经”修饰限制,表意极为严密。
  二是替换词语。把原句中的词换用另外一些意思相近的词,再与原句中的词比较,体会原词传神之处。如《荷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分别换成“露、钻、长、窜、挤”,效果不一样。一个“冒”字,看似平常,实则蕴藉极深的文眼。它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抓住这些传神词语进行分析、比较、咀嚼玩味,学生的语言定会得到不断发展。
  2.换句比较。如教学《桂林山水》,比较这两句话,看哪句写得好?
  ①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 “漓江的水真绿啊!”
  ② 句比较概括,缺乏形象感。①句是课文中的句子,写得生动、准确、精当、丰富、鲜明。因为它用人们喜爱的翡翠作比喻,碧绿的漓江水仿佛就出现在人们眼前。通过比较,学生不仅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也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要注意多读、善比、广议;要读出味来,比出味来。议出味来。”
  
  四、熟读,读写迁移
  
  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所谓仿写,就是作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就中年级而言,仿写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最好方式。那么,如何开展仿写?
  1. 要找准读写结合结合点。
  读写的结合点,要依据教材的主题内容、表达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等来确定。
  (1) 从本年段习作要求及教材中重点训练项目入手,找准读写结合点。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描写杨梅果具体、形象、生动。“抓住特点描写”是本段写法上的显著特点。因此,把仿照描写杨梅果的方法写一个片断作为本课的读写结合点。
  (2) 从课文表达特点入手,找准读写结合点。课文表达特点不同,读写结合点也不同。《翠鸟》第一段描写翠鸟外形采用了总分式,学生可用总分式仿写某种动物;《富饶的西沙
  群岛》第二段是因果式,可让学生用因果式写一个片断。
  (3) 从学生实际入手,找准读写结合点。如教学《船长》一文,当读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时,很多学生有话要说,但说出来的只有一个词――敬佩。教师随机设计练笔:假如你是船上一个被救的。。。。。。,此刻,你会对着船长说什么?让学生先说后写。利用课堂生成点作为读写结合点比预设的点更精彩。
  2.要力求体现“三性”。
  (1) 典范性。仿写,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以提高训练质量。如《翠鸟》第一段描写翠鸟外形的那段话,采用了总分式;《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是因果式;《庐山的云雾》中第二自然段的总分关系等都是仿写的典范的片段。
  (2) 渐进性。要遵循学习语文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要实现两个知识迁移。一是初级性知识迁移。指用已掌握的某种构段方式去写同一类别的事物。例如,学完《庐山的云雾》中第二自然段,学生掌握了总分结构段,让学生抓住几个方面内容用总分方式去写某处美丽景色。二是发展性知识迁移。指用已掌握的某种构段方式去写各种各样的事物。如学完《庐山的云雾》一文所在单元全部课文后,让学生用第二自然段总分方式去写各种各样的事物。
  (3) 拓展性。即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如《中彩那天》,写到了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了,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全家人的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
  仿写符合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规律。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模仿的范例,教师要用心去发现、运用,让学生在读段中学会写段。
  “麻雀虽小,但五脏六腑俱全”。重点段不但能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有自己的层次结构,因而它具备了“篇”的基本特征,是篇的雏形。因此,抓住重点段进行扎扎实实地训练,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头到尾逐段上”的尴尬局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能为学生“攻篇”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重点段与篇是部分与整体、“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教学中要顾全大局,瞻前顾后,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集中精力突破重点段,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标签:初探 语文 重点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