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想象作文 > 正文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自主探究_如何创设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世纪伟大的教育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倡导在“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教学理念。他认为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科学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实施以来的热门话题,它作为学生建构新知识的重要辅助手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借助于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质,把握知识的内涵,而且还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从而使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科学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经验,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或已有的知识结构。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科学“情境”课堂?下面我来谈几点在科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情境设置的策略
  (一)新课导入时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进入情境,就会与画面、老师的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所以教师利用图画、音乐、幻灯、视频、录音、实验等手段作为导言,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情境,就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例1: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课时,我设计了“铁球碰鼻”的演示实验:将个铁球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让铁球刚好接触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朝教师鼻子打来时,学生都为我捏了把汗,但我安详的神态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已被唤醒,情不自禁地思考起其中的奥秘,从而为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应用生活中的器材,通过一个游戏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教师若不注意情境的设置,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教师的导学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的体验,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欠佳。
  (二)概念学习时创设实验情境,强化学习动机
  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一般都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感性材料的认识和分析、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概念本质的剖析、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是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几个突破点。在探究性学习中,适时创设教学情境,能帮助教师有效的进行概念教学,成功地引导学生沿“感知――观察、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巩固应用,加深理解”这样的路径,正确地形成、理解、掌握和运用概念。
  例2:“力”的概念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什么是力”问题一提出,可由学生手提书包感知肌肉的酸痛来了解人类对力的认识。
  (2)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
  观察1:教师演示手推小球,手压海绵(小球由静止变运动及运动方向改变,海绵变弯);
  观察2:教师演示钩码拉弹簧,棒击乒乓球(弹簧伸长,乒乓球运动方向改变的现象);
  观察3:教师演示粉笔脱手;
  学生分组实验:磁铁靠近大头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纸屑(能吸引纸屑);
  (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
  ①个物体能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②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③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④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人们也正是根据这
  现象来判断力的存在。
  师生分析上述结论,再根据生活经验“手拍桌子感觉痛”,明白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离不开物体,一个物体可以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本案例中,创设情境教学方法对由现象鲜明的实验概括得出的概念教学都十分适用,像密度、压力、压强、浮力、速度、杠杆、功等概念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展开。教师除了在设计中要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通过多向互动,推进教学过程。
  (三)课堂提问时创设故事情境,点燃探究热情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之前和探究学习过程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编成一个简短的故事,这样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3:讲“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时,以
  则新闻材料来创设故事情境来导入。
  师:“那么,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先来看一则故事。”(投影):初冬的一天,几个不知危险的小学生在湖中德冰面上玩。突然,冰破了一大块,一个孩子掉了下去,十分危险。这时一名解放军战士看到了,就爬到破冰处将孩子拉上来,又爬回岸边。
  看完这段文字后,师问:“解放军同志为什么要爬过去,跑过去救人不是更快吗?”
  学生反应:“跑过去可能会把冰压碎。”
  师予以肯定并追问:“对,请大家分析下,‘跑过去’与‘爬过去’有什么不同呢?”
  有反应快的学生回答:“爬过去时人体与冰的接触面大,跑过去时人体与冰的接触面小。”
  这时师提出课题:“跑过去和爬过去冰受的压力都等于人的体重,然而由于受力面积不同,压力产生的效果――压强不同。得到第个结论:压强的大小和物体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故事的引入中,带动学生分析了解放军为什么爬过去而不跑过去的原因,帮助学生将学习情境与学生的旧知识相互作用,通俗易懂的解决了影响压强大小的一个因素,同时又将种人文关怀和道德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多元智能的培养,从而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
  (四)例题讲解时创设直观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课堂学习的科学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题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把抽象的文字陈述转化为图像等直观情境,把科学情境转化为解题条件。
  例4:初三中考复习时,我们常会把2009年的中考卷第20题作为例题来讲解:10牛顿的水能产生的最大浮力是()
  A、小于10牛
  B、大于10牛
  C、等于10牛
  D、无法确定
  该问题的难点在于用阿基米德定律实验时G排是溢出水的重力。学生误以为G排最大是10牛,故会选A^由于思维定势,学生难以更改这种想法,解释效果很不理想。在这里创设情境来解决该问题效果显著:用两个大小相差不大的水槽(或水杯),先往大水槽里加入10牛水,再放入小水槽,再往小水槽里加入10牛水,结果小水槽依然浮起。这时F浮=G小槽+10N>10N。然后再加适量水,仍然浮起,然后总结说明:只要两容器问十分吻合,理论上可以产生更加大的浮力,从而确立了正确观点。
  以上例题要用语言说明清楚将会费时费力,并且效果不会太好。在这里创设个 情境,问题就顺利地解决了,而且学生毫无抽象的感觉。在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学到了方法。遇到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多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时,学生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应注重引导,规范行为。
  (五)科学猜想时创设思维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顺向性学习会出现思维定势,而逆向思维的练习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长期的单向思维方式从问题到结论的固定模式,制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猜想”教学是有效的,是可以操作的,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维方式。在问题的探索活动中,要即时鼓励学生的合理猜想,然后通过推理,验证探索猜想的正确性。
  例5:在《摩擦的利和弊》节中,我提出了一个猜想请学生思考:“如何没有了摩擦力,世界将变成怎样?”许多学生们的答案都出乎我的意料:“假如没有摩擦力,开动的火车永远也停不下来;假如没有摩擦力,支撑架散开,钉子会从墙上掉下来;贴在墙上的画会飘下来……”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思维的活跃以及那种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也在猜想中更深的领会了摩擦力的深层含义。
  科学学习中,有趣的猜想,能很快的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时,要结合实际、循循善诱,但又不能点拨过多,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形成思维定势,影响思维的发展。
  (六)演示实验时创设新奇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简单易行,是联系生活经验和教材抽象知识的桥梁,也是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的桥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比较“新”、“奇”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去问“为什么”。
  例6:给学生介绍“酸碱反应”的知识时,我就给学生做了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先用无色酚酞试液浸泡过的滤纸折了一朵白色纸花,然后将纸花放在了装有浓氨水的瓶口上方,一会儿发现白色纸花变成了红色,接着将红色的纸花放在了装有浓盐酸的瓶口上方,只见红色的纸花又变成了白色。学生吃惊之余又产生了很多疑问,在这些疑问的驱使下,学生开始自觉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在这种主动地探究的活动中,学生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获得了相当好的学习效果。
  本案例中,我从浸泡过无色酚酞的纸花出发,使枯燥的科学问题变得具有神秘的色彩,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激活了他们的认知需求与思维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下面的实验学习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的方法提供给学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由感受提升为思考,再由思考上升为认识,最后通过实践的检验上升为理论。
  二、情境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要重视学生的可参与性
  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得到的知识往往比较深刻。教师创设情境要易于感知和理解,要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让学生能有时间发现问题,并对问题作出反应。
  (二)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情境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水平、认识水平,要根据知识的需要适当的创设情境,方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才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此外,情境的创设要有“坡”度,要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或只与个别学生交流的状况出现。
  (三)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和有效性
  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能够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要实现科学情境和现实情境的有机集合,体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虚假情境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悖。
  (四)创设的情境形式要有开放性
  教师要重视构建科学知识系统,注重实际应用,创设个能让学生自主实践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切实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
  情境创设要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这样创设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标签:创设 情境 探究 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