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小学生周记 > 正文

高校学生社团状况调查【试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分类管理】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日常教学工作和活跃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文章对如何针对不同性质的社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探讨,为切实提升高校社团工作水平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09-02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在教育部、团中央于2005年共同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被定位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
  实践也证明,学生社团的确能够成为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阵地,更是以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之外的有益补充。既然高校中的学生社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加强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就应该透过学生社团繁荣发展的表象,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社团发展的各类问题。以人为本,从不同类型社团的特点出发,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管理,从而保证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全面发挥其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给社团制定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学生社团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社团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的制定。导致一哄而上的社团多,打造品牌的社团少;性质雷同的社团多,独辟蹊径的社团少。另一方面,很多社团一味将社团成员人数是否众多、宣传活动声势是否浩大等作为衡量社团成功与否的标志,忽视了社团活动的质量,使得学生社团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向社团提供支持的方式不够灵活
  经费不足、缺少活动场地是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社团遇到的问题。在社团数量与日俱增,但学校相关经费增加不多的情况下,这一矛盾尤其突出。很多高校采取了“均分蛋糕”的方式,给所有社团同样的支持。实际上,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具有不同的需求,有些社团需要学校的资金支持以开展活动,而部分社团需要的往往是活动场地或者校方关于社团资金较为细化的使用规范。不能按照特点提供相应的支持是很多学生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三)为考核社团建立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学生社团数量的增加,大部分高校的团委或学生社团联合会等主管部门会从活动效果、财务状况、校园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对社团组织进行打分评价。也经常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师生关于社团活动的看法。但此类评价体系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将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置于同样的标准之下,导致部分社团虽然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因自身特点所限在评价中往往处于劣势,陷入了逐渐低迷的困境。
  (四)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脱节
  学生社团活动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脱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现有教学模式的限制,在社团活动中展现出较强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常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得不到认可。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取得的进步和获取的知识又因为没有纳入学分体系而难以体现。第二,很多学校并没有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所付出的努力纳入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很多教师完全凭自己的热情指导社团,其持久性和投入性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很多学生社团发展的层次较低。
  二、对学生社团进行分类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学生社团进行分类
  在分类管理的工作思路中,合理的“分类”是关键,也是该项举措深入推进的基础。时至今日,高校学生社团的主题涵盖经济、文化、体育、科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团进行分类也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遵循不同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社团主题分,大部分学生社团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兴趣爱好型社团,这类的社团以学生共同的课余喜好为组成纽带,如书法协会、漫画社、舞蹈协会等;公益服务型社团,此类社团以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为宗旨,如助学协会、环保协会、义工团等等;专业学习型社团,这些社团以学校开设的相关专业为依托,为学生课堂之外的专业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平台,如金融协会、软件协会和各种外语类社团等。第四类是政治理论宣讲类社团,如党史研究协会、红色理论小组等等。
  按发展方向分,可分为以活跃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主要目的的大众参与类社团和以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研究,需要一定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研究型社团。除此之,还可以按照主管部门、参与人数等进行分类。
  (二)为不同类型的社团确立相应的管理主体
  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社团采取了单一部门统一管理的模式,即由学校团委或宣传部对全体学生社团实施统一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存在着一些关系没有理顺的现象。学校职能部门与各院系、校学生组织与各院系学生组织之间协调、配合不够,或者政出多门,使学生社团无所适从。或因任务过重,在服务社团管理社团的时候力不从心。有时甚至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情况。
  对学校现有的社团进行分类之后,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别明确对应的指导管理部门。一般而言,兴趣爱好型社团因为涉及面广,参与的学生可能来自学校的各个院系,其管理职责应该由校级职能部门(一般由学校团委)担任。公益服务型社团服务的对象往往是校外的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为了方便开展沟通接洽,其管理主体也应该由校级职能部门担任。与此对应,以相关学科背景成立的专业学习型社团其主要管理责任应由所在院系具体承担。这样安排既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学校管理部门因为缺乏专业背景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的局面,也消除了因专业型社团数量较多,对单一社团重视程度不足的窘境。需要说明的是,依据社团的情况由不同的部门分别管理,并非彻底切断各学生社团之间的联系。对于高校而言,社团工作是“一盘棋”,涉及财务、重大活动审批等环节还必须由具体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三)完善具有针对性的社团考核评价体系
  很多高校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系统的社团考核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多是围绕工作机制、自身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设置,具体包括招收会员人数、会费管理情况、活动开展次数、是否受到投诉等指标。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评价体系堪称科学,但针对性显得不够。例如,模型协会在活动的轰动效果上显然无法与魔术协会相提并论,演讲协会、定向越野协会等专注于校内的社团在社会影响力上也不能跟义工团、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相比。
  有鉴于此,高校在制定针对学生社团的评价体系时,应该更加注重结合社团的实际情况,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分类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既有关注面上取得的成绩,也考虑深度上的影响。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够调动学生社团开展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将会对这点进行更加详细的阐述。
  三、对高校学生社团实施分类管理的具体做法
  高校开展社图工作的宗旨是“服务社团,管理社团”,这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工作者对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组织特点的准确把握及其真实需求的深入了解。这里,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社团发展目标、一般需求、考核要点等几个方面对上文所述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公益服务类社团
  高校公益服务类社团是以服务社会、锻炼能力为宗旨的组织,其活动涵盖了科技服务、卫生下乡、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众多领域。公益服务类社团的发展目标应该是走出校园,做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社会服务之间的桥梁,成为高校展示自身风采的窗口。
  发展较好的公益类社团往往可以与当地义工团体展开合作,在争取相关赞助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所以与其他类型的学生社团组织相比,公益服务类社团最迫切的需求往往并非资金,而是自身专业化的提升和对社会服务工作机会的争取。因此,高校在对公益服务类社团进行管理的时候应注重对资源的整合,设立志愿服务中心等机构使校内各种公益社团以统一的面貌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打造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同时可开展各类培训,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对公益服务类社团的考核应着重关注其开展活动次数、活动参与面、培训水平、取得相关技能资格人数等。
  (二)兴趣爱好类社团
  兴趣爱好类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活动最多的社团。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此类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中的积极作用,为社团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从长远来看,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发展方向还在于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同时提升活动水平,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兴趣爱好型社团在开展活动时经常需要设备、场地等方面的支持。高校应将这些社团纳入统一管理的模式中,在审批设立的环节加以控制,避免重复建设。同时可采取“抓典型、促后进”的原则为兴趣爱好型社团提供物质支持。重点打造优秀社团,同时对发展水平较差的社团进行资源倾斜。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制定针对高校教师指导社团活动的奖励机制,从制度层面确保指导老师的到位率和投入度。
  对兴趣爱好型社团的考核应侧重于招收会员人数、开展活动次数、校园影响力等方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会费收缴管理情况也是考核此类社团时应该重点注意的项目。
  (三)专业实践类社团
  大学生在参与课外专业实践活动时候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专业实践类社团日益成为学校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众多学术科技成果都来自于专业型社团的日常活动。对于这类社团,高校应该采取院系专业直接管理的原则。将专业社团的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当中,让学科专业真正成为这类社团的“依靠”。
  对专业实践类社团进行考核的侧重点应该在成果孕育方面。如发明创造数量、调研报告、学术论文撰写数量、在“挑战杯”等科技创新竞赛中的参与程度、获得成绩等。应该坚决避免用传统的招收会员人数、开展活动次数来进行考核,引导科技实践类社团将活动重心放在质量的提升上,使社团成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的重要阵地。
  对学生社团的管理,需要时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明确认识不同社团组织的特点,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主体在人的价值发现、潜能发掘、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真正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团管理的宗旨,学生社团就一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生武,秦思.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08,(1):43-44.
  [2]侯瑾,王蓬.探析高职学生社团管理模式[J].高教研究,2011,(8):105-107.
  [3]左泽文.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评价[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114-115.
  [4]张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66-67.

标签:社团 试论 高校学生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