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景的作文 > 正文

【主题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主题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运用主题教育应明确主题教育的分类。类型可分为形势主导型、政策主导型、思况主导型、定位主导型、特色主导型、审美主导型和案例主导形等。主题教育的实施,一要制订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二要明确教育原则。
  关键词:高校;主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42-02
  主题教育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在学生工作处、团委、班主任、辅导员和导生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的,并在活动中使教育主题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以自我教育自学成才为组织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在当前国际环境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下,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题教育应如何设计、如何开展以取得实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主题教育的分类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此,主题教育的主题应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以战略的眼光,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入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详细考察高校自身所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明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及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来确定。据此,主题教育的类型主要包括:
  1 形势主导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许多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内的大事及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因此,应全面了解大学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捕捉大学生关心的最敏感而且最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将其纳入教育主题的备选项目中。
  2 政策主导型。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又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意见、通知,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指导,这也是主题教育的重要方面。
  3 思况主导型。总的来说,全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一定的共性,每一所大学的学生思想状况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因此,必须在广泛搜集信息,了解全国大学生的总体的思想状况,分类了解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基础上,适时地通过问卷、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本校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握其关键问题,制定切合本校学生思想状况的教育主题。
  4 定位主导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前几年,全国高校都对自己的办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每一所高校的科学定位。都是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特色、优势和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其对学校的期望来确定的。不同的学校,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除有一些共同要求外,在质或量方面的要求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2l世纪,高校作为社会的思想文化基地,承担着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和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5 特色主导型。我国国土面积大,高校分布广,每所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学校所处的地方性的微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有所差异。学校要明确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地区性的小社会环境与全国的大社会环境的差异,全面考察本地的各种资源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分析其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主题教育中充分体现出来。
  6 审美主导型。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由于情感的冷漠和审美的缺失,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审美教育漠不关心。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和观念。依托校园环境、建筑文化和校园文化,从形式和内容上加强审美主题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7 案例主导型。案例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是主题教育的支撑材料,所以案例收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手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广泛收集和向学生介绍一个个真实性的、富于时代性的、典型性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贴近生活,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题教育的实施及其原则
  1 制订主题教育方案。主题教育方案的制订要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力求完善,力求实效。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学年结束的时候,结合国家政策及国际国内形势,由学生工作处将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的初步方案(确定主题内容及活动开展的形式),在学年工作总结及下学年工作布置会上宣布,以便让学校全体专职的学生工作者对下一学年的主题教育活动胸中有数。然后,利用暑期进行调研,向各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广泛征求对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案的意见,并根据意见作“修订――再征求――修订”的反复修订工作,直到形成比较完善的方案。新学年开始即将方案形成学校文件,下发到各职能机构,并开会研究部署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个完整的主题教育方案包括开展主题教育的目的、指导思想、主题内容、活动安排、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每个主题各不相同,也就各有特点。但就活动形式而言,应多种多样,如扮演式、咨询答疑式、专题报告式、节日纪念式、现场体验式、经验交流式、才能展示式、专题辩论式、实话实说式和娱乐表演式等形式。
  2 主题教育方案的实施原则。要达到主题教育的目标,还需要组织、协调、控制、检查、评估和总结等一系列重要的管理环节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贯彻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学生主题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引导人和发展人放在首要地位。根据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把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与寻求共同的理论规律结合起来,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形成大学生主题教育内容针对性强、活动形式新颖、学生乐于参与的良好局面。
  (2)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原则。“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大学生主题教育是以教育为目的而开展的活动。教育是目的,活动是载体,大学生是教育和活动的对象,而主题则是活动的内容和教育的着力点。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主题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教育人、引导人和发展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把 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目标;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理论揭示人的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功能;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的理论揭示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必要性和所应采用的。基本方式。强调灌输理论并不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硬塞进人的头脑,而是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自己的切身经验去理解、掌握和发展。
  (3)系统性原则。就是要围绕学生发展这条主线,系统地开展主题教育,避免出现思政教育零敲碎打的现象。坚持系统性原则就是将成长、成才、成功三者作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部过程。这就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各教育职能部门制订的教育活动计划既要各有侧重,又要相互渗透,互相衔接,以形成教育的合力。
  (4)构建长效机制与不断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也是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主题教育由于其本身时效性、针对性和阶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固守旧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活动的持续时间短,活动主题的多样化也使得单次活动的效果难以巩固和延续。因此,只有根据时代和现实的变化不断创新活动思路和方法、构建活动的长效机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与大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活动运行机制、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5)循序渐进、主题深入性原则。主题教育的开展不应是做完工作总结就算完成了,而应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持续引向深入。每一学年的主题都是学校实现育人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都是为培养合格的学生这个目标服务的。因此,每一个学年结束,都只是意味着集中的主题教育阶段性结束,后续的和风细雨式的教育阶段又开始了。要把一个主题教育循序渐进、引向深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需要长期的不断的努力,才能逐步凝结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6)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原则。高校教育的主题是全校学年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但不是一学年思政教育的唯一内容。由于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各种影响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往往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有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急需高校思政工作者做出及时的反应,需要把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去。
  (7)互动性的原则。坚持互动性原则,要针对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成才的倾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成长中获得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成才中获得奋斗的力量和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成功中受到激励和鼓舞。思想教育的实践证明,凡是能引起学生思考并产生思想情感的激荡,发自学生内心要求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成长、成才、成功的主题教育具有相互一致的互动性。思政教育者的期待与学生自我发展要求的一致性形成了双方的互动,避免了单向灌输。思政教育者的“需要”表现为按一定要求塑造学生的愿望,而学生的“需要”则反映了对自身发展的一种期待,只有两者的“需要”一致时,才能使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碰撞。
  [责任编辑:吕子燕]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主题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