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景的作文 > 正文

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写景作文

时间:2017-03-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xt">本课题主要采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高一学生现状开展研究。第一步将调研和课堂学习共同结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同时,传授写景散文的有关知识;第二步主要以课文阅读为主,借助《名师一号·语文》和《语文周报》完成研究任务;最后将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使之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创新性成果,以推动写景抒情散文的有效阅读。

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提要

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点。写景散文的“形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时间跨度大

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如《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由当下的荷塘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旧俗,还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以印证。《故都的秋》也上溯到了中国的文人学士对秋的感悟,就如欧阳修的《秋声》、苏东坡的《赤壁赋》,都写出了中国“秋士”眼中秋的深味。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② 空间转换广

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空间跨度大,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从平面铺展的广度看,是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那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山,落基山。那落基山的胜景“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不

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文中的空间可谓真正地跨越了千山万水。

③ 景物意象牵涉多

写景散文重在写景,它所绘景象往往是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幅画面,营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以《故都的秋》为例,“清晨静观图”中出场的意象有“一椽破屋”“一碗浓茶”“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驯鸽的飞声”“槐树”“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④ 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散文虽思路开阔,包容量大,但它们都是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神不散,作者在选材上保持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秦牧说写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思想的红线”。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思想,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事件喻作“珍珠”,真可叫做“红线穿珠”了。

写景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①以承载有某一情感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②以作品中的“我”的活动作线索,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写出自己的想象。

③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

④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体验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如鲁迅先生的《秋夜》中,有这样一个片断:“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

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冷寂深邃的意境,在细小的粉红花上,打上了自我情感的烙印,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如:《荷塘月色》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此句也正是文章的文眼,全文是循着“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线索来连缀成文的。冯骥才先生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的“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句就是全文的主旨和文眼。当然,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写景散文的线索前面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3、牢记写景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互渗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写景散文和我国古典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常常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托物寄意,咏物之前,意在笔先,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即“形得而神自来焉”。

写景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景传神”和“以神驭景”,通过“景”的分析,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①以景传神的意境需要循景察情

写景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景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景物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景,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谧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②以神驭景的意境需要追问背景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以神驭景”,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鲁迅的《秋夜》中,“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这一切,构成了一个清冷肃杀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

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深深地烙在他为这个特点的秋夜所选定的景物上,自然景致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艺术意境。这冷峻、清寂、肃穆的意境的产生,追根溯源,是源于此文写于1924年,写于“五四”退潮后作者的苦闷彷徨期。作者意在昭示,那是一个封建军阀统治着的黑暗年代。但文中“落尽叶子,单剩干子” “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及“小粉红花”又寄寓着作者的对韧的战斗的充分肯定。这些顽强的生命不是为着粉饰鬼蜮世界,而是为着“与黑暗捣乱” 。 因此,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还需追究其产生背景,其目的指向。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写景散文中的形象往往是作者自己所亲闻、亲见、亲历的,是作者饱蘸着酣畅淋漓的情感写出来的,那么我们在阅读欣赏过程中,必然受到作品所饱含着的强烈情绪的感染和熏陶,并激发出丰富的想象。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作品中形象的想象,总不免要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道德观念和生活经历而有所加工改造,阅读所得的印象带有个人特点,但作品的形象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例如在朱自清关于荷塘月色的那绘声绘色的描写里,那荷塘既是清华园的荷塘,又是作者心目中的一片“绿荫”。同样,欣赏《荷塘月色》,读者心目中的荷塘,经过了欣赏主体的再创造,也已不是《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了,而是通过联想,搀杂了我们自己曾经目睹过、欣赏过的各种各样的荷塘的影子。但是作者与欣赏者有一点始终是共同的,那就是溶溶月色下的荷塘是美的,是幽谧宁静的。 因此,我们读写景散文就要抓住作者笔下景物“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作者内在的情感。

5.品味散文的语言。

①品味文中直接抒情的词、句,感受作者的内心。

如《荷塘月色》中,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句子有多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 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象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现在都可以不理。”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不宁静”;“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言下之意是平时不自由;“我什么也没有”,意为我是寂寞冷清的。

②品味散文语言的外在形式之美。

散文的语言巧用修辞或其他技法。对偶、排比、省略、叠词、句子的长短、独特的符号以及句子的排列等外在形式都与内容息息相关。其独特醒目之处即蕴含有美点,细品之下,往往有惊人的发现。

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蓊蓊郁郁的”“弯弯的杨柳”“静静地泻”“薄薄的

篇二:关于作文

向,首先要明确为啥要写这篇文章?目的和作用是什么?主要内容应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要有为而作。

写什么?解决选材的问题:选材一要新颖,二要典型。 怎么写?在写作上,我们要帮助孩子区别“叙述”和“描写”。所谓“叙述”,就是简单的交代,它要表达的是“发生了什么”;所谓“描写”,是形象的刻画,它要表达的是“怎么发生的”。比如,“太阳升起了”,这是叙述,是简单交代;“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这是描写,是形象刻画。

“罗伯特摸了摸裤子口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三步两步冲到讲台前,把钱全部掏了出来。”本来可以说“罗伯特把钱全部交了出来”,是叙述,一样很清楚,但不形象。而课文用的是描写,动作描写。就很形象。(选自《黑孩子罗伯特》)

学生写作中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只会叙述,却不善于描写。因此语言干巴巴的。通过这篇课文,可以让孩子体会描写的好处,学会把文章通过描写来“展开”,不只是说清楚“发生了什么”,还要会呈现“怎么发生的”。X老师正是在这一点上,抓住了重点。很好。

当然,我还要说明的是,不是一味排斥叙述。我们经常说,写文章要“详略得当”,描写是“详”,叙述是“略”。该详时,泼墨如云,这是描写;该略时,惜墨如金,这是叙述。

只是针对现在的学生作文往往是叙述和不善于描写,我们这里强调描写。

写作无难事,只要“真”、“小”、“新”

我们没有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他自己的事,写作是帮助他更快乐更幸福的事。写作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成全,而不是折磨。我们长年累月进行的所谓写作训练,大部分是一种剥夺:以所谓扎扎实实的能力训练和技巧训练残忍地剥夺着孩子的写作乐趣,销蚀着孩子的写作内驱力。“作文”不再是情感的宣泄,思想的积累,而成了对成人世界的迎合,对应试教育的迎合。这样的“作文”教学,可以训练出考试场上的得分手,但那些文字,没有写出就已经风干枯萎。最惨烈的后果是,成功经过应试作文训练的大部分孩子,没有下考场,就已经把我们作文教学的真面目看得清清楚楚:所谓写作文嘛,就是装模作样,就是投机取巧,就是快速牟取现实利益。做文章如此,做人也当如此??

好的作文教学,就是要鼓励支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鸡毛蒜皮,热爱这些鸡毛蒜皮,创造这些鸡毛蒜皮,唤醒他们对这些鸡毛蒜皮的敏感。一旦对平凡的生活都有了创作冲动,那写作教学,就成了大半了。

整个社会大环境都急功近利,不练内功练套路,恨不得教学生一两个月他们的写作能力就突飞猛进。

第二是关于“观察”的意义。我喜欢江苏作家毕飞宇的一句话:你若想要一个东西有意思,你只需久久地凝视着它。我琢磨着这里的“凝视”,一定不仅仅是用眼睛来看。这些年来,我越来越肯定,喜欢写作的人,善于写作的人,用来“观察”的都不仅仅是眼睛,而是心灵。眼睛谁都有,眼光呢?只有少部分人有。眼光的发光器在哪里?在心里。写作,靠的不仅仅是文字功夫,而是灵魂功夫。练心,比练眼和练手还重要。文字,不是看出来的,而是“思”出来的。思维的功力,情感的功力,是比文字功力重要得多的功力。

二是教得“小”。聚焦。切入小,选点小,材料少,练习精。我反思自己上课,备课备不出来,遇到大麻烦,一般来说逃不出一个桎梏——啥都想教,教学目标太庞杂,教学选点太多,辅助资料太多。上得好的课呢?一定是眉清目秀骨骼清奇的,有课堂休闲空间的,老师学生不那么紧张的。刘老师这点做得很好。因为教得精,所以他很从容,节奏很舒缓,慢慢的,稳稳的,一点儿不赶,很有中年气派。教学风格这个东西,激情洋溢是一种风格,像我这样的。静雅冲淡也是一种风格,像刘老师这样的。我们年级有一个班主任,曾经有学生称他为“僵尸”。这家伙,脸上真没有什么表情。但学生家长都很喜欢他。世界上就有这么神奇的事,我需要眉开眼笑才能传递感情,可有的人肌肉都不动也能表情达意。所以,人与人真是太不一样了。千万不要用一种标准去评判人。专业成长就是去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去模仿别人。

写作能力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的情怀、人的思想、人的认识水平的发展。人的眼光不发展,心灵不发展,怎么教技巧,终归是无用的。

俗语妙用

生活中,人们对一些俗语耳熟能详,对它们的灵活妙用,有时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一只眼闭一只眼。”----“连两只眼都闭住了。”

2、人常说:“笨鸟先飞”-----“可我们有些人连正常飞都不想飞”

3、“杀鸡给猴看”----“可猴子连看都不看”

4、“人走,茶凉”------“人未走,茶已凉(世态炎凉-----心不凉)” 童蒙养正 固本培元 潜移默化 润(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写景作文)物无声

举棋不定 左右徘徊 迟疑不决

写人记叙文不该教什么和不该怎么教

这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梁主编出的一个思考题。

写人记叙文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没有想得太明白。但不该教什么,和不该怎么教,还有一点儿心得。

我以为,有一点一定要明确:写作知识本身不是写作能力。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本身更不是写作能力。或者这么说,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等,和真实的写作能力之间还有一段遥远的路要走。明确这一点,对为“写人记叙文教学”进行定位很重要。

有这样一个定位,我们就会反思我们日常比较熟悉的一些作文课教学模式:

比如大讲特讲各种写人的所谓知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啊,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啊??当这些东西充斥着我们的写作课的时候,我们得警惕。

比如由课文的诸多片段提炼出各种写人的技巧,然后让学生当场练习当场展示当场修改等等??当这样的练习成为了写作课的主弦律的时候,我们得小心。

讲知识练技巧不是不需要,而是在讲知识练技巧之前,我们有没有引导学生关注我们写作的对象——“人”本身。

如果学生对“人”没有兴趣,对人的遭遇和命运没有兴趣,那么,再多的知识补充和技巧训练都不会产生作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生对“人”的热情是“皮”,其他的,都是毛。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上“真人真事真感情,大情大气大文章”这堂写作课的原因。

篇三:作文的拟题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_

标签:写景 作文 息息相关 小学生写景作文 写景作文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