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人的作文 > 正文

试论领导干部道德习惯的养成_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道德习惯是指后天逐渐养成的与道德行为方式有关的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练习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道德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道德习惯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道德体验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情感诱因,道德强化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外部导向,道德自律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内在根源。
  〔关键词〕 领导干部,道德习惯,道德体验,道德自律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1-0059-0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对人们包括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时至今天,我们必须承认,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问题,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问题已经突出地摆在全党面前。人民群众总是从领导干部的言行来认识与评价党和政府的形象,总是期望领导干部不仅能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而且能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榜样。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从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高度加强道德修养,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着力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引导全社会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和尚清廉的良好风尚,进而推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道德习惯的养成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
  道德习惯指后天逐渐养成的与道德行为方式有关的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练习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道德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利用天性,使之得到适当发展,最终趋于理智的高度,而习惯则具有决定性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道德行为发展到形成习惯的阶段,才真正体现为道德信念支配下的行动”。可见,道德习惯养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有效载体,也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具体而言,道德习惯主要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道德习惯具有稳定性。道德习惯是领导干部在重复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在大脑中建立的稳固的神经联系,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稳定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方式。乌申斯基将道德习惯形象地比喻为“好习惯是人在其神经习惯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第二,道德习惯具有自动性。领导干部的道德习惯一旦形成,其行为指向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也不需要主观刻意努力,就会在不假思索、不知不觉中自动体现在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中,成为领导干部内在的自律需要,促使领导干部自觉执行道德规范,引导领导干部自觉不断地向善。第三,道德习惯具有情感性。若按道德习惯行事,领导干部就会体验到自然、顺畅、愉悦等积极情绪,若不按道德习惯去行事,领导干部就会体验到不舒服、不愉快、烦躁苦恼等消极情绪。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领导干部道德习惯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体道德自然的突破点,是道德修养发生质变的重要指标。而领导干部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是一个社会文化作用与教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领导个体对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
  二、道德体验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情感诱因
  体验是一种生命的经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每一种体验都在生活的延续性中产生,在人与人相互配合与交流、相互切磋与磨砺中进行。道德体验不是对当前刺激物、当前情境的瞬时、单一的体验,而是个体自主、全身心参与的一种全方位、全历程、全情境的整体性体验。领导干部道德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接受道德规范去达成,而是有赖于道德体验。如果领导干部从某种道德行为中体验到快乐和满足,这种道德行为逐渐成为领导干部的内在需要,进而产生不断重复这种道德行为的心理倾向,将之融入原有的态度体系或行为结构之中,就能建构起良好的道德习惯。如果领导干部从某种不道德的行为中没有体验到快乐,甚或体验到痛苦和恐惧,这种不道德行为逐渐引起领导干部的心理不悦,进而产生不愿重复这种不道德行为的心理倾向,就能摒弃不良的道德习惯。因此,道德体验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情感诱因,对领导干部道德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道德情感是开启道德体验之门的钥匙。休谟曾经指出,“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领导干部只有产生了认同、敬畏、信任或拒绝、厌恶、羞愧等情感,才会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行为处世。在丰富、鲜活、独特的道德体验中,领导干部开启情感之门,投入情感、体会情感、滋养情感、深悟情感,从自己的经历和遭遇,从内心的情感积累和先在的真切感受出发去回味和感悟带有情感色彩的道德经验,去揭示和追求内在的生命意蕴。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领导干部将自身的生命活动置于广阔的历史、社会背景之中,以独特的“自我”去感受道德、理解道德,激活已有道德经验,生成道德的情感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与理性直接对话,客观地领悟对象之间或对象情境中的道德关系,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进而感悟道德本真,稳定道德观念,生成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
  领导干部经历过的道德情感体验,不会因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在以后类似情景的刺激下,会更深刻而牢固地重新再现。通过情感体验的重复再现,领导个体获得了道德体验的情感积累,外在的道德规范一旦进入领导个体“我”的潜意识,就会坚定而持久,显现出坚如磐石的力量。此时,道德规范经过生命化、个人化,真正进入领导干部内在的精神世界。毛泽东在谈到民主革命时期人们革命意志的坚定性时,就曾这样说,“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就是因为工人有着直接身受三座大山压迫的深刻生活体验。因此,要促进道德习惯的养成,领导干部就要捕捉自身的困惑冲突,触及自身的感官心灵,激活自身的道德体验,感悟道德体验中的情与理,理解道德的内在真谛。一旦领导个体通过情感体验认同了道德的必要性,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道德。在不断追问、探寻和创造的道德体验过程中,领导干部唤起潜藏的情感,触动内心的灵魂,超越对自身狭隘的关注,展开坦诚相待、推心置腹的内心交流,从中体验生命的力量,获得生命的意义,进而变道德认知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促进道德习惯的养成。此时,道德不再是外力作用下的迫不得已,而是一种体现自我满足的过程;个体的道德行为也不再为各种情境因素所左右,而成为领导个体稳定的倾向性反映。
  三、强化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外部导向
  强化作为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强化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外部导向。领导干部每天都在观察身边人群的行为模式,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受到的奖惩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当领导干部发现别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得到社会正强化(如奖赏)时,他就会产生不断重复这种道德行为的心理倾向,增加这种道德行为以后出现的频率,建立良好的道德习惯。当领导干部发现别人的某种不道德行为得到社会负强化(如惩罚),他就会产生不愿重复这种不道德行为的心理倾向,减少这种不道德行为以后出现的频率,主动消除不良的道德习惯。当领导干部主动发现别人做出某种违背道德的行为,没有得到惩罚却得到酬赏时,他就会增加自己今后做出这种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比如:当领导干部看到党和政府严惩腐败官员时,可能由此对腐败行为产生不悦情绪,因此就不会重复腐败的不道德行为,腐败的不良道德习惯也难以形成;当领导干部看到腐败现象没有受到应有惩罚,他就可能去尝试腐败的不道德行为,多次重复而未受惩罚,则可能养成腐败的不良道德习惯。
  领导干部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并固化通过观察习得的道德。实践是领导干部良好道德习惯养成的必由之路,是领导干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达到践行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当领导干部在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或痛苦)时,如果有意识地加以强化,则会加快(或暂缓)这一道德习惯的养成。不断获得正强化(如奖赏)的道德被保留下来,并作为以后的道德行为标准;而那些不断获得负强化(如惩罚)的道德则被排除出主体意识之外。在反复多次的践行过程中,领导干部对习得的道德进行检验和修正,使之最终融入领导干部的主体意识中,固化于领导干部的个性品质中,转化为领导干部的道德习惯。比如:领导干部真正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不断回报以积极的反馈,这种正强化将使领导干部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他以后就更愿意为人民服务,进而加速为人民服务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当领导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挫折和委屈,就可能产生不悦的消极情绪,如果再缺少正面的鼓励性强化,就可能难以不断重复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行为。当然,通过强化引导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强化要及时,也要具体,要控制好强化的方向、频率和方式,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创设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以形成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良性磁场。
  四、自律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内在根源
  自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是道德主体的内在强制。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道德主体的自律,才能成为个体自觉、自主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律最能体现道德的本质和人的道德力量,道德在本质上就是作为人的一种实践理性而对人的感性、欲望的控制。领导干部的道德自律是一个彰显领导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一个弃恶从善的过程,是一个抑制自己的不良心理习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性的过程。领导干部道德自律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内在根据,只有领导干部个体主观上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才会有道德习惯的养成。自律的力量在于,通过自律,领导干部个体自愿将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将外部客体的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内部主体的东西,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道德规范,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自觉践行道德规范。此时,领导个体不再是表面道德规范的遵循、道德情感的认同,更重要的是道德认知的改变、道德情感的需要、道德意志的坚定和道德习惯的养成。
  在道德自律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排除种种心理的、欲念的和情感的阻力,控制自身的各种欲望。“节制”、“少言”和“节俭”都是领导干部对欲望的自律,而最为核心、最为突出的是对权力的自律。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用来为人民服务,也可成为毁伤自身的利器。领导干部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可以轻易办到一般人难以办到的事情。当他们把由人民赋予、本该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权力用来为自己或小团体捞好处时,权力对他们的腐蚀也就开始了。从本质上来讲,权力就是服务,领导干部应常怀律己之心,辩证地看待权力与人民、权力与责任、权力与奉献的关系,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公仆意识,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谨慎自己的道德言行,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将道德自律融入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切实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内在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君如.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鲁 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英〕弗兰西斯?培根.论习惯〔A〕.教育名言大全〔C〕.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孟永华

标签:领导干部 试论 养成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