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人的作文 > 正文

[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研究]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提要   本文从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与产业链上融合、区域内的融合以及信息服务业带动提升制造业,制造业支持促进信息服务业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融合互动的机理,并提出了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信息服务业
  制造业
  融合互动
  作者周志丹,博士,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宁波315100)
  一、引言
  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是其中最具活力和带动效应的领域之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在全球信息服务业市场格局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凭借其信息技术优势遥遥领先,其信息服务市场的规模占世界信息服务市场份额的80%以上。近年来,我国信息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在国民经济或服务业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普遍存在着信息服务业落后于信息制造业,对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投资远少于信息制造业的现象。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服务业的内涵及其分类的界定不完全一样。通常信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应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的综合体,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革命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在信息服务业分类上,我国学者一般认为,信息产业由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两大部分组成,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服务业大致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IT服务(系统集成、IT咨询服务、IT外包)及软件业(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其他软件服务)以及信息内容服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咨询与调查、增值电信服务、数据库产业、数字广播影视内容产业)等几个方面。
  二、相关文献回顾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是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衍生出的新的服务领域,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一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大致包括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五个行业。随着全球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服务业与制造业进入了一个高度相关、双向互动的阶段。夏杰长等(2008)认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了经济服务化的趋势,一方面制造业内不断将一些非生产性的活动逐步外包,从而导致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制造业的结构转型,从而使得生产过程中对中间性服务性投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目前,研究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文献很少,而信息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一类,我们先回顾一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相关文献。Lundvall&Borras(1998)、植草益(2001)等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出现融合趋势。周振华(2003)认为,“无形服务”对制造业生产流程的主导作用、服务链对制造业产品链的渗透作用日益加强,借此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及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化重组,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动力。聂清(2006)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全球500强企业中营业收益率最高、发展最快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结论,并指出经济活动中心由以制造业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制造业的功能日益服务化。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交叉融合、第三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渗透,以及各大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不断出现的相互融合,使得产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其中,以发生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最为引人注目。法国Te-boul博士提出的前后台理论指出: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介入和融合,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见图1)。
  Park&Chan(1989)、Shugan(1994)、Bathla(2003)等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Francois(1990)、Diaz(1998)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是互动关系,技术变化所引起的“垂直分离”促使服务在新的社会地域分工中独立出来,增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互依赖;Hansen(1990)认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创新引发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创新,而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又引致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创新;陈宪、黄建锋(2004)通过一个回归模型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重要促进作用,利用实证分析证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互补互动机制。顾乃华等(2006)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得出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其中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的作用最充分。石秀和、张荣志(2008)基于合肥市的实证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体中增长最为迅速的和最具有活力的部门之一,其对制造业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也愈发明显。贾帆联(2006)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领域,中期的管理、融资领域,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渗透,不断趋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三、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机理分析
  (一)制造业企业内部的自身融合
  制造企业在制造业产品生产以及最终产品的提供过程中,中间投入品中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服务投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还将技术服务等与产品一同出售,如电脑与操作系统软件等。近些年来,制造业企业在满足生产力、全球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市场驱动因素的情况下,越来越重视制造业自身的融合,他们将制造系统与企业的其他部门进行整合,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
  制造业企业内部自身的融合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当工厂车间与企业系统的融合不断创造巨大价值时,伴随制造业内部融合并延伸的相关行业也会带来巨大的价值。Keith Nosbusch(2009)认为,制造业企业内部融合要利用信息化、通信、控制和动力核心自动化平台来促使产生最大的潜能。制造业企业内部在降低整合成本、上市时间与维护成本,对制造业流程与工厂关键资产进行配置、可视化、维护与优化以及在基于网络的企业广泛采用信息收集与实时控制等企业制造环境中,信息服务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基于信息技术和服务的制造业企业内部的自身融合 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链与价值链上的融合
  1,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融合
  产业链是由具有特定内在联系的产业环节共同构筑的产业集合,制造业的产业链通常是有一个主产业,然后逐步形成上下游的配套体系,最终形成明显的链条形式,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链是一个涉及信息传输、信息生产、信息分发与供给等众多领域的综合性行业,与制造业存在明显的差别,具有自发、多边、网状、不断发展与创新等特点。
  在现代制造业中,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而在这些服务中,信息服务成为其中重要且活跃的一部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业收入已占通用电气公司总收入的2/3以上,我国联想集团的“技工贸”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IT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向信息服务业转移,信息服务业的规模效应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融合程度对整个产业链条的效率影响越来越大,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加依靠信息服务业,二者在产业链上逐步融合,既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又使现代制造业能够集中可以动用的各种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不断提高运营效率。此外,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链存在着在更大范围内融合延伸之势,如信息服务业中的体育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的发展会在其周围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引起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需求,从而带动相关制造产业的共同发展。就像电影、动漫、体育赛事等能带动服装、食品、玩具、装饰品、音像制品、工艺纪念品等实体产品的销售一样。有资料显示,美国等电影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票房收入一般只占到电影全部收入的1/3,其余则来自相关电影衍生产品。
  2,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上的融合
  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在当今跨国企业的价值链条中,服务业已经占据了主导位置,通用汽车公司的全部利润链中,服务业也已占到了六成以上。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制造、加工、装配环节始终是利润率最低的环节,而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则处于价值链曲线的高端。一项针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抽样调查表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中纯粹的OEM(原始设备制造)企业只占22.30%,ODM(原始设计制造)企业也只有18.30%,而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到70%以上,这说明长三角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用户的不断成熟,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的融合过程中,逐步由以生产为中心的业务导向型转变为以产品为中心的消费导向型,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同时,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信息服务的价值链得到不断延伸,在这一价值链中,虽然运营商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上游可以联络设备制造商,下游整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但信息服务业价值链的核心在于信息内容的制造和分发。
  在当前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单纯依靠比较优势,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依靠竞争优势,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印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在于把握住了IT发展中制造业向软件业延伸、软件业向服务业延伸的分工演进规律,主动选择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高端,顺应企业选择,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发挥竞争优势的作用。
  (三)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区域内的融合
  信息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区域内的融合发展往往与该地区的集群化发展紧密相关。信息服务业通常与先进制造业特别是信息科技产业高度相关,彼此渗透,表现出了高度聚集的特性,由它们衍生出来的科技型服务业必然会形成区位的聚集。我国很多制造业发达的工业园区,同时也是一个集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为服务对象的集聚区,它们不仅形成了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别化竞争格局,而且使集群内服务产业与制造产业之间形成了协同定位和协调集聚的嵌入机制。这些工业园区往往定位为企业的集成服务商,为人驻企业提供集成服务的国际化产业运营平台,提供包括工业设计、技术设计、软件研发测试等在内的信息服务业方面的服务。刘志彪等(2008)实证研究发现,在长三角地区的空间集聚问题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水平越高,制造业的集聚水平越高;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越高,服务业的集聚水平越高。
  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作为信息服务业集聚的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制造业基地的融合,是因为中心城市聚集了人才、信息、知识等战略性要素;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信息服务业推动了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其优化升级,而周边地区制造业的进步,也支撑了中心城市的信息服务业向更高层次提升。
  (四)信息服务业带动提升制造业,制造业支持促进信息服务业
  国际经验表明,先进制造业“起飞的翅膀”必然要靠包括信息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聪明的脑袋”来支撑。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推进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协同合作,使各领域的产业分工更加细化,成为组织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
  一方面,信息服务业带动、提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通过专业化服务优化了制造业的运营流程,提高了产业运行效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使了互联网络步入成熟阶段,导致了信息以及通信成本的下降,这样减少了企业从市场上获得服务的交易成本,从而带动和提升了制造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制造业支持、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在生产、销售等产业过程中支持和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衍生和发展,如电子产品制造业与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的融合,汽车制造业与信息、保险、物流等融合,说明了它们互为支撑、互为协作,共同推动了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见图2)。
  
  四、信息服务业对浙江省先进制造业
  基地建设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器,郑吉昌、夏晴(2004)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指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必须与相关服务与支撑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整体合力,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同时认为,浙江制造业竞争力最弱的部分不在制造过程本身,而是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体系。
  信息服务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制造业信息化是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制造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同时也正在造就一个庞大的信息应用和信息服务市场,在制造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服务业应该为制造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在推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浙江省在产业升级上存在着技术进步的外资 依赖症状,全省有制造业集群近千个,但这些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R&D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45%,低于全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水平0.61%,离发达国家3%的比例更远。
  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和采销渠道等各个环节上的融合,促进了制造企业中服务环节的发展。要引导制造业的价值链向高端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作用,如信息服务企业向手机制造企业的渗透。
  当前,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变革。据浙江省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披露,浙江省制造业企业的巨额投资,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新产品的技术来源大多采取“拿来主义”的模仿手段。浙江临海作为中国模具业的集聚地,集中了上千家模具企业。当初,日本企业将其纳入了全球产业链,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技术转移。如今,当临海模具业决定进军高端市场时,却遭到日本企业的“围追堵截”,对其进行设计封锁、技术封锁,甚至市场封锁。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就没有发达的先进制造业,也就难言建设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地要靠服务业来支撑。随着信息服务业分工逐渐细化的同时,产业链的日趋延长已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信息服务业在制造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支持促进了信息服务业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实现了高速发展,虽然总量规模很大,但依然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环节,多数行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利用的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分工和劳动、土地、资源构成的价格优势,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结构中还存在着强工业弱服务业的不协调现状。
  坚持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服务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提高制造业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带动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是我国产业提高竞争力的现实出路。为此,本文提出如下促进信息服务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政策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强化信息化与工业化主管部门之间的组织和协调;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搞好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典型示范行业建设;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大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构建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服务创新体系;建立有利于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加强开发区的整合提升,建好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产业聚集区;构建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2006)》,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3页。
  2,Lundvall B,Borras,“The Globalizing Learning E―conomy: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s Policy",TSER Pro―grammer Report,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1998(1),
  3,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4,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4期。
  5,聂清:《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第1期。
  6,Shugan S,M,Explan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erv-lces in Rust RT,Oliver RT,Editors Seruice Duanlity,new direc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ousand oaks,CA:Sage Pulication,1994,  7.Bathla,“Inter―sectoral growth 1inkages in India!imp“ications for p01icy and liberanlzed reforms”,http://ieg.hie.in/dis―seema一77,2003―7―20.
  8.浙江省经贸委《生产性服务业》课题组(执笔:贾帆联):《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http://www.raresd.com/20080108200676.htm,2008-8-20。
  9.刘志彪、郑江淮:《服务业驱动长三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D08年版。
  10.夏杰长等:《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vcww.bjkw.gov.cn,2008-2-23。
  11.霍景东、夏杰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分化、互动与融合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l期。
  12.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9期。
  13.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14.夏杰长等:《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15.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7年版。
  l 6.Kelth Nosbusch.:《制造业的融合》,《电气时代》2009年第2期。
  17.纪丽斌:《信息服务业产业链特征与价值走向》,2008年7月30日《国际商报》。
  18.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0期。
  19.周振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 董希望 

标签:互动 服务业 制造业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