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事的作文 > 正文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角、路径和原则] 开辟了 形成了 发展了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从建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着“中国问题”的视角,即“问题”的中国特色与中国特色的“问题”;从建构路径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遵循着两条路径:一是遵循从“中国实践”到“中国理论”的路径,一是遵循从“国外理论”到“中国理论”的路径;从建构原则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照着五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和本土性原则。?
  [关键词]中国特色;中国问题;中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2-0037-04?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角?
  一个理论体系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两种基本功能,其中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功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抓住“中国问题”,分析“中国问题”,破解“中国问题”。“中国问题”的视角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中国特色,二是中国特色的“问题”。?
  “问题”的中国特色包括三个含义:首先它是以中国为根基诞生的问题。从历史起源角度看,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具有的人口模式、诞生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及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都与西方相距甚远,这就决定了中国具有独特的“基因”,中国产生的问题自然与众不同;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国的发展模式属于“跨越式”发展,即从封建生产关系跨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模式,这种跨越式发展使中国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从当代实践角度看,中国改革的核心是把市场经济作为促进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植入”中国本体,这就使得中国愈发具有自己的特色。其次是以中国独特的交往方式为主线诞生的问题。中国的交往方式从传统的“差序格局”??[1](P25)?,到建国之初的“同志式格局”??[2]?,再到当代的“复合式格局”,是“差序格局”、“同志式格局”与平等交往模式相互混合的交往模式,每一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出现的“问题”具有中国特色。最后是以中国文化为辅助诞生的问题。中国近代化转向的历史是一部血和泪交织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侵袭、不断破碎又不断重组的历史。中国近代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中西方交织融合的产物,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处于主导地位,在这种文化的引导辅助下,问题的产生也具有自身的特色。中国共产党正是准确把握了“问题”的中国特色才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才诞生出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理论”、分析出“问题”的中国特色,使理论的分析功能与实践功能得以发挥。?
  中国特色的“问题”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深层次问题的根深蒂固。捕捉“中国问题”需要透过现象,敏锐观察到深层次问题。韩庆祥教授把中国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归结为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社会层级结构??[3](P539)?,这种归纳为我们把握中国深层次问题提供了启示。中国特有的社会层级结构是中国封建社会固有的交往结构在当代的延续,这种延续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农业经济没有完全现代化,另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前期政府职能过分集中导致的。要改变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生产方式、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传统政治运行模式和人们交往方式的惯性也使得深层次问题根深蒂固。其次,表层问题的错综复杂。表层问题是深层次问题在中国当代改革实践中的映射,这种映射主要表现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政治化,即经济主体获得合理的资源较少地取决于市场,较多地取决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审批,市场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政府职能部门的利益化,即政府职能部门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所进行的寻租行为;社会阶层的凝固化,即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难以进行;思想的保守化,即“唯上”、“唯书”而不“唯实”,思想的创新和解放难以为继。这种全方位的表层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错综复杂。最后,新旧问题的交织缠绕。我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强盛,“民富”即民生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实践的最大问题。如何实现财富的合理分配是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这个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缠绕在一起,使得新问题的解决也变得艰难与复杂。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特色的“问题”所具有的特点,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把明确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作为关键点,使理论体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针对性。正是在这样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实践呈现出从易到难、从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特征,也只有这样的实践才能逐步解决“中国问题”。?
  “中国问题”视角的独特内涵与独特表现方式决定了能够破解“中国问题”理论的独特性。中国共产党正是从“中国问题”视角出发,才构建出指导中国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路径?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循着从“中国实践”到“中国理论”的路径?
  从“中国实践”到“中国理论”的路径是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在此路径中,“中国实践”是起点,“中国经验”、“中国规律”和“中国方向”是重要环节,“中国理论”则是理论终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理论”的最终作用是要指导“中国实践”,以促进中国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实践”是指在改革开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进行的全方位实践活动,其中主要包括经济建设实践、政治建设实践、文化建设实践和社会建设实践。正是在不断的、长期的、艰苦的实践活动中,中国人民不断总结建设的经验,探索建设的规律,展望建设的走向,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基础。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正是从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实践”出发,明确“中国实践”所具有的时代特点,针对时代问题,采用时代方法,构建具有创新意义与时代特征的“中国理论”,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无不是为了指导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实践”构建而成的。?
  “中国经验”是指从“中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这种经验和教训既是对中国建设的真实反映,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只有不断总结“中国经验”,才能继承中国建设过程中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方法,剔除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失范举措,才能为以后的中国建设提供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政素质,不断调整建设的政策,以保证中国建设的有序进行。“中国规律”是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抽象得出的建设框架。“中国规律”舍弃了建设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从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中国建设的必然性因素,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从现象到本质的基本原则,对“中国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中国经验”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中国规律”也不是“万灵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成为各国效法的对象。“中国主线”是指在总结“中国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抽象,寻找贯穿中国建设过程始终的一条主线,即不仅决定着中国建设已经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着的过程的性质,并且预示着中国建设将要经历的过程即未来发展走向。“中国经验”、“中国规律”和“中国主线”构成“中国理论”的重要环节,三者不仅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而且有着共存性的横向结构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从“中国实践”到“中国理论”的路径,不断从经验中提升规律和主线,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结构性,正是这样的理论引领着中国改革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遵循从“国外理论”到“中国理论”的路径?
  从“国外理论”到“中国理论”的路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在此路径中,“国外理论”为起点,“国外理论中国化”为中介环节,“中国理论”为理论终点。?
  “国外理论”是在国外特有的环境中形成的理论体系的总称。与“中国理论”相对应,“国外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国外实践”、“国外经验”、“国外规律”、“国外主线”的环节,这就意味着“国外理论”同样包含有现实建设的因素。从历史进程角度看,中国正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关键期,而在国外尤其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这种转型期已经基本完成。换句话说,中国实现的建设或遇到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些发达国家所经历过的。虽然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理论模式各具特色,不可完全照搬照抄,但在国外建设所取得的经验、规律和主线中同样蕴含着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式和原则等共性的东西,而这些共性能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因此,学习“国外理论”,对形成“中国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外理论中国化”是吸收引进“国外理论”所必须进行的中间环节。“国外理论中国化”主要包括“国外理论”的中国检验,“国外理论”的中国转化以及“国外理论”的中国认同。“国外理论”的中国检验是指通过实践检验“国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通过中国特有的实践活动对“国外理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实现“洋为中用”。“国外理论”的中国转化是指“国外理论”需要通过中国符号加以转化,这里的中国符号不仅包括中国的语汇,而且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运思模式、逻辑前提、理论旨趣与分析框架等。通过这种转化使中国文化与国外理论相融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理论样态。“国外理论”的中国认同指运用通过中国检验和中国转化的“国外理论”合理地分析中国现状,切实破解“中国问题”,使人民对之认同。在通过“国外理论中国化”的学术路径之后,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理论”便得以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不断吸收引进“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转化等中介环节,最终得以完成的。?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两条路径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从实践到理论的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内在机制,而从国外到国内的路径则为构建中国物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外在借鉴材料。?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理论体系的建立要与各个符号象征系统相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要形成一个整体,就需要对整个理论体系的层次进行划分,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序列。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哲学是意识形态的“顶层理论”,为其他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是意识形态的“中层理论”,为实际问题提供学理分析,形成分析框架;国家学说是意识形态的“底层理论”,直接指导社会实践。这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意识形态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块整钢”,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三者构成一个整体,也正是这个整体才能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形成完整的分析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治意识形态,能够指引中国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构建遵照着整体性原则。同时,构建理论体系要充分考虑意识形态的整体性,只有保持这种整体性才能使之真正反映现实,才能抓住群众;如果三者之间出现矛盾,那么理论体系就会逐渐与现实相脱离,不仅不能指导人们认识现实,而且会造成人们的不认同,也就不能说服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不仅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也吸取马克思主义的“中层理论”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底层理论”即国家学说等理论,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分析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二,现实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来自于现实实践,最终为现实服务。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掌握时代材料、紧跟时代脚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中发展自身的理论,以达到为实践服务的目的。只有从现实出发的理论才能指出实践出发的起点,明确实践发展的前进方向,纠正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推动实践不断深化,取得实践成果。我国改革开放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作用。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是经过对现实的谨慎考察得出的适应中国现实发展的理论,也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引领下中国抵御住了金融海啸、西方和平演变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因此,不断从实际出发,捕捉中国发展的内在轨迹,提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分析框架,解决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成为认识和改造现实的一个工具。随着近代理性的萌发,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对理性推崇备至,其原因是由于人们认为只有理性才能真正反映现实,并在实践中彰显人的力量。而思想要具有力量,就需要能够真实反映现实。思想体系能够真正引领时代发展,其基本要求就是摒弃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模式,真正从现实的感性基础出发,寻找现实发展的轨迹,并从中提升出认识现实的框架,这样才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基础,也只有真实反映现实的价值体系才能说服人。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正是本着真实反映现实的原则,从根本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认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4](P41)?,才能获得广大劳动者的认可。邓小平正是从中国发展的状况出发,看到生产力发展的缓慢与人民的贫苦,果断地实行改革开放并认为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5](P231)?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P11)?相反,虚假的思想可能迷惑人们一时,但随着现实的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为理论所解释,人们对虚假思想就产生不认同,从而造成认同危机。“文革”时期提出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口号及“两个凡是”观点就是鲜明的例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遵照真实反映现实问题的原则,才使自身成为中国实践的路标,指引现实不断发展。?
  第四,人民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人民群众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主导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理论体系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当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经济上表现为对财富以及能力的追求;在政治上表现为对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以及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文化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自主参与文化创作的意识;在社会上表现为对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诉求。因此,理论体系要全面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期能够实现自身功能。正是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江泽民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P2)?的理论命题,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长远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目标。马克思把“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53)?的联合体看做是共产主义,并认为这样的联合体能够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8](P52)?,这就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好诠释。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人民性的原则,使理论本身成为“为人民立言”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维护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第五,本土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实践过程中生成、发展和升华的,“中国特色”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特点。“中国特色”对于理论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理论体系的基础层面看,正是有着中国改革实践的丰厚土壤,才能生发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理论体系,才能破解中国问题;从理论体系的目的看,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引领中国未来发展,激励中国人民热情,团结中国人民力量,只有适应中国情况的理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理论体系的认同层面看,只有本土性的理论体系才能抓住人民的内在心理,才能保证人民理解和认同,并形成共同信念,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5).?
  [3]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陈文杰
  
  收稿日期:2011-12-28?
   作者简介:陈步伟(1984-),男,天津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博士生;北京 100091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视角 路径 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