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物的作文 > 正文

【关于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创新驱动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19-02-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精准发力,努力把“才子之乡”打造成人才高地 ——关于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中共**市委组织部??? 开展解放思想“三问”大讨论活动,对于人才工作来讲,更要放活思想,为人才主体松绑。如何把“才子之乡”打造成为人才高地,是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一项重大课题。根据**发电【2016】24号文件的要求,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及时组成调研组,采取座谈,走访、征集“金点子”等形式,先后深入11个县(区)、16家企业、2家院士工作站和8个农村实用人才示范点,就如何培养引进留住人才,如何营造“人才优先、企业优先、科技优先”的氛围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才队伍现状:总量少、分布散、缺人才 1、从人才总量分布情况看:**市现有人才总量39.33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79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9万人,专业技术人才7.88万人(教育系统人才占58%,医疗卫生系统占36%,农、林、水、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仅占6%),技能型人才20.49万人,农村实用人才7.78万人。35岁以下的基层人才占总量的35%,40岁以上的基层人才占36%;
50岁以上的基层人才占29%;
大专以上学历的基层人才占总量的34%,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基层人才占总量的66%。从上述分布数据来看,我市人才总体结构不合理特征明显,呈老龄化趋势,人才断层较为突出;
技能型人才多,高端型、领军型经营管理人才少,高层次人才紧缺;
关乎经济社会基础性、长远性发展的农林水、规划等关键领域人才总量少,占比偏低。

2、从人才调查需求情况看:据这次对教育、医药卫生等7个行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3个类别、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等三大产业板块18个门类的调查统计反映,全市各类紧缺人才需求量仍在1600人左右。主要集中体现在 “九大类”:企业紧缺人才需求量为530人。特别是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制造、数控等34个专业人才欠缺;
高学历人才不足,需要硕士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53人。高等学院紧缺人才需求量为56人。尤其在中医临床、中药学、生理学、中医内科专业等34个专业领域体现的较为突出;
高学历人才数量不足,急需引进博士3人、硕士47人。医疗卫生领域紧缺人才需求量为484人。集中在放射医学、临床医疗妇产科方向、中药学、影像学等27个专业人才需求上。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供不应求,急需102人。教育系统紧缺人才需求量为44人,反映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10个专业上人才不足,急需引进硕士学历人员15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9人;
政府部门紧缺人才需求量为65人。主要体现在水利、蚕桑、城镇规划、工程造价等20个专业人才稀缺;
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29人。宣传领域紧缺人才需求量为7人。主要表现在电视演播厅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7个专业技术人才不够;
急需本科及以上学历7人。旅游领域紧缺人才需求量为8人。该领域虽然对学历要求不高,仅需大专以上学历,但旅游管理、古建筑类、导游类等4个专业方面的人才仍非常欠缺。农、林、水领域紧缺人才需求量为77人。集中反映在林学、农学、蔬菜和园艺学、农产品检测、水利建设等16个专业方面;
需要硕士2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24人。

社会工作紧缺人才需求量为72人。全省社工人才有3000人,而我市仅有93人从事社会工作,仅占全省的3%。该领域虽对学历层次要求不高,但社会工作类和护理类两个专业人才难寻难引。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人才需求的岗位种类繁多,总量大,却需求结构相对单一,技能人才严重匮乏较为明显,创新人才需求不旺盛,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对人才的内生需求动力仍不足,引才留才环境仍不佳,高学历人才尚面临引不进、留不住的双重困境。

3、从人才整体素质情况看:全市共有58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先后评为“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 14人入选“**鄱英才555工程”。2016年引进全日制博士进入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工作6人。全市只有38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千人计划为零,党政事业单位只有2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端人才屈指可数。上述数据反映出,我市人才综合素质仍不均衡,基础性、一般性人才多,具有较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少,懂市场、善管理、会开拓的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特别突出影响力的人才更少。

二、人才工作亮点:有共识、重培养、强合作、促发展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县(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成员单位,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批示精神,以服务“一核两带四区”建设为主轴,以推进“双返双创”活动为动力,稳步抓好校地合作育人才、双返双创引人才、搭建平台留人才、创新机制聚人才等工作的落地见效,主要呈现以下六个亮点。

1、人才优先发展的共识逐步形成。各地各部门开始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人才优先”发展的社会共识基本形成。各成员单位把人才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位置,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合力攻坚,抓人才工作逐步由“散兵游勇”向“协同作战”转变。市、县(区)两级都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机构,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建立了人才规章制度,遵循人才优先发展的规律更加科学有序。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书记兼任领导小组组长,这是前所未有的。2015年初,市长批示,从市长预备经费中拿出100万元追加为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总额达400万元;
各县(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也全部补足至最低20万元,这投入力度也是突破前高的。

2、整体人才队伍的素质逐步提高。坚持把重点经济领域的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对外加大与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知名高校的合作,分批培养企业家人才共268人、党政人才456人;
对内依托创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分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共298人、技能人才2117人。此外,推选了5名高层次人才参加“西部之光”访学,5人参加“百人远航工程”赴国外研修,8名干部援疆,80名年轻干部到企业担任特派员,29名干部分批到北京亦庄、福建、**等地挂职,人才整体素质得到较快提升。

三是聚才引才用才的平台逐步拓宽。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聚才理念,积极对接中央和省、市实施的各项重大人才工程,围绕百亿企业培育和 “一核两带四区”战略布局,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搭建人才聚集、人才成长、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保障。近两年来,先后与200多家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合作科技项目达228个,新建省级以上科技人才创新平台72个,组建市级院士工作站7家(其中:2家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新增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江铃底盘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563人(其中:柔性引进院士7人,博士32人)。

四是才子双返双创的热潮逐步兴起。坚持在招才引智中架起乡情感召桥梁,开展了以“**商返乡创业,才子返乡创新”为内容的“双返双创”活动,通过落实编印在外英才名录,组建外埠商会,向在外人才寄发倡议书、慰问信,登门拜访**商专家学者,召开联谊恳谈会,出台“双返双创”30条激励政策等过硬举措,在全市上下兴起一股返乡创新创业热潮,先后吸引350名**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新创业。目前,已有100多名**商企业家人才返乡投资,创办了115个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柔性引进在外“顶尖精英”人才16人,其中**籍院士陈芬儿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今年,又全职引进3名**籍博士到高校工作。

五是激发人才活力的机制逐步完善。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注重用事业、用荣誉、用待遇激励人才,市里先后制定出台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市突出贡献人才选拔管理办法》、“5511工程”13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16条、农村实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等 “一揽子”有利于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激励的政策机制。2015年,我市探索农村实用人才体制改革被列为全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一市一点”攻坚项目,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优人才创业环境,培植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典型,创建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基地。如:**的“麻鸡司令”周国文被评为全省突出贡献人才;
**的徐全龙被评为全国技能人才;
**徐建生和**方金山创办的企业均获批省级人才示范点。

六是人才服务经济的引领作用逐步增强。各地各部门着眼大势,从优服务,以人才工作新思维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逐步实现人才与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经济的深度融合。人才兴起一片产业、人才造就百亿企业、人才带动一方发展的效应不断显现,人才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62%。比如:前年,我市评选表彰的10名首届突出贡献人才中,有7人是企业老总,有2人是百亿企业的人才,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三、束缚人才优先发展因素:“五个问题”凸显 面对**发展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人才工作中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1、狭隘的人才观问题凸显。调研中了解,一些地方一谈到抓发展首先想到的是抓资金,抓项目,但认识不到抓人才、引智力。有的地方抓人才工作雷声大雨点小、上面热下面冷,个别县(区)主要领导存在“重物轻人”的思维惯性,对人才工作说起来是“战略”,实际却是“略占”地位。个别成员单位对自己单位人才工作职责不明,不知道要做什么。这都是缺乏见识的表现。

2、引才高攀化的问题凸显。**人才引进的“痛点”,既有内陆地级城市经济欠发达,对人才吸引力不强的原因,也有引才高攀化的原因。有的地方在引才上光认“凤凰”不识“麻雀”,只重学历职称,忽视技能潜力,对本土适应型人才引进较少。

3、留才环境不优的问题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的加速聚集,“大而全”“碎片化”的人才政策“失焦”等问题逐渐显现,再加上人才优惠政策兑现程序复杂,不少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不住,导致人才流失较大。**作为才子之乡,输出培养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生选择回乡工作创业的不多,大多数在外地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留才环境不优,比如:我市至今还没有建人才公寓。

4、用才不适问题凸显。用才上存在“武大郎开店”,凡是比自己高明的人一律不用,嫉贤妒能,担心政绩被人抢、名誉被人夺、位置被人占,排斥人才、压制人才,甚至打击人才。访谈中了解个别单位就是这样,人家博士想来,在征求你们单位主要领导意见时,你们却不同意,怕把你们单位编职和领导职数给占了。

5、重才氛围不浓问题凸显。一些部门和单位,其“官本位”思想显得尤为严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喊得多,做得少,重引进、轻培养、轻宣传,各地各部门对人才创新创业的事迹宣传的少,在电视里基本上听不到声音、在报纸上看不到文字。等等这些问题,将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四、对策建议:在引、育、留、用人才上下功夫 人才工作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面对深化区域合作、加快升级发展的千载良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 应以贯彻落实省委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任务为契机,突出精准发力、精准改革、精准施策,紧扣**国家高新区企业的转型升级、特色小镇的打造、百亿企业的培植、文化旅游城市的创建和**帮药业等六大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来引用人才,着力在落实即将出台的《**市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20条上下真功,不断把“才子之乡”打造成为人才发展高地。

1、启动引才计划,为打造人才高地储备人才。以实施人才强市行动战略计划为契机,拓宽招才引智渠道,着手启动“****才子1133”引才计划。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支持六大主导产业、六项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深入推进“才子返乡创新”工程,一是力争每年柔性引进1名以上院士或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获得者等顶尖高层次人才来**开展智力合作;
二是引进100名海内外博士到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作;
三是引进300名**籍在外精英人才返乡创新创业;
四是引进3000名紧缺适用型人才到金融创新、科研攻关、智慧城市、医疗卫生、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等重点经济领域一线。实施百亿企业人才引进特支计划。坚持政企联动,组织有需求的企业参加省里举办的“海外人才江西行”和“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重点帮助拟打造的“百亿企业”和**帮药业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并在引才政策方面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特殊支持。

2、深化校地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培养人才。对接发展需求,提供人才支撑。将人才培育的重点对准高端型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农村实用人才,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积极落实省里启动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选派我市支柱产业领域的企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医疗学科带头人参加省里举办的 “优秀中青年专家培训”、“百人远航”工程、“西部之光访学”的培训,不断为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加速集聚锻造中坚力量。创新产教融合,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校地合作,办好四期人才研修班。继续加大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努力办好科技领军人才、企业高管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人才工作者培训班。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建库管理,积极引导参与重大科技项目、重要科研课题实施。在乡土人才方面,以开展“四进四联四帮”活动为契机,通过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在乡镇,试建“专家工作组”等,壮大农村实用人才力量,助推打好脱贫攻坚战。

3、优化发展环境,为策应战略布局留住人才。注重人文环境关怀,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城市综合体,确保“人才既引得进,又留得住”。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抓好招商引资,把培育创新型产业作为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汇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人才愿意来”、“人才进得来”奠定优质的土壤基础。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推广“科贷通”应用,为人才创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秉承“筑巢引凤”,健全经济开发区功能建设,立足现有基础,适当增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实践培训基地等,做优做强做全创业服务体系,创建“一条龙”链条式的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市场”提供便捷高效的保障。积极牵线搭桥,鼓励区域内的关联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比如充电桩建设方面,对高新区的迪比科新能源、森科电脑零部件、双菱电子变压器等企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扶持,促进区域内企业相互协作、抱团发展,形成产业联盟。

4、加大政策激励,为营造创业氛围尊重人才。以政策落地生根为目标导向,突出舆论引导。。大力营造“识才、、爱才、用才”的社会氛围,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在**日报、**电视台及其“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市内传统及新媒体上开辟创新创业、“双返双创”专栏,建立常态化宣传机制,加强人才红利政策宣讲。强化政策落实。建议组建相应的评审委员会,对政策红利、人才红利、企业红利三者转换情况开展定期绩效考量评估,促进短板查找、政策修正。适时进行政策落实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注重激励引导。深入实施“十百千”才子评选储备工程。每两年评选10名“**市突出贡献人才奖”;
每年精心储选100名“双返双创才子”入库;
每两年编录更新1000名“精英才子”名录,并分别颁发相应的证书,切实提升人才的尊荣感。让全社会看到市委、市政府真抓实干促创新的决心,增强“双返人员”返乡创新创业的信心和自豪感。

5、坚持以用为本,为推动创新发展匹配人才。引进、培养人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用好用活人才。要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大胆启用、使用各类优秀人才,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得其用。要用当其长。善于运用差异化思维,根据人才个体的知识结构、工作经历、优势特长,量才而用,量力而放,科学营造人才和事业 “双赢”发展局面。要用当其时。抓住人才能力的“黄金期”,充分创造让人才在重要岗位、关键领域上挑大梁、唱主角的平台机会,要把人力资源配置到最优,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释放其最大潜能效能。要用当其位。坚持人岗相适,根据岗位需要来挑选人才,不搞随意的“拉郎配”,力争把每个人才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天赋,做到才尽其用。

? ? 本文来自https://www.zaidian.com/

标签:调研报告 支撑 驱动 关于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创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