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写作手法联想

时间:2017-04-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作文写作中的联想方法

作文写作中的联想方法

作者:邱先进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1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文章的源头活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习和借鉴必不可少。然而有了生活,读了一些书就能写出好文章来吗?

作家丛维熙与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朋友去海防前线参观,见到大炮口上插着一束鲜花,心中顿时有所触动,回京后写了一篇散文《大炮与鲜花》。这位朋友读了文章后对丛说:“我的生活经验也是够丰富的了,文字功底也并不比你差,你所描写的景物我们一同看到了,为什么你能写出文章来,而我却不能呢?”这位朋友的话的确令人深思。

一些高中生,写不出见解独到,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文句流畅的文章来,甚至一提起笔来就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即使搜索枯肠,勉强成篇,也往往是形成“瘪三”,丑陋难看的八股文。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生活枯燥,知识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看来也不尽然。从他们懂事起到现在,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应当还是不少的。是读书太少,缺少借鉴吗?也并非全是这样,不算他们在小学阶段读过的课文,也不算他们在平时阅读的课外读物,光是中学阶段的课文就近四百篇。四百篇,一个多可观的数字啊!那么既然他们也有生活,有借鉴,又为什么写不出情文并茂的佳作来呢?

我认为,这些高中生写不出好文章,也如丛维熙的那位朋友一样:没有翩翩的联想而文思迟滞。

没有较强的联想能力,生活和写作、读书和写作就会是互不贯通的几潭死水。

没有联想就没有文学,这是高尔基曾经阐述过的道理。古人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就是讲的联想的功夫。

联想,就是把生活经验,书本知识和写作相互贯通,融合为一的过程,它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通过联想,使沉淀的信息复活于心中,昔日的储备浮现于脑际,从而注入笔端,写成文章。

联想,是一面聚焦镜,能帮助作者更好地确立主题。我们的学生平日总认为日常生活平庸无奇,没有色彩,没有文学味。其实,这是把事物看得太单一、太孤立、太静止的原故。世界上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是发展变化的,是彼此联系的。如果我们对某一事物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目前到长远地去展开联想,就会从中悟出最本质的东西,发现一种最美的思想,从而将文章主题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联想,它又是点燃记忆仓库的火把,它能帮助作者大大地丰富文章的内容。作者在平时,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许多来自生活和书本的材料。这些储藏在记忆仓库中的材料,似乎是无用

的,互不相干的,而当被一个偶然的机遇触发的时候,记忆就会被联想的火把点燃而熊熊燃烧起来,这些平时被尘封的材料瞬间就能放出夺目的光辉,促使作者用主题的红线把它们贯串起来,而成为一篇文章的血肉。

联想也是开启作者文思的一把钥匙,要把一篇文章写得优美、生动,是离不开这把钥匙的。一个深奥的道理往往打个通俗的比方就能说得清楚明白,一个抽象的概念往往借助于一个生动的形象就能使读者有一个鲜明的印象。遣辞造句,布局谋篇等等,哪一个方面不要借助联想呢?

联想对于写作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联想呢?

如果说生活就是一张巨大的网,那么,每个事物就是一个网结。我们在表现某一个事物的时候,就以这个事物为出发点,沿着一定的线索和方向去充分地展开我们的联想。

一是对事物本身进行纵向的联想。任何事物都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但要真正了解其现实的情形,还要尽可能地对事物进行历史的考察,把历史和现实放到一起来思索,这样,才能开掘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才会深刻。

二是对事物进行横向的联想。前面我们讲过,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制约的。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与它的周围环境分不开的。即使某些事物在平常看来,似乎没有一点联系,但当我们为了某种表达的需要,以联系点作为媒介,就能把它们联想到一块来。池塘里的几片荷叶与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有联系吗?有,那自然舒展之美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点。门前一口水井与古时候深宫里的铜壶滴漏该是不沾边儿了吧,然而,善于联想的郭沫若却能从中找到联系点——那种叮咚作响的清韵。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个叮咚作响的联系点,使他在描写水井时,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古时候深宫里的铜壶滴漏。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去进行纵横联想,我们的文思就会活跃起来,材料就会丰富起来,写作起来就能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了。 当然,所谓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想还只是对事物的整体而言,具体说来,还要做到下面的几个结合。

一是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

一个高中生,不管怎么说在这两方面都具有相当的积累了,写作时,就要善于结合这两方面去进行联想,细细想一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哪些与你的文题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往往有这种情况,当我们凝神细想的时候,记忆中的一个平常的人,一件平凡的事,甚至一丝微微的风,一片淡淡的云,一株小小的草,一块无声的瓦片都会触发你的灵感,使你文思泉涌。反过来,当我们在联想到书本上的材料的时候,总会发现有很多东西与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会惊人的相似,甚至书中的那些人、事、物、场景就是现实生活中

篇二: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的含义基本相同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

技巧。包括:对

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

应等。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

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

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

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

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

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艺术手法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

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2、现在可知的语文积极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常用的有八大类.分别是:

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夸张

3、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

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

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

写作手法联想

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

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

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4、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主要包

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

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

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

运用等.

5、写作特点包括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

一、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

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

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

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

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

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

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

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

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

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

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因此表现手法一般可以包括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这三大类.

二、写作手法: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如开头的

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

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

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

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

咏物抒情等.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

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写作方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

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

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

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

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

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

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篇三: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修辞方法、

一、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

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主要的写作手法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

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正侧面结合、

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 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比喻象征、借古讽今、 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

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

咏物抒情、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先扬后抑、欲扬先抑。

二、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对偶、夸张、借代、引用、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三、记叙文知识

考试题型分析

第一大板块 语言的积累和运用(30

分)

第1题 辨别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课本注释

第2题 辨别错别字

常见错别字,严格地说是别字。

第3题词语的运用

词语积累

第4题 辨别病句

常见语病(P23):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

前后矛盾、重复啰嗦、语意不明

第5题 文学常识

题型:表述题,搭配题

内容涉及古今中外

既有课内的名家名篇

也有《课标》中要求课外阅读书目中的内容

第6题 应用文格式和内容方面的正误

辨析

以上6题均为选择题,每小题2分。

第7题 古诗文默写填空,有所变化,

5道小题,共10分。

(1)小题:古诗默写

(2)小题: 古文默写

(3)小题:或文或诗

(4)小题:古诗理解型默写

(5)小题:古文理解型或运用型默写

第8题 口语交际

说话或听话要求:简要,文明,得

第9题综合性学习

2道小题,共6分。

第二大板块 阅读 (60分)

(一)文言文阅读(10—14,17分)

第10题 文言文句读节奏停顿

第11题 文言实语和文言虚词

第12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以上三题为选择题,每小题2分。 第13题: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2道小题,共6分。

选题原则:(1)较为完整的句子

(2)要有古文特点

第14题:变化较大,就文段的思想意义或艺术特色设题,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5——16,8分)较难的题。不限于《指南》。

(三)科技作品阅读(17——18,9分)

词义、句义、段意、说明顺序、说明方

法、说明内容和重点、说明语言、文章结构、思想意义等方面设题。

(四)议论文阅读(19——21,9分 )

词义、句义、段意、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语言、文章结构、思想意义、写作特色等方面设题。

(五)文学作品阅读(22—26,17分) 选择文质兼美的小小说或记叙性散文

为阅读材料。

词义、句义、段意、结构、人物形象、表达技巧、写作特点、思想意义、文章启示等方面设题。

第三大板块写作 60分

变点四,两题二选一,其一为记叙文,

其一为议论文,文体特征要很鲜明。

中考作文命题原则:

1、不设审题关卡

2、人人有话说(写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文路要广)

3、尽量避免陈题套题。

近四年中考命题

2008年:《梦》

2009年:《手拉手》《路》

2010年:《回报》

2011年:《享受快乐》

2012年:《为青春喝彩》

2013年:题一:这一刻,我很幸福 题二:变

2014年:题一: 我学会了珍惜题二:小议“包容”

标签:手法 联想 写作 联想写作手法分析 写作联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