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心理学观点

时间:2017-03-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论述心理学各大流派和主要思想

"txt">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因为,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

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式。所以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1867~1927)。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2)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3)实验内省法。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二、行为主义

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1904~)。华生的主要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三、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学派,它与实用主义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

机能派认为,意识是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状态“适应功能”的描述和解释。它认为,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都是“本能”冲动的作用。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1842~1910)、杜威(1859~1952)和安吉尔(1869~1949)。詹姆斯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是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容易破坏心理的整体,詹姆斯关于意识的观点有:(1)每一种意识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

(2)意识是经常变化的;(3)每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感到是连续不断的,每个人的意识状态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4)意识的选择性。安吉尔的主要观点:认为

心理学的方法是内省法(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尤其看重内省法,认为它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积极主张心理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看重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如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医疗心理学等。

四、格式塔主义

格式塔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反对冯特构造主义的一个学派。诞生于1912年,“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意思为“形式”、“形状”,在心理学中用这个词表示的是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格式塔也被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即“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是先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是人的经验的先决条件。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人和动物的智慧行为是一种新完形的突然出现,叫做“顿悟”。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1880~1934)、柯勒(1887~1967)和考夫卡(1886~1941)。魏特墨的主要观点:似动现象的视知觉问题实验研究,他认为似动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在心理现象上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于整体之中。考夫卡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所谓心理物理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性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结构。他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即外部实际的环境;行为的环境,即个人心目中的环境。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

五、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界,这个理论是指精神分析和无意识心理学体系,也称为精神病学和深蕴心理学。分为古典和新的弗洛伊德主义。

什么是精神分析,按照弗洛伊德自己的说法,精神分析是他“研究和治疗”癔病(神经症)的方法。弗洛伊德心理学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及其理论;第二部分是关于人的心理过程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最深层有着神奇的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856~1939)、阿德勒(1870~1937)和荣格(1875~1961)。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1)无意识学说,弗洛伊德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之为深层心理学,他构筑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层次是潜意识系统,它是人的动力冲动、本能等一切冲突的根源,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不受客观现实的调节,构成人们心理的深层基础;第二层次是前意识系统(下意识),是意识系统和潜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是保证适合本能,又要服从现实的原则;第三层次是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最外层次部分,是人的心理因素构成的“家庭”中的“家长”,它统治着整个精神家庭,使之协调。(2)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把梦的内容所表示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意义,是梦的“显意”,指梦者可以回忆起来的梦的情境及其意义;一个是深层意义,是梦的“隐义”,指梦者通过联想可以知道隐藏在显意背后的意义。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派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以及对心理现象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尖锐的分歧。这种分歧导致了新的学派和思潮的产生,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但同时由于分歧的理论基础是形形色色的现代哲学,学派间的争论常常表现了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混乱,心理学家们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使他们爱用一种片面性去反对另一种片面性,,加剧了分歧和争论,使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心理学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

六、皮亚杰学派

皮亚杰的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临床访谈)

1. 皮亚杰学说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

皮亚杰不认为认识的生长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三个过程: A、 一个有机体,当其生长的时候,对于环境的适应,由于“后成系统”的发展,它的特征是和相互作用以及自我调节,一起进行的。 B、 智慧的适应、因自身的构造,既依靠从经验获得的知识,也依靠内部不断的协调而建立起来。 C、 认识的建立,或者更广泛地说,认识论诸种关系的建立,包括的不是外界事务的一个简单摹本,也不是内部预先形

成的主题结构的开展,而是在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之间相互作用而不断形成的一整套结构。

2、主题和客体的关系 (1)知识的来源,即非来自客体,也非来自主体,而是来自最初也无法分开的客体和主体的相互作用。 (2)结构: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客体认识不仅是外界信息记录的必须,更重要的是客体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因此它一定包括两种活动方式,一方面是活动本身的协调,另一方面是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指引。结构独立于活动,所以主体就应该学会协调自己的动作。婴儿9-12月就能够发现物体的永久性,如,一个11个月的婴儿玩皮球,他以前曾把皮球滚到摇椅底下,取得了它。过了一会儿又滚到一张沙发下面,他想起从前曾把皮球滚到摇椅底下,他不去沙发下边寻找,只去摇椅下看一看,因为这是曾经成功的动作。 由于永久对象的“图式”不依赖主体自身的动作而建立起来,所以必须形成一个新的结构,这就是几何学“转变群”(Group of translation)的结构。 (3)一个发展理论的要点,照认识论的意义,不能忽视主体的活动。在感觉运动阶段出线的东西,在所有各个发展阶段,和科学思想本身中,也有所出现。而在各个阶段,不过把原始动作转化伟运算罢了。这些运算是内化活动,它又是可逆的,并且组成成套的理论结构。 (4)儿童表现的思想与成人的科学思维之间,并没有理论上的鸿沟,这就是由发展心理学扩展为发生认识论的理由。 二、新皮亚杰主义的简述 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据估计,仅仅关于“守恒”一项内容的重复,验证实验就达3000次以上。这种情况就使得皮亚杰理论有了新的进展。 促使皮亚杰理论获得新的进展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有三个,这三个均可成为新皮亚杰主义。 (一)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一原因 目前,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对皮亚杰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的两种质疑。 一是近年来,在西方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心理学家们提出这种批

篇二:《心理学》几种学习理论主要观点以及举例

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贴近生活的一些例子)

1.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例子1:看到酸梅并吃进嘴里,感觉到酸味,口腔分泌唾液。几次吃酸梅的经历之后,看到酸梅,尽管没吃,口腔会自然分泌唾液。

分析:酸梅的刺激,使口腔有了分泌唾液的反应,多次尝试后,“看到酸梅”和“分泌唾液”建立了联系,条件反射。

例子2:小孩子要把拆成一个个零件的玩具组装回原样,进行拼凑的时候,他会不断尝试零件的各种组合,放弃不能接洽的方式,保留接口合适的零件拼凑在一起,最终完成组装。

分析:小孩子不断尝试,零件能够、不能够拼凑起来,反馈给小孩“这种方法是正确、错误的”信息,使得小孩子保留正确的尝试。

主要观点: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上的复合反应,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条件反射”作用。另外,个体在尝试过程中会犯许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与的反馈,个体放弃错误保留正确尝试,从而建立正确联结,“操作条件作用”。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例子:食物端上桌,小孩子没洗手就伸手去拿,被妈妈打手背,并告知要饭前洗手。小孩去洗了手再回桌吃饭,被妈妈表扬,以后还能保持洗手习惯。

分析:打手背是一种惩罚形式,表扬则是对“饭前洗手”这个好习惯的强化。

主要观点: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对所想要的行为进行及时强化就是学习的关键。

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例子:小孩子常常认为夜里有鬼怪出没,当自己一个人在房间睡觉时因为害怕而睡不着,但鬼怪也从未出现过。后来他认识到鬼怪并不存在,进行多次自我提醒后,渐渐不再害怕。

分析:小孩子从外界得到“鬼怪不存在”的正确认识,过去没有鬼怪的经验,加上自我心理暗示,而不再害怕。

主要观点: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4. 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例子1:去学校图书馆,走过宿舍到达二区,穿过孔子广场到达一区,图书馆就在一楼。记认路线之后,以后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走路,都能到达目的地。

分析:第一次的实践使大脑对去图书馆的路线有了印象甚至是清晰的认知,之后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能顺利到达图书馆。

例子2:小孩子看到电视综艺节目里的人在跳舞,也会在电视机面前模仿其舞蹈动作。 分析:小孩子看到跳舞,被吸引之后会观察舞蹈动作,而跟着做动作使得小孩的印象更深刻,甚至学会一些动作。

主要观点:一个完整的行为应包括由外部环境所激发、经过某些中介变量、由此表现出的行为和反应。在此过程中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被称为“认知地图”。另外,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并以各种形式来帮助模仿并习得社会行为。

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例子:毛概课,老师布置社会调查任务,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伙伴成立学习小组,符合课程范围下自拟调查主题,分工合作进行外出实践、完成论文,期末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

分析: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自拟主题,是重视学习者意愿的表现;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外出实践则是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的过程。

主要观点:强调学生相互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

篇三:心理学理论观点

、桑代克) 1、艾宾浩斯:观点:防止遗忘

规律: 1、音节长度对记忆的影响;2、材料的意义性对记忆的影响;

3、保持间隔对遗忘的影响;

基本范型:1、系列学习;2、配对联想学习;3、自由回忆学习。

2、巴甫洛夫:观点:条件反射

学习建立在无条件的反射基础上,外部强化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

3、斯金纳:观点:操作条件

人改变环境行为,及以上几个人的理论,与巴甫洛夫规点一致

4、桑代克:观点: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点到成功的过程。与与巴甫洛夫规点一致。

综合理论结果(贡献): 1、认为学习最终结果是S—R的连接;2、形成刺激与反射的行为

3、外部强化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

4、学习不仅是尝试过程,还是顿悟过程

5、强调认知与组织的学习理论。

二、格式塔学习理论(韦特海默)

观点:1、顿悟的产生:A、强调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

B、假定心本身有一种组织能力,能填补缺口或缺陷的。

2、顿悟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有先前从事类似活动的经验。

A、关注“知觉重组”观点。

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重组的过程。

B、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有助于迁移。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与这一问题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随机的、盲目的行动,而且有利于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C、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

通过顿悟习得的内容,一旦掌握后,永远也不会遗忘。顿悟将成为我们知识技能中永久的部分。用现代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术语说,顿悟的内容是进入了长时记忆,将永远保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

结果(贡献):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 (托尔曼)

观点:1、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不是盲目的;

2、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

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着中介变量(O),O代表机体内部变化。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他主张把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

3、托尔曼并不认为强化是学习所必需的。

4、学习是由对环境有关信息的组合构成的。有机体一旦能够把这种信息组合起来,在需要时就会利用这些信息来达到目的。

结果(贡献):动物的学习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它们学习的实质是脑内形成了认知地图。

四、巴特勒特的图式论(巴特勒特)

观点:1、反对艾宾浩斯利用无意义音节来研究记忆,主张采用接近日常生活的图画或故事作为实验材料。

2、记忆过程是由图式控制的,图式对信息的捉取和遗忘产生的重要影响。

结果(贡献):1、标准化或趋平化。2、锐化;3、合理化 。

五、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西蒙、安德森、加涅)

观点: 1、学习结果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即知识表征,以命题网络和产生式表征。

2、知识被分为两类:

A、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B、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3、学习过程包括感觉加工、短时记忆加工和长时记忆储存。新知识学习主要发生在适时记忆加工过程中。

4、影响学习的条件——名部输入的信息组织、新旧信息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编码。 结果:知识在人脑的表征。(与认知建构理论是并列的)

六、认知建构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维特罗克)

观点:1、从学习材料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分为:符号象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

2、从学习材料意义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3、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

4、影响学习条件是原知识结构的性质(包括利用性、概括性、稳定性、可辨别性) 结果:知识在人脑的表征。(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是并列的)

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皮亚杰、班杜拉)

观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课堂情景)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合作学习)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4、强调学生理解

心理学观点

知识建构过程。(认知过程的意识和调控)

5、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让学生自己学习,发挥学生潜能)

分歧: 1、知识是怎样的构建的?

2、世界是可知的吗?

3、知识是依赖于情境的或是一般的?

结果: 1、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的而不是强加的。

2、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的一条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

3、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先庙宇的教学策略

4、学习的评估应更少标准参照。

标签:心理学 观点 人本心理学观点 柏拉图哲学心理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