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五水共治是哪五水 “五水共治”调研报告

时间:2019-02-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五水共治”进入新境界 浙江在纵深推进“五水共治”进程中,查补短板、精准发力,誓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换来江河湖海新面貌。

“五水共治”进入第三个年头,倒逼转型见到曙光,浙江大地“雨后千叠暮山绿,花落一溪春水香”。

2月29日,在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向4个市、25个县(市、区)授予了象征全省治水最高荣誉的“大禹鼎”。

捧着沉甸甸的“大禹鼎”,“守鼎者”意气风发,乘胜追击;
“夺鼎者”励精图治,继续发力。浙江在纵深推进“五水共治”进程中,查补短板、精准发力,誓将“五水共治”进行到底,换来江河湖海新面貌。

协同治水 打造最美生态流域 在河网密布的浙江,“一江流淌多县”是常见现象,却给上下游全流域治水带来难题。相对河段治理来说,流域治理是短板 针对流域治理这个短板,浙江提出协同治水的理念,各地不囿于一时一地,一河一岸,协调联动,下好流域治理一盘棋。去年,浙江出台《关于加强跨行政区域联合治水的指导意见》,着力解决跨区域治水信息难共享、机制难对接、矛盾难协调、整治难联动的问题。

石梁溪、庙源溪是****区的两条主河道,流经四个乡镇,核心流域面积50多平方公里。

沿着石梁溪溯源而上,走进石梁镇麻蓬村。穿村而过的石梁溪中,层层叠叠的艺术堰坝让一湾溪水“长袖翻舞”、“珠落玉盘”。

骑行在庙源溪岸的绿道,桃红柳绿、清波荡漾,如黛远山连绵逶迤,“红岩叠嶂”、“群堰争鸣”、“百竹争碧”等景观不时让人停车驻留。

陪同采访的**区治水办干部王志成告诉记者,以前两条溪的两岸都是养猪场,存栏生猪达10多万头,河水又脏又臭。

“水不仅要变清,还要变美——业态美、流域美。”**区委书记祝晓农说,**从单一水利改造转向生态景观化改造,从分段整理转向全流域治理,让全区百姓都受益。

为打造“最美两溪”,**区投资近3亿元对“两溪”流域进行了生态景观化改造,注重堰坝景观化、护岸生态化、河道特色化,使堰坝景观与周边田园景观实现有机融合,并深挖当地文化特色,将司马堰将军洗马、海龙堰神龙潜渊、麻蓬村十三太保等文化典籍融入“两溪”改造,注入文化气质。

流域治理、协同治水的理念逐渐被浙**部应用到实践。

为了共同维护好八百里瓯江流域水环境,今年1月14日,**市与**市两地60多名河长齐聚一“江”,商议治理大计。**市副市长任玉明和**市副市长陈重签订了**—**协同保护瓯江流域水环境和**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协议书。从此以后,两地各自为政的局面被打破,形成瓯江流域治水联动格局。

协同治水,更加突出强调治水的精细化管理,使得治污、管理、改造能同步实施。

界境桥港是嘉兴与**两市的界河,两地曾为治污的权责分配而苦恼。几经摸索,两地达成携手治理的共识。今年计划完成15条交界河道清淤整治,实现交界处16.8公里河道责任全覆盖。

最严追责 防止河道污染反弹 治水向纵深推进时,护水其实比治水更难。相对基础建设来说,加强管理运行是短板 位于**市柯桥区漓渚镇工业园区的小兴江,全长550米,平均河宽13米。去年,漓渚镇投入30余万元对这条“黑臭河”进行治理。但整治后不到半年,水质又出现反弹。

为找出污染源,河水被再次抽干,逐个排查沿线21个雨水口。最后发现,两个雨水口有污水渗出,“顺藤摸瓜”查下去,一个是企业的锅炉房,冷却水回用池的管道破裂,污水进入了雨水管道。另一个通到企业厂区,有生活污水、少量生产性废水流入雨水管道。为彻底治理小兴江,漓渚镇投入37万元,把周边企业的生活污水全面接入外排管网。整治后,小兴江水质至今没有再反弹。

当治水向纵深推进时,护水其实比治水更难,加强管理运行大为重要。

为巩固治水成果,**市开发了河长手机APP系统,建成集水质查询、污染源分布、巡查日志、信访举报处理、应急指挥、统计报表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平台。全市1300多名河长带着手机巡河,发现问题及时拍照上传,快速处置。

**实行“最严河长制”,驱动新一轮治水工作。全市11386条河,每条河都有一名以上“河长”负责管理监督,并实行“一河一责”、“一人一包”、“一案一巡”、“一责一追”等追责机制。

因资金投入大,污水处理厂建设是各地治水普遍存在的短板。**市的**、江山、**、开化等县(市),采用PPP模式,用8400万元政府资金撬动6.1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投资,将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

对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自查管理短板,拉高排放标准。**投入2.34亿元对全市9座污水处理厂优化工艺、提标改造,并执行外排水严格执行高于国家一级A标准的“**标准”,氨氮和总磷比一级A标还要削减80%和20%以上。

**污水处理的高标准,把住了污染入河第一关;
整治验收的高标准,把住了“清**”的核心关;
水质监测评价的高标准,把住了河道治后的反弹关。同时,治理标准的提高,不仅确保了整治任务的顺利完成,更形成激励机制,营造出“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生态疗法 打造“会呼吸的河” 治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技支撑,技术“治疗”。相对资金投入来说,科技治水是短板 **市**区的水系处于钱塘江下游,河网密布、水流缓慢且极易淤积。这种水系特性,即使采用“截污、疏浚、引流、固岸”等治水手段,依然难以快速让水质变清。对此,**区请来了科技治水专家,引入“以水养水”的生态修复技术。

位于祥符街道的后横港是一条城市内河,河道水质一直处于劣V类,每年爆发蓝藻。**区引入上海太和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生态控藻技术来治水。

“借助生物技术修复河道,我们打造出一条条‘会呼吸的河’。通过治理完成的河道带动整个片区水质的提升。”**区治水办负责人说,采用生态疗法,**区一口气摘掉了21条“黑臭河”的帽子。

在**,中科院研发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农村治污中。走进位于**市东部的金兰村,记者看到,每户人家屋外有一根根带标识的管道,生活污水从这些管道排出,汇集到主管流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在这个污水池里,经过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后,污水变成一级A标准的清水,甚至可以直接再利用。

据悉,该项技术成功治理了**117个村的生活污水,受益农户近5万户。

近海治理,也是治水工作存在的一块短板。**市以自身的地理位置为特点,运用人工湿地技术,探索出一条海岛治污的新途径。2015年,**市引进PKA人工湿地治理工艺,用看似简单的五层介质渗滤处理,提高了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运行一年多来,共建设PKA人工湿地106处,受益渔农民达到1万多户。

许多地方还让摄像头、无人机等科技装备“上阵”,担当聪明的“治水监督员”。

**县在西苕溪干流、浑泥港、泥河等流域,安装了1494个高清摄像头,主要河道和水库全部在摄像头的监控之下。“摄像头为我们督查提供了依据,并及时提醒我们对有关河道进行整治。”**市治水办负责人说。

在**,无人机被用于巡视河道保洁,一旦发现河道情况异常,无人机便将地理信息传回县城管执法大队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根据坐标位置,中心在第一时间把问题交办给管辖区域责任人。

本文来自https://www.zaidian.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