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学习方法 > 正文

[设置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在启发式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难度适宜,进行恰当的启发与引导,并及时加以总结。?   关键词:问题情境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而言的,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上课听讲义,考试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性地去学习。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尝试着设置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什么是问题情境?
  
  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中设定的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
  
  二、 设置问题情境举例?
  
  概念教学既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概念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内容(如:定理,方法等)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根本。?
  极限的概念是高中学生较难掌握的抽象概念之一,而它又是微积分理论的基础和主要应用工具,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导数及其应用知识的掌握。下面以“数列的极限”一节课的教学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问题情境设置,实施启发式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数列??
  该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数列定义,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实例引出,例如:“龟兔赛跑”、“求曲边三角形的面积”、“折杖问题”等等。在此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割圆术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定义的理解。?
  2. 数列有什么规律?试给出数列极限地描述性定义。?
  观察数列:?
  (1) 12,12?2,12?3,…12?n,…?
  (2) -12,12?2,-12?3,…,(-1)?n12?n,…?
  指导学生将其变化情况标在数轴上,并发现其规律。?
  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并将其推广到一般,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归纳出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
  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指出,数列的描述性定义比较直观,但不够精确,而在给出精确性定义之前,我们可以再设置如下几个问题。?
  3. 如何表示当n?∞时,a?n与A的无限靠近??
  联想用数轴表示数列变化的情形,启发学生回答,可以用|a?n-A|,即a?n与A的距离表示其接近程度。?
  紧接着的问题是“无限靠近该如何表示呢?”答案是“当n无限增大时,|a?n-A|可以小于任意的正数。”?
  例题观察:a?n=1n,A=0?
  若要|a?n-A|10?2就可以,即从数列的第101项开始,以后所有各项都满足|a?n-0|10?4就可以;?
  依此类推……?
  此时,引导学生归纳出n?∞当时,a?n与A的无限靠近,即不论事先指定一个多么小的正数,在n的无限增大的变化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个时刻起,使得|a?n-A|可以小于给定的那个小正数。?
  4. 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任意小??
  教师指出数学中通常采用希腊字母ε(ε>0)来表示任意小。?
  5. 如何表示时n?∞,|a?n-A|0)的任意性,因为只有这样,不等式|a?n-A|0,总存在着一个正整数N,使得数列a?n,从第N+1项开始,以后的a??N+1?,a??N+2?,…都落在内(A-ε,A+ε)。只要数列有极限,不论(A-ε,A+ε)多么小,总包含{a?n}的无穷多项,而在(A-ε,A+ε)外只含有数列的有限项。?
  最后是概念的应用,提出问题。?
  7. 如何证明数列有极限??
  可以通过举例加以验证。(略)?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如能遵循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启发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归纳、概括出数列极限的定义。那么,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必将能够把书本的内容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更好消化吸收。?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以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给出,也可以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内容的联系方面引入,也可以从日常经验引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设问方式。?
  
  三、 设置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
  
  1. 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太难或太容易的问题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更要避免提一些让学生只须回答“是” 或“不是”的问题,这样,就起不到启发式教学的作用。由阿特金森动机理论可知,问题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所讲授的知识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 适时地加以启发。古人云“不悱不发”,只要当学生经过仔细思考,想说又不知如何表达时,教师及时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更浓的学习兴趣。?
  3. 要及时地加以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自觉地进行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归纳定义、定理、结论,并加深理解,抓住其本质;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对新旧知识地联系,形成知识系统化。教师自己也要及时总结每一节课、及每次测验、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学好数学,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设置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数学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又能够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科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
  [2]高等数学(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情境 启发 设置 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