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学习方法 > 正文

【绿色转型,阵痛中诞生巨大商机】转型阵痛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时下,欧盟的航空碳税成了许多国家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摆脱这个阴影,先有32个国家代表气势汹汹齐聚莫斯科召开特别会议,后有我国航空公司大手笔“暂缓”空客订单。一时间,欧盟受到莫大的压力。
  但是,如果冷静下来认真反思,会发现一个难以阻挡的趋势:这片阴影并不会因人们“理直气壮”的批判而消散,反而会成为中国制造已经而且将长期面对的挑战。
  因为对绿色环保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是欧盟,即使《莫斯科会议宣言》的签约国: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俄罗斯,也在逐年对各类产品的环保标准加码,只是欧盟的强硬让各国无法接受罢了。
  可以说,在中国制造的各个主要市场,情形都类似。即便在中国大陆,对环保的要求,以及各类产品的环保标准不也在稳步提高吗?
  ――大可不必“气势汹汹”。正相反,对于目前压力巨大的中国制造业来说,环保标准的提高,或许更多意味着商机和出路,甚至是一股新的动力。“环保”这个词,虽然常常和公益划上等号,但事实上,环保经济要远比环保公益更有前景。顺应绿色趋势而为,绿色环保的重压就不是一片阴影,而预示着一个“钱景”光明的未来。
  因为,一个越绿越赚钱,而逆势者出局的大趋势已然形成了。
  
  绿色门槛越来越高的世界
  值得关注的是,正当美国政府与欧盟对峙的时候,包括5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26名经济学家联名上书奥巴马,敦促他反转美国政策,支持欧盟征收航空碳税。他们的理由是:“虽然我们也深知,在所有碳排放量上设置统一的全球性价格,其前景仍存在诸多障碍,但如果从航空业着手,将是良好开端。”
  由此可见,即使欧盟航空碳税成不了全球性碳排放价格机制形成的突破口,整个世界经济也无非是开始寻找另一个“开端”而已。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绿色门槛越来越高的世界:
  以半年来逐步为人们所熟知的PM2.5监测为例,相关的排放门槛已经是不少发达经济体重点关照的对象。
  比如日本,2003年,东京推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针对空气悬浮颗粒的立法。新法实施的第一天,在所有进入东京的主要道路入口,交警让汽车发动引擎,然后用白毛巾堵在尾气排放口进行检查。如果白毛巾变黑,则说明该车辆没有按规定安装过滤器,会被禁止进入东京。
  随后,深受震动的日本汽车厂商,在新车出厂时都开始安装过滤器,排放标准要达到欧洲三级标准才敢入市……同样道理,其它国家的汽车如果想进入日本市场,也至少要达到同级排放标准。
  类似的绿色门槛在很多国家都有。在美国,PM2.5是每日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每小时更新一次。一旦PM2.5值升高,相应区域的工业产品制造商就要捏一把汗,希望这个责任不要算到自己头上来。
  而在欧盟,已经为PM2.5的降低设定时间表:欧盟《环境空气质量指令》更是给出了可量化的要求。例如:各成员国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须控制在年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的水平,这个目标最迟须在2015年达到!
  可见,为什么欧盟征收碳税的力度那么大而且急切。这背后不仅有欧盟成员国低碳技术全球输出的产业机会,更是一个欧盟内部的强制性要求。
  正在激烈交火的欧盟航空碳税大战告诉人们的是:“绿色壁垒”并不全是恶意的,也是一个全球性趋势。绿色经济,也不是一个可以躲避的话题,而是每一个中国企业都要认真面对、越来越高的市场门槛。
  
  “碳负担”离国内企业渐行渐近
  而这几年风声水起的碳交易市场,也并非只是公益活动、热心参与这么简单。其背后也有以各个国家为主导强制性交易的一面。强制碳交易影响范围之内,参与主体“必须”参加交易,而不只是出于“学雷锋”的目的参加交易。可以说,这种强制性,是碳交易市场能够真正形成的背后基础。只是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与欧盟“碳税之争”正酣之际,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七省市启动碳交易试点,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在持续推进之中。
  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朱伟卿认为:“碳交易市场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市场,是基于需求的,而需求是来自政策的!我国目前还是非强制性减排国家,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碳交易很有可能加大企业负担。”
  而在北京市环境交易所总裁助理毕建忠看来:试点是在为我国的碳交易全面铺开做准备,各地经过一两年的摸索,将总结出适合全国的统一模式。
  也就是说,即使在中国国内,碳交易作为一项经营上的压力,距离中国企业也不遥远了!
  
  国内的“绿色门槛”和绿色机遇
  而中国企业的绿色机遇,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策和行业标准的提升。
  以3月份北京出台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例,其中就明确了要逐步建立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这间接给包装过度的企业施加了压力。
  而“两会”期间,有代表更是提出,板子应该更直接地打在企业身上:我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包装大国,每年固体垃圾约50%是废弃包装物。建议在制定包装标准的基础上,要加大对超标企业的惩罚力度。
  政策以及行业标准的提高,本身构成“绿色门槛”,同时也催生出大量的绿色机遇。例如:“建筑墙体节能行业”的领跑企业思诺恩科技公司,就是靠不断提高行业标准,与其它同行拉开差距,并且通过标准的提高来影响建筑公司对建材的选择。
  再生水技术的领跑企业碧水源公司也是标准提高的受益者。随着碧水源公司的技术在北京一些重大工程上应用,政府认可的水处理行业标准被提高上来。相应的,达不到处理标准的企业就迅速出局了。哪怕它前几年还在这个行业生存无忧,沾沾自喜。
  而掌握废旧电路回收分解技术的万容科技公司,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时机,也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实施“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期间。
  可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机遇往往伴随着公共管理政策而出。
  无怪乎中国循环经济领域的元老王维平非常认真地对《中外管理》讲:很多循环经济企业都没有研究政策的习惯,而只有懂政策的企业才能在这行里成功淘金。
  估计很多人还记得去年底国务院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时,不得以拉闸限电简单应付!可见政策上给各地方的节能减排压力已经到了什么程度。而这些压力传导到本地的工业企业身上,要求企业把节能减排做到位,其实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今年元旦,温家宝到长沙与企业家有一个座谈。其中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提到:目前客户的资金紧,建议国家对企业加大信贷支持。结果温家宝的回答是:目前人们对银根问题争论不休,有的企业说货币充裕,有的企业说资金紧张。实际上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中央确定的方针是:要压缩产能过剩的行业、压缩高污染、高耗能和重复建设的行业。也就是说,国家的财政政策导向就是倾向于绿色经济,而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要卡住脖子。
  可以说,“绿色门槛”不仅出现在国外经济体中,就是国内也正在形成之中。
  
  越绿越赚钱
  但是,就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绿色经济而言,一方面是发展节能减排性的技术和产品,而另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那么中国企业的绿色机遇到底有多大空间呢?
  王维平的回答最为典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生活,每年都要产生数十亿吨废料!这么多废料都等着你去利用,能说没有广阔的市场吗?而且有这么多政策的支持,能说没有机遇吗?”
  而中科院能源所特聘研究员沈剑山透露:我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的城市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
  一方面是企业在饱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之苦,另一方面,却有这么多等待循环经济产业链来“再生”的巨大“矿藏”!而这还只是绿色机遇的一个方面。
  在绿色机遇的另一方面――节能环保性产品里,成名已经十余年的远大空调应该算是一个古老的成功故事了:张跃兄弟多年前看到了燃气空调替代用电空调的大趋势,率先在国内做起了非电空调,并且宣称永远不做电空调!时至今日,尽管单价甚高但是节能环保的远大空调已经在40多个国家的市场站稳脚跟,在欧美许多国家市场占有率第一。
  这就是中国制造绿色转型过程中面对的巨大机遇。
  而王维平的一个说法则更有典型性:循环经济赔不了钱!国外股市是这样,一听这个上市公司是做循环经济的,投资公司会说:这股票保底,它赔不了。因为社会上不可能不产生垃圾,产生之后必须处理,不处理这些政府就得垮台,垃圾填埋场的罢工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罢工,即使在国外,这类企业也有政府兜着!
  “就是在中国,生活垃圾、电子垃圾、工业垃圾、园林垃圾、医疗垃圾、建筑垃圾、放射垃圾,这些垃圾的再生处理,一般也都不赔钱。同样有政府兜着。比如:处理一吨医疗垃圾政府就给2000元,一般一天处理200吨,一年就是1.46亿元!你说他能赔钱吗?”
  责任编辑:焦晶
  
  “十二五”规划纲要“绿色经济”解读
  产业导向 节能环保业成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政策“红利”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
   产业投资基金
   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发挥多
   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带动社会资金投
   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
   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鼓励
   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完善鼓励创
   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
   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
  
  特色政策 开始关注“散户”:在重点工业领域之外,
   “十二五”规划的注意力开始向宾馆、饭店、
   写字楼、学校、医院、汽车转移
   环保指标体系新增三项主要节能指标:非
   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二氧化
   碳排放强度和森林蓄积量。节能指标明确
   分解到了各地区、各行业

标签:阵痛 转型 诞生 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