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演讲稿 > 正文

试论学校职业指导的发展与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国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中华职教社及同时代教育界有识之士就做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但由于时局动荡,当时的职业指导工作开展不久就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对职业指导专门研究甚少。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人力资源配置方式转向市场化运转,职业指导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学校职业指导首先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中学,而后职业指导逐渐在高校受到重视。职业指导在学校的践行和理论研究的时间还较短,工作形式与方法相对单一,内容不丰富,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毕业就业率、从业适应率等。
  
  一、 学校在职业指导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
  
  学校职业指导源于客观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及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在学校开展和推动职业指导工作首先对于社会来说,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其次对学校来说,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和职业选择过程中,学校通过对学生个体长期的教育,影响到个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校同时也是学生形成稳定和比较客观的职业观,发展健全的职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环境。学校担负了最终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决策,即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的责任。
  
  二、 目前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职业指导理论基础薄弱
  目前多数学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借鉴阶段,也就是复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指导经验,动机当然没错,只是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消化不良、水土不服这类问题。中国有自己特定的国情,在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理念以及制度运行的环境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差异,职业指导并非单纯的就业技能指导,而是需要深厚的与现实社会的需要相一致理论支撑。
  (二) 各阶段的学校教育整体缺乏职业导向性
  我国各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学生们除了知道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哪一门课程外,从没有认真想过将来要做什么、适合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该做哪些准备。大多数家长和老师也都认为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考进好大学深造,讨论学生的职业发展是大学毕业时的事情。使大部分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为考试而学习、为升学而学习,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责任感。面临升学,他们在选择专业教育时多以能否考上某学校作为决策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依赖父母选择学习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进入大学后由于对自己的专业不甚了解和并无兴趣,而造成对学习没有积极性、进而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很茫然的混到毕业。
  (三) 学校对职业指导不够重视,尚未形成制度化、组织化、规范化。
  各级学校对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够。出现如:学校工作的重心是教学,职业指导是一种弹性工作,做深做浅问题不大;择什么业走什么路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等等。有的地方和学校把职业指导仅理解为就业指导,单纯重视为毕业生推荐工作。目前各学校虽然开展职业指导,但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度化、组织化、规范化没有形成。在大中专院校校,虽设有就业指导机构,在为学生获得社会职业需求信息,沟通学校与人才市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机构设置与职能转变、专职人员配备、各种心理测量及信息反馈的手段方面还很欠缺。致使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不高,如单纯重视就业率,而不顾及就业稳定率、就业质量和从业适应率,也谈不上顾及心理测量等问题。
  (四) 学校在职业指导形式上,理论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指导信息上,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
  首先在职业指导的形式方面,利用讲座和课程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的较为普遍。至于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团体辅导、拓展训练、观摩、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一些学校由于重视程度和人员的限制,较少组织这类活动。知识通过思考,技能通过实践才能内化成为自身稳定的素养,学校应创造条件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其次学校在指导信息上,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提供的信息主要围绕就业政策、面试、简历等有关择业技巧的信息,对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性格与兴趣探索等内容却少有顾及。
  
  三、 发展与完善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和思路
  
  (一) 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理论研究,加强课程建设。
  职业指导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课程的有效性和实践性。职业指导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是有效性的体现。职业指导课程目标应服从学生健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必须能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应组织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相互融合渗透,紧密结合我国学生职业发展的问题,推动学生职业指导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以带动理论水平的提高。在这个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到各阶段教育的差异,研究适合不同类型学校的职业指导方法。
  (二) 高度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加强领导,形成规范化的职业指导制度。
  首先要认清开展职业指导是深化改革、形势发展赋予学校教育的新要求、新课题和新义务,学校开展好职业指导工作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职业指导,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的职业指导队伍,建立健全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和考评机制。建立和完善学校职业指导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 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一是学校高度重视,为职业指导人员的学习深造提供条件,可采取以会代训、经验交流、专业会议、理论研讨等形式,促进职业指导队伍提高水平。
  二是职业指导教师立足岗位,同时要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学习职业指导的知识和技能,灵活、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职业指导工作具有发展性,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拓新领域,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三是要逐步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工作、考核、奖励等制度,稳定职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调动工作积极性。
  (四)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职业指导教育向全面指导型转变。
  学生未来职业成功,取决于个人面临着复杂变化的职业是否有自我决策能力。因此学校职业指导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生存、全面发展是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宗旨。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一生不可能只从事一种职业,一个人的成功也不是在稳定的职业中而是在职业的流动中实现。因而,职业指导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地贯穿人的一生的动态过程,应以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作为开展和推动的指导思想。在职业指导教育中要以“职业”为核心,将心理、人格、学习、就业、升学、创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地指导,学校各项工作围绕“现代职业需要从业人员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综合素质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善于合作,适应能力强,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健康的体质”这一教育根本目标多方面、多层次的开展起来,使
  职业指导教育向全面指导型转变。
  (五) 抓好学生心理测量和信息服务工作
  通过心理测量,可以掌握了解学生的一般能力倾向、特殊能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宜性等方面的情况。通过收集和积累这方面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特定职业的适宜性程度。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校正心理,帮助学生寻找与自己匹配的职业,有效的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职业指导的信赖程度也会随之提高。
  同时学校要及时向学生提供职业要求、职业发展、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就业政策和形势、升学信息等相关可信度高,针对性、可靠性都较强的资料。建立学校职业指导信息网,并通过墙报、组织供需见面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及时快捷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六)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都应贯穿职业意识的培养
  当今我们如果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介入和贯穿职业指导,长期通过相关课程、讲座、社会实践等在潜移默化中加以引导,学生能尽早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能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进而激励自己,提高职业能力,能及早为就业作好准备。能使学生逐步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社会。因为各职业所需具备的相关素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因此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都应该融入职业意识的教育。

标签:职业指导 试论 完善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