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邀请函 > 正文

【深造以自得,自得则逢源】深造自得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孟子就提出“自得”的教育思想,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也就是说,君子要达到很高的造诣,进入精深的境界,必须以“道”去“自得”,当“自得”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左右逢其源”了。这里,孟子强调学习知识、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于“深造自得”,只有真正去“自得”才能“左右逢其源”。当然,这种“自得”思想有别于我们现在提出的“习得”。虽然两者都强调知识的获得,但“得”前修饰语不同。“习得”即指在老师点拨下通过学习感悟获得;“自得”即指在老师点拨下通过自身体悟获得。(参考《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由此可以看出:“自得”在阐述知识获得方面更上一个境界,更是一种“原生态”的教学方式,更突出母语学习的一种法则,当然也导出了我们母语学习之根,母语学习之魂。
  
  千年回眸
  
  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从古代至晚清,经千年而不衰,历沧桑而不变,说明其适应了当时?市场”的需要,也导出其生命力之顽强,根须渗透之广、之深。这种不需也不强求外界过分干预的“自得”思想,培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识扎实、功底深厚、才华横溢的诗人、词人、曲作家……。他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华章,留下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像“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这些纵横恣肆的才子们,哪一个不是在老师点拨下,通过勤奋苦学,通过自身体悟获得的!
  明代理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只提到学生如何带着问题去请教老师,而没有强调老师采取什么办法教育学生。看来还是突出了让学生去“自得”。就是古代让世人敬仰的“岳麓书院”,其教学思想也无出孟子“自得”思想的左右。书院老师一般十天半月上一次课,其他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如有问题向老师请教,或同学问相互讨论。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由此看出,书院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老师点拨,学生去自主,去自得。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书院的教学质量一直斐然,培养出许多大师级人物。连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都在这里汲取过滋养,并于后来提出“取学堂式内容用书院式形式”这一非凡教学观。
  可见,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有其一定的价值性、可取性及存在性。由此,“自得”这种朴实无华而又注重实效,提倡潜心领悟而又宽松自由,于宁静中而致远的“生态”教学观,难道不值得现代教育者好好思考与借鉴吗,难道不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思想相通吗!
  
  CT现状
  
  新时期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浮躁有余,扎实不足;热闹有余,清净不足;功利有余,淡泊不足。好多时候,过分致力于表现轰动效果,张扬出一种活跃场面:教育方式日新月异、蔚然成风;试题训练层出不穷、铺天盖地;教育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诚然,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一个合作的时代,一个不断修补的、不断改良的时代,一个定位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时代。但事实上,学生每天学到多少知识,只有我们一线老师知道,而且,学生真正能把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像孟子所说的由“自得”而达到“左右逢其源”的又多少呢。大多是迷迷糊糊、晕晕乎乎,“似花看似非花”。
  请看下面几节课:
  课例一
  有一位老师上李白的《将进酒》,设计一课时,首先这位老师进行破题和简介时代背景,用了大约6分钟。然后,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两遍,提生读一遍,用了大约8分钟。接着更正字词读音用了大约2分钟。紧接着出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自学,过了约10分钟,看还剩20分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边对本诗进行情感鉴赏,边代替学生回答刚才出示的问题。
  整个课堂基本上只有老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老老实实竖耳听的份,虽然老师上课时声情并茂、手舞足蹈。但有多少效果,不得而知。
  课例二
  一位老师进行《(史记>选读》中《夏本纪》的公开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整体把握课文。入课后,老师交代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本纪的形式;了解篇章的内容及相关的文化知识。重难点:夏禹的事迹及品质。由于课文旁边有行文翻译,因此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看书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15分钟后,集中研讨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几个问题:你以为夏禹是怎样一个人?夏朝为什么能兴起,又为什么覆灭?针对每一个问题,学生逐一回答。由于是高中学生,对一定的历史知识有所了解,因而课堂上争论不休,热闹非凡,一个同学坐下去,另一个同学立马站起来,老师也来不及对学生答案作出评判。看看时间差不多,老师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急急“收网”:同学们,刚才大家作了很好的交流,都说得不错,我据大家的意见,总结如下……
  整堂课老师似乎营造了很热烈的自主学习氛围,但除了你一言我一语,唧唧喳喳之外,再无别的特色,值得肯定的优点少之又少。
  这两种课型在我们农村中学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当然,我们也有很多好课、优质课。但无论怎样,一堂好课、绩优课,唯一的标准应该是:在老师点拨下,学生通过自身体悟获得多少知识,而不是教者在课堂上去怎么表演,怎么去运用多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怎么去采用“某某论”“某某主义”“某某方法”等多种学习方式,虽然这些有时必不可少。正如农作物上的肥、喷的农药多了,长势看好,但却经不住风雨敲打,容易倒伏,而且收获的粮食产量看似上去,人的毛病却多起来了。因此,解放教者盲目关心学生的做法,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已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孟子“自得”的“生态”教育思想难道不给我们更多的有益启示吗!
  
  拿来主义
  
  鲁迅的“拿来主义”观点,我们应在适当、合理时去贯彻之,正如去把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拿来一样。我们提倡“复古”,前提必须是“拿来”,是“扬弃”,是“合理借鉴”,是“古为今用”,是“取其精华”。
  从呀呀学语一直到考大学,已经直面我们的母语十几年了,打交道十几年了,摔打滚爬十几年了,但我们一直没有交好这个“朋友”。有时感情连“恋爱期”都进入不了,更谈不上“蜜月期”了。就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自得”我们的母语,没有做到学以致用我们的母语,没有完全渗透到我们母语这个文化宝库中。好多情况,老师成了戴着枷锁进行课堂表演的老师,学生成了戴着枷锁掩埋于题海中的学生。这种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面对困扰,我们不可能做到像名家大师那样提出的一些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但我们能做到把握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真正能自己获得知识。孟子切合实际的“自得”的教育思想对于今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关键是要敢于“拿来”,善于“拿来”,合理“拿来”。
  赵谦翔老师在《课外拓展成败攸关》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我曾经自编过《苏东坡诗》教学单元:把苏东坡的五首词、一首诗、《前赤壁赋》和余秋雨、周国平两先生研究苏东坡的文章一起发给学生,两周之内14课时,都由学生来自学,最后验收就是讲评他们评论苏东坡艺术和人生的习作。可谓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本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赵谦翔老师的教法很有“岳麓书院”教法的韵味。是真正让学生“自得”了书中的精髓,沐浴了古文化的熏陶。应该说是“拿来主义”的典范。
  
  春风化雨
  
  新时期语文教学需要我们扬古今中外百家之长,避课堂内外一己之短。需要我们借民族文化遗产之春风,借新时期课改之春风,借丰富的教育资源之春风,去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去绘彩虹,惊蛰声雷,“春风化雨育桃李”。
  不能因为孟子离我们远不可及,就批评,摒弃他的教育思想,但也不能教条地照搬。我们提出“复古”,前提必须是“拿来”,是“扬弃”,是合理借鉴。结合我们现在的教学手段,古为今用,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现代教学特色,让学生真正“自得”知识,不断提高运用母语的能力。
  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生态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经过千年检验过的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我们作为继承者,这份财富是存放博物馆,让游人参观,博得一番赞叹;还是存放银行,收取微薄的利息;还是进行再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呢。众所周知,高收益是每个人都愿追求的。那就对孟子“自得”的教育思想实行“拿来主义”吧,把脉好实际情况,让其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看,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只要是有益的,就去“拿来”,就去消化吸收。为其如此,我们才能摆脱干扰,才能迈出困境,达到另一崭新的起点。

标签:自得 深造 则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