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高校、政府部门等外部因素,可以从强化就业引导、就业培训,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现实问题,特别是一些专业技能相对较差,或者理科、文科类理论性相对较强学科的学生更是如此。造成这种问题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高校、社会乃至政府的因素。因此,从多个视角来审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规模庞大,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且这种规模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预计“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将达到700万/年的规模,如此庞大的就业大军,必然需要庞大的市场才能消化。
  从就业来看,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举措,但相对于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规模而言,就业难问题依然有待破解。如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中旬,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已经签约并工作、已签约尚未工作、已被录用准备签约、已被录用尚在考虑、尚未找到工作的分别占据了31.4%、22.3%、20.4%、5.9%、20%的份额,这表明至少存在20%的毕业即失业的学生。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即内因,也有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只有客观的分析这种内外因才能为破解就业难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大学生技能不足与就业观念未转变主导就业难
  首先,大学生自身技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可能导致就业难。从当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工科学生的就业情况要明显好于理科和文科,究其原因在于工科学生具有较好的技术水平,动手能力相对较强,能够更好的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就业观念不能及时转变可能导致就业难,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观念,采取“等”即等待就业机会,“靠”即仍然期待依靠家人、学校帮助推荐,“要”即要高校或者政府帮忙解决就业问题等思路,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更好的就业。
  (二)高校政府与社会尚未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强大合力
  首先,从高校来看,部分高校仍停留于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尚未形成以培训学生应用能力,主动帮助学生就业的机制,也没有对学生就业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从政府来看,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中主要发挥引领、组织协同作用,但在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制定就业指导方案帮助学生、高校做出选择,加大投入激励学生创业、到艰苦环境下就业方面还存在不足。再次,从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来看,尚未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实践、学习的就业机制,从而难于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不利于应届毕业生快速走向工作岗位。
  三、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可以从强化就业引导、就业培训,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
  (一)强化就业引导
  首先,要强化需求分析,政府部门、高校要积极组织对就业市场需求情况进行摸底分析,了解市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并制作分析报告,帮助毕业生了解市场情形。其次,要强化供给分析,一方面,要了解就业市场中不同类型学生的供给情况,从而帮助毕业生了解市场竞争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区域的供给情况,帮助毕业生了解哪些区域可能存在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帮助学生跨区域就业。再次,要促进供需对接。政府部门、高校要在组织各种供需见面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就业信息、供给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供需对接。
  (二)强化就业培训
  首先,要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政府部门、高校要积极组织各种笔试、面试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学会各种沟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此来提高就业能力。其次,要强化就业心理培训,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抛弃被动的就业方式,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寻找、把握就业机会。此外,还要强化学生承受各种就业压力的心理培训,特别是就业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再次,要强化创新创业培训,当前我国创业大学生数量规模庞大,2011年达到17万余人,政府、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最后,还要强化对高校组织学生就业、挖掘就业机会的培训。
  (三)创新培养模式
  首先,要积极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以此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应用型的学科如会计学、工科类专业,要通过设立实验室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实践。其次,高校要努力实践国家有关人才培养方案,如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再次,要努力建立新型学生培训模式,如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学生培养机制,此外,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按照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订单式”教育,从而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林光科.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1(5):122.
  [2]李世新.基于高校、社会、学生三者视角解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14-16.

标签:当代大学生 原因 应对策略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