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湖北省农民工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湖北省农民工保证金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农民工作为我国劳动者群体的一部分,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社会边缘性特性,使他们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为社会体育的“盲点”,这必然影响现时期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和谐体育”的构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北省农民工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弄清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现实状况,洞悉影响农民工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 休闲体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7-03
  
  2004年2月8日,以中央一号文件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从中央政策层面明确了农民工的阶级属性及他们在城市中所应享有的权利。进城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时作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他们遇到的问题,自然应纳入城市管理者的视野来考虑,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存、工作等基本的权益问题,也要关心他们的职业培训以及文化精神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他们的精神状态如何,他们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好坏,注定与所在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样,随着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更要关注农民工的体育参与情况,不要把农民工的体育健身权利排除在城市之外,社会的发展已很清晰地表明提高农民工的体育健身权益是大势所趋。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夏区,黄冈市黄州区,孝感市孝南区,荆州市沙市区范围内的农民工为例,规定调查对象须满足以下条件:农业户口,在城市打工,年龄18~50岁。
  2.研究方法
  第一,访谈法。进入农民工群体内部,亲身参与其生活,与农民工打下较好的感情基础,与65位农民工兄弟进行约谈。
  第二,问卷调查法。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问卷770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652份,有效率85%,并运用计量统计分析和SPSS11.5软件统计工具,进行回归分析。
  第三,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家颁布的“关于提高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相关文件,借助“CNKI中国知网”查阅“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相关文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 现状调查与分析
  1.农民工对参与体验体育休闲活动的现状分析
  由于农民工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对体育的目的、作用、意义认识不清,部分农民工甚至认为“劳动即体育”,“体育是有钱人或城里人的事”、“体育与自己无关”。致使其认为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造成其身体形态、心肺功能不良,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不高的现象。而且农民工健身娱乐形式是单一的、内容是低层次的。调查表明:有63%的农民工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42%的人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赚钱。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对体育活动表现出很大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有的农民工非常渴望参加体育活动,但由于平时工作时间太长,劳动强度太大,即使有休息时间,他们会做一些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睡觉、看电视、上网、聊天等,而参与体育休闲的项目主要是散步、打牌、球类活动等。农民工感到生活单调,也给社区带来种种问题。农民工身体上的劳累十分需要文化娱乐活动,达到精神上的疏解。没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身强力壮的青年人随处游荡,嬉戏哄闹,有的自发地去猎奇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如赌博等,易给当地社区带来治安隐患。在全国范围内,二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群体的47.0%。他们大多接受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对农村、农业缺乏归属感,对城市充满向往,消费也日渐市民化,但过低的收入让他们处境“尴尬”。二代农民工期待融入城市的愿望很明显,因为他们大多已失去对农村的归属感。湖北省的调查显示,从农业劳动技能角度看,五成以上的二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其中更有两成的二代农民工从来就没有干过农活。绝大多数二代农民工的意识形态、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他们敢于追求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物质和精神生活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上网、聚餐、运动、休闲购物、看电影等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而很少寄钱回家。二代农民工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已大幅提高,其主观参与意识更强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影响农民工参与体验体育休闲活动的主观因素调查
  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低,对体育健身缺乏兴趣。不同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认识能力、观念和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通过调查显示,农民工中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4.6%,高中文化程度的也仅占15.4%,而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3%和17%,武汉市建筑行业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农民工对体育健身的理解和认识存在明显的差别。在对劳动等同于体育活动一项选择中,有87%的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此种观点,他们认为本身从事的体力劳动就是锻炼,用不着再去参加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有38%的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也接受这一观点,有17%的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也接受这一观点,只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有较高的认识,因此选择人数最少。随着二代农民工的大量入城,其思想理念与其父辈有很大差别,这部分人的思想较为活跃积极,对健身娱乐持肯定态度。年龄在18~25岁的年轻农民工群体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有较为迫切的需求,他们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休息时间、劳动强度等方面的要求较38岁以上的人群要高得多。这部分二代农民工对体育健身的兴趣也最大,是推动城市健全各项体育权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3.影响农民工参与体验体育休闲活动的客观因素调查
  第一,收入低,家庭负担大。从2009年全国调查结果来看,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其中1200元以下的占38.8%,1200~2400元的占53.6%,2400元以上的占7.3%。2010年6月21日起,武汉市执行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其中中心城区最低为每月900元,每小时9元。远城区的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750元,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8元。有33.2%的农民工达不到最低标准。在物价水平、生活水平不断上涨的今天,农民工在食、住等方面基本生活费用最低也要花费600元/月、700元/月。有38%的外来工需要资助兄弟姐妹教育费用,有68%的农民工需要赡养老人,有72%的农民工需要抚养小孩。有88%的农民工在体育方面(如购买体育器材、租场地、购买体育赛事门票等)的消费为0,有体育消费的仅占12%,而每年的花费额则在200元以内。分析认为,农民工收入低、负担重、经济压力很大。体育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项花钱的活动,只有有了多余的闲钱,才会花费在体育活动方面。因此,收入低、经济压力过大也是影响外来工进行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在体育消费方面,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分析中可以得出,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因而要想实现这样的需要,就必须要有一定层次的经济基础。作为生活在我国最底层的农民工,其在日常生活的消费支出主要是用于租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沉重的医疗、教育等支出负担严重制约了农民工消费水平和结构的提升。因此,农民工体育在社会中受经济排斥的现象较严重,这大大阻碍了农民工体育的发展。
  第二,农民工工作强度太大,自由支配时间太少。农民工体育发展滞后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工的工作、交通、家务劳动中的机械化、电器化程度仍很低,体力消耗性劳动仍很多,加上生活质量、饮食结构、消费水平不高,造成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和脂肪含量远低于城市普通居民和发达国家流动人口,特别是在工作量大、收入低的情况下,体育运动尤其难在农民工中推广和普及。调查显示,武汉市、黄冈市、荆州市建筑行业农民工每月平均工作26天,每天工作时间平均在10小时以上。“超时劳动力”现象非常普遍,如此长的工作时间和大强度的工作负荷使得农民工在收工后又困又累,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第三,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忽略了农民工参与城市体育健身活动的诸多权利。一个国家的制度应该赋予所有国民以同等的待遇、机会、规则。但是,现行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等,是一种具有强烈排斥性、歧视性的制度设计,人为地将平等的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严格划分了各种身份,阻碍了阶层间的合理流动。同时,也将农民工与城市人群进行了天然的隔离,隔离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人群参与体育的机会,隔离了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体育参与机会,从而减少了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的机会。由于管理制度的僵化及农民工特殊的职业身份,城市的各种正式社会组织只对市民开放,对于无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则是封闭的。这导致农民工被城市正式组织排斥在外,阻碍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互动,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受体育教育熏陶的机会。另外农民工作为个体,工作区域分散,也不能得到社会组织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不能得到应有的受体育教育的机会,加上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对体育教育的内容认知不够,从而使自己的体育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 结论与建议
  1.各级政府应为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担负责任
  加强政策上的支持力度,敦促企业、事业单位加强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农民工的健康水平。农民工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级体育组织都应全力支持。社区作为体育活动实施的一个基本单元,它的实施对象不仅包括社区居民,也包括在本社区范围内工作、学习,但不居住在该社区的人。所以城市社区应将辖区内的农民工纳入自己日常的服务范围,各种文体设施对农民工开放,同时把农民工体育列入社区体育组织、体育指导范围之内,并且应针对农民工体育健身特点制订出相应的健身计划和手段。
  2.积极提高农民工的体育文化素养水平
  要采取多种途径,想方设法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改变农民工的生活态度和健康观念,促进农民工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最终转变为有实质意义的体育人口。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以积极、快速发展农民工体育为基础,以工作地为重点,多方位、多途径宣传和教育体育知识及技术,提高农民工的体育知识水平,树立体育健身的意识观念,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对农民工进行身体健康现场检查和健康知识宣传,让他们直观认识到“劳动就是锻炼”、“没病就是健康”的错误观念。其次,要组织开展一些农民工喜欢的、互动性强的体育活动,进而体验和感受参加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使他们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再次,让农民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只有掌握运动技能,他们才会去参加体育运动,才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活动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能使农民工的业余体育活动更丰富,增强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工会组织要进入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理所当然是工会工作的对象。而他们相对于城市身份的工人来说,是工人中的弱势群体,更是十分需要工会组织的关心与保护。各级工会组织应将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最大限度地组织他们加入工会,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只有工会组织的建立,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文化活动。
  4.媒体宣传城市宽容的胸怀,消解“一等公民”与“二等公民”的距离
  带着城乡差别的历史烙印来到城市的农民,遇到精神上的困惑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对他们的接纳也有一个过程。传播媒介在化解城市部分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歧视方面可以做许多有益的工作。媒体要多报道农民工中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在社会文化心理上,消除居民与农民工的相互敌视与隔膜,消除“我们感”与“他们感”的心理疏隔,我国没有“一等公民”与“二等公民”,只有社会主义的共同建设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让农民工从孤岛化的生活中走出来,真正融入到自己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中去。这样城市的体育场馆才能从根本上成为农民工的健身基地。
  5.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工收入
  今后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发展上的诉求,最终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通过强化各类制度保障等措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解决他们融入城市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农民工的收入增加、生活稳定,他们参与体育休闲运动的土壤才能健康,中国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欣、刘华.广东外来工的现状及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方经济,2004(08):61~64
  [2]刘可.浙江省城市外来务工者体育健身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07(01):26
  [3]帕克.城市社会学(宋俊岭等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73
  [4]鲁长芬、王健、罗小兵、胡庆山.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5]吴修敬.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民工体育模式构建及实施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7)
  [6]许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农民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7]许经勇、曾芬钰.农民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范畴[J].市场经济研究,2004(2)
  [8]柳若松.我国西北地区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2(1):15~20
  [9]Louis 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8(44):1~24
  [10]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03)
  〔责任编辑:庞远燕〕

标签:湖北省 农民工 参与 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