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中国外贸逆差新解读:中国外贸逆差国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果然没有超出中国官方的预测,中国对外贸易在经历了连续70个月盈余之后,于今年3月出现了逆差的结果。久违的逆差现象无疑招徕了国际社会诧异而好奇的目光,人们在不约而同地肯定逆差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同时,对逆差之后中国贸易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和猜想。
  
  外贸逆差之源
  
  融入经济全球化生态中的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以强势出口和巨额顺差引人侧目,但这种结果在今年3月出现了逆转。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3月份出口1121.1亿美元,进口1193.5亿美元,两项相权出现了72.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止了中国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的局面。
  进口大幅增加是3月贸易出现逆差的主要表征,而引致这一结果的最强大力量就是中国政府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计划带动了国内经济的稳定扩张从而对进口原材料和能源等大宗商品产生了旺盛的需求。同时,由于对全球经济未来的乐观预期,国际市场的资源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由此导致我国进口的大宗产品“量价齐升”。资料显示,3月份,中国原油、铁矿砂、铜和成品油共拉动进口增长15.3%,其中数量拉动3.1个百分点,价格拉动12.2个百分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国内消费不断扩大和持续升级,对进口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数据表明,仅3月份,中国就进口汽车等大宗消费品32.2亿美元,与同期相比急增240倍。
  相对于进口而言,外贸出口所表现出来的增势似乎要逊色很多。资料显示,今年3月份,中国进口增长66%,但出口仅增长24.3%。与去年同期增长相比,出口仅增长2.9%。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与中国出口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直接相关。一方面,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对中国产品的消费需求减弱。资料表明,今年2月份欧元区的失业率升至11年来最高,达10%,而3月份美国的失业率仍然高达9.7%,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形成了明显约束,使以行销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中国出口增长空间受到了大幅抑制。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泛滥使中国出口产品深受其害。除了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今年以来频繁发动对中国的贸易制裁以外,仅今年3月份就有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也相继对中国产品启动多项贸易保护措施或发起贸易救济调查。
  需要指出的是,进口的快升和出口的慢增还与许多短期因素的影响有关。一方面,政府“海外采购行动”可以驱动进口总量的增加。其中仅3月份的后10天,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的访问就共签署了金额达180亿美元的双边合作协议和文件。另一方面,受短期劳动力供应短缺影响,春节后中国的主要出口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等普遍提高月薪水平,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上扬,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利润受到强烈挤压,企业出口热情和动力受到影响。
  
  外贸逆差的喜与忧
  
  自2004年4月以后,中国没有出现过月度贸易逆差,自1993年以后,中国也再没出现过年度贸易逆差,因此,当打上了顺差标记的中国对外贸易遭遇逆差之时,这一结果所折射出的正反双面效应就特别值得关注。
  如同贸易顺差带给了中国许多有利影响一样,有限而短暂的贸易逆差也能为中国经济产生一系列积极的作用――
  首先,贸易逆差有助于中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已连续近10年实现国际收支双顺差,国际收支失衡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不过,自去年10月以来,我国贸易顺差逐月下降,直至3月出现逆差,这无疑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的不对称状况,缓解我国因巨额顺差而产生的大量货币投放压力,加大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和灵活性。
  其次,适度逆差有利于缓解贸易纠纷,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力量的滋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受到他国贸易制裁最多和最为频繁的国家,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出口生态正趋恶化。但是,通过贸易逆差达到让利于人的结果,就可以缓解与贸易国的矛盾,拓宽和优化中国企业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国际收支是影响一国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则该国货币汇率倾向于上升;如果为逆差,则该国货币汇率倾向于下降。因此,在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贸易逆差显然可以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条件。
  第三,贸易逆差体现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切换与转变。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绿色低碳产品出口,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附加值,加大对科技设备与技术的进口是我国优化贸易结构的主要诉求,而且这一良好的生态正从逆差现象中折射出来。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1.5%,高出同期我国总体出口增速2.8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9.8%,与此同时,传统大宗商品如服装、纺织品、鞋类出口的增长略有放慢,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正在发生升级。同时,进口的增加表明我国消费能力的增强与扩张,因此,逆差的事实可以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更多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在与他国的贸易博弈中处于顺差位势或者说能够最大程度地抑制与减少贸易逆差,因此,逆差在中国贸易中的突现自然就值得警觉。一方面,贸易逆差反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贸易环境并不乐观。如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并未消除,其消费需求难以较快改良,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导致出口产品成本增加等。另一方面,进口价格上升增加了输入性通胀风险。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受通胀预期力量的驱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重新进入上行通道,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风险正在增大。
  
  外贸逆差的背后
  
  从顺差到逆差不仅是贸易生态的变化,更可能直接关联着中国未来贸易政策的调整,因此,准确拿捏贸易逆差的实际影响,仔细甄判逆差之后的贸易态势就特别重要,为此,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第一,贸易逆差并不具有长期性。某种意义上而言,月度贸易逆差只是经济周期调整过程中的个别现象。一方面,中国一季度进口激增,很大一部分是制造业“补库存”所致,而且很大一部分进口是属于生产性需求而非消费性需求,因此,在备足原料加大生产之后,中国出口很可能在下半年驶进快车道。另一方面,造成中国贸易顺差的“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仍将起主导作用。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的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所创造的顺差仍在强劲增加,其中仅3月份的顺差就相当于同期总体顺差规模的4.3倍。基于以上事实,我们认为月度贸易逆差不会在我国频繁出现,未来很长时间也不会出现年度逆差,而所不同地是,随着中国“调结构,保平衡”外贸思想的渗透,中国的年度贸易顺差可能会大幅度下降。
  第二,贸易逆差并不具有衰退性。衰退性贸易逆差集中表现为进口的绝对增加和出口的绝对减少。但中国3月份的贸易逆差是在出口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出现的,而且外贸的总规模并没有下降。更为重要的是,3月份中国贸易逆差规模与进出口总值的比仅3.1%,逆差规模较小,远低于10%的贸易失衡“警戒线”,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另外,我国一季度出口不仅比基数较低的2009年同期大幅增长,甚至快于危机前的2008年一季度数据,印证了我国外贸进入恢复性增长的区间。资料显示,与2008年一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长3.4%,其中3月份出口增长2.9%。
  第三,贸易逆差并不能改变人民币的升值大势。无疑,在人民币汇率的外部压力不断增大的时间窗口出现贸易逆差为中国短期内保持人民币价值的稳定增添了筹码――供求关系对于进出口的影响大于汇率本身,也给管理层改进人民币汇率机制留出了空间;但由于贸易逆差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并且中国3月份的月度贸易逆差主要来自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其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合计净增加138.7亿美元,相当于当期贸易逆差的1.9倍,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余额仍保持顺差,前者为98.7亿美元,后者为69.6亿美元。而要求人民币更具弹性的声音恰恰都是出自美国和欧盟。因此,未来人民币还将面临着外部升值要价的压力,甚至不排除美欧在今年6月加拿大G20峰会前后向人民币汇率施展出更大的动作。FIC

标签:逆差 中国 解读 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