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开展跨界合作,发挥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跨界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在以先进文化和科技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时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文化产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有效提升高校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需要创新理念,加大跨界合作。高校在横跨学界、业界、政界、国界合作的多条路径中要充分发挥“美第奇效应”,以整合各种力量,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创新文化”的四项职能。
  [关键词]跨界合作;高校;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合作路径
  [作者简介]易奇志,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215-04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文化兴国”战略,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空前重视以及各种利好政策的实施。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兴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其中,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在以先进文化和科技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高校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这主要是由高校的角色和地位决定的。在传统理念中,高校具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四项职能,第一次明确了文化传承创新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由此,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时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培养输送大量的高层次文化人才,还要成为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成为知识文化、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成为先进文化理论传播创造的主要基地。高校必须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肩负起发展创新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
  文化产业又称内容产业、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是一个以意义、内容为核心的产业,它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述、创造、改造,满足人的欲望或愿望,满足人的精神心理需求。文化产业不仅生产供人消费的意义,而且生产关于意义消费的基本理论,通过理论建树引导新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世界,导致整个社会现实的变革。文化产业是一个典型的理论先导的产业,高度依赖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文化产品与一般产品不同,特别注重甚至依赖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高校聚集了社会上最大群体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社会、历史、现实、未来都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思辨力,高校是构建文化产业理论的重要阵地。高校需要以新的理念突破。推动全社会新的思想解放历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精神,在综合与融合中实现文化的创新,把高校建设成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文化产业由于其意义的特殊性,除了理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产业的批评。如艺术知识产品的效力依赖于批评,一些关于价值、道德、他人、审美对象等内容,大部分是满足人愿望的不确定的意义,它们需要批评,否则其意义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高校的教授专家学者由于教学研讨工作的特性,开展文化产业急需的产业批评有得天独厚的便利空间。
  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实特别需要一个跟业界有一定距离的旁观者,提供比较清醒的批判性、建设性意见。因为文化独具批判性,高校可以用批判的视角来看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对政府的决策执行报告和业界案例进行深入调研,从中看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方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校要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修养、文化理论水平。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加强高校对社会文化的导引,提升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引领文化发展繁荣。
  二、高校开展跨界合作是由文化产业的学科特性决定的
  跨界合作(Crossover)是指跨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会,跨界合作能实现很多原本不相关的渠道里的资源共享,合力开拓1+1>2的市场,收益倍增。如跨界设计(跨美学、文学和工程学等),跨界音乐(融合古典与流行乐调),跨界营销(使营销在不同企业或品牌、渠道里资源共享)。跨界合作的潜力很大、效果很好,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
  为什么要开展跨界合作?这是由文化产业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管理为研究对象的,与艺术学、经济
  2]6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涉及三个层次九大类,涉及多个行业、学科与专业。我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已经起步,近年来出现了从学科独立分置到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文化产业的基本研究方法,跟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学科有关系。高校做文化产业学科研究或文化产业规划时,往往有很多学科的师生参加,有学哲学、历史、文化的,有学经济管理的,有学旅游和文化地理的,有学文学、艺术设计、影视编导的。在社会实践中,我国一些文化企业也开始在“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上迈出重要的步伐。
  因此,在这样一个新兴的跨学科、跨行业的领域里,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开展跨界合作,都能有效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
  跨界合作要讲“美第奇效应”。美国著名全球企业顾问,毕业于哈佛商学院MBA的弗朗斯,约翰松(Frans Johansson)于200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美第奇效应》(The Merci Effec£)的书,被誉为跨界合作的代表作。弗朗斯?约翰松认为美第奇家族身为银行家族,却长年与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政治家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人士交流合作,促成佛罗伦萨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具创新与创意的最著名的艺术中心,甚至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4]。“美第奇效应”成为跨界合作的代名词。书中介绍:跨入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交会点时,将会因结合现有的观念而创造出大量的、突破性的新想法,产生交会点创新。而造成交会点创新的三个驱动力为:一是与其他领域的人交流;二是应用计算机信息科技;三是跨科学领域的整合。跨界合作对网状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丰富,而且跨度越大,跨界合作 成果越大,催生新事物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越强――这是跨界的哲学,也正好符合了文化产业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特点,契合了文化产业创新的路径。
  高校开展跨界合作时,要注意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跨越不同领域的障碍,通过异场域的碰撞,激发出巨大的创新能量,培养跨领域思考、发展的能力,培养拥有多领域专长的创新人才。
  三、高校开展跨界合作的五大路径
  高校在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理论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中开展跨界合作,培养创新精神,能有效提升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
  (一)集合各学科专家智慧,创新文化产业理论建设和科技研发
  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学科自身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也没有很好地建立,而蓬勃发展的业界新兴业态已在不断出现,文化理论远落后于业界的发展,这与文化产业理论先导、高度依赖理论的典型特性不符,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产品大多是跟风、复制、模仿,没有自己的内容、精神、价值内核,造成我们的版权经济不发达的根本原因。
  高校要集合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让不同学科专家学者开展跨界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众多学科交叉嫁接形成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概论和方向性的导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独特优势,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发展相融合,与社会、经济、文化等融会贯通,形成社会主义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核。加强高校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利用高校在计算机、网络、通信行业等的自主开发优势,牢牢把握新媒体数字技术前沿的动态,研究整个文化产业的结构为什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让理论研究跟上并领先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学科是一个融合的学科,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跨界创新,这种学科融合的资源只有在高校里才能得到。高校可以成立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文化产业研究院或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将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如文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信息学、艺术学、市场学和国际贸易等多个与文化产业研究相关领域的人才,聚集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开展文化产业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文化产业跨学科研究,参与地方政府文化产业规划制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策划论证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
  《二]整合各专业优势资源,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和智慧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在当前内容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业态不断创新、结构不断调整的产业大发展情况下,懂文化、善经营、通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十分匮乏,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过分专业化,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分离,重科技、轻人文,多灌输、少创新。目前虽然全国已有超过700所学校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但基本上是因相关学科而设的专业和方向,或是因原有学科师资而设的课程和模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一场学科建设的革命。不能用传统学科的思维来面对新兴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虽然是一个交叉学科,也不能把所有被交叉的学科都包含进去,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科设置上,高校要因地制宜,根据各校资源能够整合的条件来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从低端、中端到高端的组合,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形成自己特有的人才培养系列。要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甚至是不同高校之间的限制,在教学模式上体现交叉性的改变,如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跨校跨专业选课。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学生。应该在学好专业性课程的基础上,强调开设一些新兴的交叉方向的辅修专业或双学位。在培养过程中,既要强调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又要强调技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基础性、知识性、能力性的要求贯穿所有课程。
  高校要在适应社会需求的交叉点上把交叉学科做好,着重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最重要、最急需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相应的人才工程机制,成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
  (三]跨产业合作,校企互动共享双赢
  目前全国各地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动漫产业园区、影视制作基地、数字出版基地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层出不穷,大批国有和民营的文化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如同医学、农学等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需要医院、试验田一样,文化产业也需要相关机构和企业来检验文化理论和批评,文化产业学科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良好的跨界合作互动,解决文化产业学科发展方向、能力建构和人才培养针对性等关键性问题。
  一方面,拥有先进文化和雄厚科技实力的高校是各地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引导和制衡各地文化产业理性、稳健、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各地文化产业是推动高校跨学科研究、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催生力量,是实现文化产业建设新跨越的突破口。二者的互惠合作是实现各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文化产业园区需要提供人才培养或人才服务的平台,高校需要人才实习或就业基地,高校可以通过与文化企业和产业园区合办相关专业,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培训员工,与企业共同研发项目,同时把企业最优秀的高管团队集聚起来做师资,打造双师型人才队伍。高校可以与文化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把实习基地或科研工作站设在园区,广泛融合学界和业界的创新智力资源,经常开展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交流。
  高校应将以合作办学、共同开发、项目调研、咨询培训、实习基地等各种形式参与文化产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纳入考核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各类文化人才在文化产业中的实践发展,走一条高校与产业相结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四)加强与政府合作,发挥智库作用,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高校要走出象牙塔,利用高校智力、知识、人才的优势,在社会实践中与社会管理者加强合作,努力成为政府的文化智库,争取做好各地文化产业的品牌报告、项目研究和文化产业规划研究,与政府联合举办文化产业专题培训,提高政府官员科学决策和管理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宏观的科学决策,也需要微观和中观层次的科学谋划。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鼓励,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文化产业,出现一些偏离理性的冲动投资与投资方式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地方缺乏细致调研和理性分析,对文化产业把握不精准、界定不准确,导致文化产业项目蜂拥而上、盲目建设,如各地“跟风”建主题公园,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各地宝贵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是只顾眼前、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短浅目光所致。
  文化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同于其他经济门类。不顾文化自身特性盲目发展文化产业,不但无益于文化产业发展,还可能阻碍文,化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必须理性认识 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内涵,把握其特点与规律。
  高校开展系统、科学的文化产业理论探索,有纵横古今中外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经验教训的总结研讨,可以对重要案例进行个案分析(总结、提升、推广),可以提出一些批判性、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批判性的意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能使文化产业更加理性、稳健的发展,帮助地方政府依托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实施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五)高校要走出国门,加强跨国界合作
  当今。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国际观念愈来愈重要。中国文化要走出国门。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熟悉世界文化贸易及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高校一定要跟国际交流,走出国门,加强与国外高校、知名跨国文化企业的跨国界合作。
  高校应与世界知名高校合作,尤其要重视与文化发达国家有资金优势和人才学科优势的高等院校和国际组织、文化企业的合作,借助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广泛的学术联系,确保合作立项的文化科研项目的内涵处于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高校可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交流平台。经常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形成国际学术交流的长效机制,建立双边产学研国际化纽带,通过合作双方的共同参与,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务实研究团队,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同时培养一批顶尖的研究生。
  高校应在本科生互换、研究生培养、师资交流等方面与国外高校达成全方位的合作,制定相关专业的国际交流计划,扩大师生交流数量;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大力加强外语教学,加大课程和学校活动中国际知识、外国文化的比重。加强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能直接参与国际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的国际化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同时,还可以借鉴文化强国成功的产学融合发展模式,引入世界文化企业参与合作。学习他们的一整套运营模式,讲故事的能力,运营的能力,在实践和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把握最新的文化科技发展动态,了解新的文化业态发展趋势。
  总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高校这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高校要以创新的理念和开放的心态,积极开展跨界合作,横跨学界、业界、政界、国界,要充分发挥“美第奇效应”,集合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整合国内外各种高校、业界的优势资源,在学术层面、专业层面,在制度层面、行业层面,在学界和业界、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打通界限与隔阂,做到融会贯通,整合各种力量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高校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增强文化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能力,强大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崭新思路,完成这个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陈梅云]

标签:产业发展 重要作用 发挥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