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移民 > 正文

浅谈农村中学德育困境_《中小学德育学堂》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形成,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特别是在农村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迅猛地提高,农村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产生了很大的困难。基于农村学校德育困难的产生,将如何解决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中学;养成教育;德育;困境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形成,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特别是在农村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迅猛地提高,但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并且周边环境复杂文化氛围很低,这就给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农村中学生的德育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和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在农村中学工作的这十几年我感觉农村中学德育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德育教育内容观念之间存在落差。在我国社会的演变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并存,新旧观念也在相互冲击。人们在对传统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同时,没有及时建立起适合社会发展的全新道德体系。
  (二)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方式急需改变;学校德育育人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反差越来越大。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和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之间存在的反差逐渐增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德育的正面教育很快就被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所抵消。
  (三)传统德育教育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显得有些赶不上时代的潮流,进而使德育教育实际效果显得不如人意;学校德育评价与生成对学生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渐减弱。
  (四)在农村周边环境复杂文化氛围很低,并且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相对不够稳定,如何让优秀传统美德和先进文化如何吸引农村青少年的学习并最终形成新的价值观取向。
   (五)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学校价值一元化的冲突。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它要求个体具有自主自强意识,要求个人奋斗、个人努力、追求自我成功和自我实现,要求社会公平竞争意识、效率效益意识等等,从根本上破坏了学校德育与社会影响的这种不同寻常的和谐统一,二者有时是融合的、互补的,有时则是冲突的排斥的,这使学校德育被孤立,显得与社会现实不符。其中社会多元价值观中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就是两个有突出矛盾的价值观。这种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学生很难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德育便会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这一点在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学校德育困境的生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全面与世界接轨,因此我国的教育也受到了许多来自国外的冲击。面临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无论是从管理体制、学制结构、经费投入还是从课程设置、班级管理上,我国国内教育获益良多。近年来使我国德育教育,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都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
  “知行统一”是目前德育改革及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必然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的方向,这一点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我们应不断发展,使之真正符合我国德育教育要求。
  德育既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当然随着我国改革开的不断深入社会价值多元化,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不在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要有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德育教育来取代旧的德育教育。而我国目前德育教育仍处于不断改革和探索之中,还没有形成适合我国的德育体系,更不用说适合农村中学的德育体系。
  三、学校德育困境的解决
  (一)“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针对多数农村家庭教育中养成教育被淡化,在学校教育中把政治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能有机联系。首先要充分认识人们对社会和家庭影响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增强的趋势,然后建立有效的综合治理的机制和规范,健全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使党支部、团队、工会、德育处、教务处、年级组、教研组、班级德育工作的相互关系形成有效的规范和常规。改变以往生硬、简单的德育工作方法,使德育工作形势生动、多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加强家校共建形成统一合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而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家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教家长如何接近孩子、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对于个别学生要多进行家访,以充分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做到有的放矢。
  (三)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
  改善办学条件,让农村学生不用远涉他处去求学。改善办学条件分两方面:
  1.首先,保证农村学校有一个稳定的、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首先要政府想办法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教师们能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其次是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这一点基本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教师们多接触外面的好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当然主要还是要结合本地、本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学校内部挖掘潜力,做到内外结合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上去。
  2.其次,改善农村学校硬件办学条件。让农村的孩子能获得与城里学生一样的学习环境,同时这也能让孩子们感觉到家乡的变化,进而增进他们的爱家乡的情感。
  (四)提高正面宣传力度
  提高正面宣传力度,可以让学生们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什么是“真善美”,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正面宣传力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学校德育处可以给学生们搭建展示自己的正平台,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社区劳动,参与学校管理;进行班干部培训,团队干部竞选,给他们展现的机会并且对在各种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大力表扬,已形成足够地“正气”。
  2.结合中学生非常愿意接触新鲜事物,学校德育处或团委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进行舆论宣传教育,可以多播放一些我国在经济、科学、军事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例如:我国在拯救世界金融危机中起到的突出贡献,这样既能张显张显我国的经济实力,又能让更多的国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等等,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学生用的教材特别是“思品”教材在选材时最好能多选一些“真人真事”作素材,这样能过让学生感觉书上的和实际生活很接近,不致于让学生感觉道学的东西和实际生活“两层皮”。
  4.落实好文化下乡,好的文化下乡可以使家长和学生更多的接触先进文化知识,进而可以提高家长的文化养,为“家校共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农村学生德育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学校德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能否顺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随着这几年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投入的加大,农村中学的德育面临的问题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我相信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的德育困境将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作者简介:刘杰(1973―),男,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十四中学德育副主任。

标签:浅谈 德育 困境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