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移民 > 正文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及其启示:新兴产业龙头股票有哪些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背景下,重庆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产业选择、培育方式、发展路径、空?布局、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了长远谋划,对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2-0167-06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和环境容量的“外延性增长”而非靠技术进步驱动的“内涵性增长”。面对着经济增长的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科技创新的需求,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继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之后,重庆市分别于2011年5月和7月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和《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2011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标志着成渝经济区域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重庆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但就中央决策层面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历了较长时?的理论研究和政策论证过程。
  (一)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轨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最近两年才提出的概念,而这一概念最初在政府文件中的提法是“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首次正式提出“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要求“大力支持新能源、生物、新材料、信息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在当年5月的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由李克强提出。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产业政策。10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人了全面启动阶段。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有关部门参与起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即将出台。届时,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将更加明确、详细。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学术观点
  国内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进行研究,二是对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探讨。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战略意义(包括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作用)、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等方面。朱瑞博、刘芸指出,不确定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时期最突出、最典型的本质特征。对于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主要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和宏观(国家)三个层面进行论述。一般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此外,朱瑞博、刘芸,郝凤霞等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
  对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选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选择方面,一些学者基于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三条标准做了深入探讨。刘洪昌、王新新等提出了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原则;贺正楚、吴艳则更进一步,建议湖南省将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方面,研究的重点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市场培育政策、产业投融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和专项政策等。顾海峰等研究了金融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应,并分析了我国应当如何利用金融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于新东、牛少凤、于洋、付广军等则重点研究了财税政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应,并指出我国财税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此外,一些文献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的政策建议,而一些文献则针对我国或我国某一个省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建议,体现了一种务实的理念。
  二、经济转型背景下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
  2011年5月,重庆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以及《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一)在产业选择上,整体推进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体现重庆市优势,彰显重庆市特色
  重庆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方面提出,实施“2+10”产业链集群建设方案,建设两个全球重要基地,培育十个“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与国家整体战略协调推进的同时,根据重庆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重庆市提出“打造新一代新兴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三大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导产业”。这既保证了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与国家层面的整体战略协调一致,又避免了“遍地开花”的局面,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执政理念。第二,体现重庆市优势,彰显重庆市特色。就重庆目前的产业结构情况而言,具有三大优势产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业。由于重庆市近年来大力发展轻轨、城际列车、地铁等交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成为重庆的特色产业。第三,促进解决就业问题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现期来看需要大量的生产者将技术转化为现实产品,这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社会就业压力问题;从长远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在培育方式上,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推动转化,注重引入
  重庆市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式上,以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为基础,努力促进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引入新兴产业领域大型企业,将现有企业融入新兴产业链中。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重庆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为基础,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化。以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两个条件,即丰富的科技资源和良好的技术转化平台。重庆市一方面大力发展和引入技术资源,另一方面推动技术转化平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例如通过打造两江新区科技创新 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基地,打造科技示范园区等,形成良好的技术转化平台。第三,利用各种政策优势,引入新兴产业。例如在笔记本电脑产业的发展方面,重庆市依靠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优势,转变政府思维模式和行为机制,促成国家在重庆批准设立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积极引进笔记本电脑整机品牌商和代工商,并在加工贸易模式、海关监管模式、海陆空物流模式、劳动力安排模式及能源供应等方面进行创新,进而引进零部件厂商,实现笔记本电脑行业绝大部分零部件由本地企业配套生产,有效降低产业发展成本,为将笔记本电脑产业打造成为重庆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在规划思路上,以产业链为目标,重视产业垂直整合
  宏?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再造宏?”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理论。“微笑曲线”理论认为,整个产业链就像一条微笑曲线,曲线中?是附加值最低的处于中?环节的制造业,而曲线两端则是附加值较高的处于设计和销售环节的高科技产业。处于左端的研发属于全球竞争;处于右端的营销主要是当地竞争。当前制造业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业也已供过于求,而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未来产业应当朝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一方面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另一方面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通过占领整个产业链,获得更完美的“微笑曲线”。据估计,在整个笔电产业体系中,传统加工贸易环节的利润率只有3%左右,研发环节的利润率有12%左右,而结算环节的利润率超过18%。重庆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上,以产业链为目标,重视产业垂直整合。通过引进技术密集型的笔电配套企业,将其研发机构也引入重庆,并将销售结算争取到重庆。因此,加工贸易的5个环节,零部件制造、研发、总装、销售、结算等,除了销售在外,“微笑曲线”全产业链都留在了重庆。重庆市已成功引进几十家国际知名研发机构,惠普、宏?、华硕、伟仕电脑和佳杰科技都把国际结算中心设在了重庆。这条全新的结算产业链将使重庆“设计+制造+营销结算”的“微笑曲线”弧度更加完美。
  (四)在发展路径上,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重视人才的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不仅体现在产业领域“新”,还体现在技术水平“新”,而技术“新”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的关键标志。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源泉,没有雄厚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制于人。因而,重庆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强调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促进“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重庆市密切加强与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合作,推动“两院”在重庆设立分院,并引入国内创新型大企业、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和各类国家级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重庆市还狠抓人才教育和科技创新,实施各种高端技术人才引进计划,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重庆市还利用资本市场和各种私募股权基金的投人形成“技术变钱、钱变技术”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平台。重庆在推进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过程中,力求通过开放,使重庆的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和全国乃至世界的研究机构、科学家合作,让全世界的技术进步要素在重庆循环。
  (五)在空?布局上,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作用,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
  重庆市按照“集群发展、功能耦合、集聚增量、调整存量”的思路,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双核带动、一环多点”的空?布局。即:强化引领带动,将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园打造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沿主城外环(也称二环),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和特色工业园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形发展带,同时在有条件、有优势的6大区域性中心和工业强区,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点状发展,形成一环多点的产业布局体系。所谓“双核”是指两江新区和西永微电园。两江新区主要是引导形成各种产业基地核心区,西永微电园主要发展信息产业。一环包括高新区、经开区、西彭、江津、建桥、璧山、花溪、同兴等特色工业园区。由于这些园区主要位于重庆市“外环”经济带,又统称为“一环”。这些园区主要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多点主要是万州、涪陵、长寿、合川、永川、荣昌、大足、綦江等重点区县工业园区。这些园区主要以“专、精、特”为特征,引导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六)在政策扶持上,形式多样,并协同推进配套制度建设
  不确定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期最突出、最典型的本质特征。因此,政府必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给予大力扶持。重庆市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形式多样,呈现“多管齐下”的特征。第一,传统扶持政策与新型扶持政策并重,特别强调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例如,重庆是将西部大开发政策用得最足最好最活的地方。重庆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实行15%的所得税政策。重庆市2011年通过各种结构性减税,包括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新产品开发的优惠政策,以及招商引资中的优惠政策,给企业减税200多亿元。第二,重视供给方面扶持的同时,还注重需求方面的政策支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第三,在加大直接扶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重庆市通过实施知识产权大战略,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项目,落实高层次人才在个税、医疗、津贴等方面的政策来强化配套措施。
  三、重庆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的启示
  2007年,重庆和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设立,成渝两地获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政策优惠。这为成都、重庆两地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成渝经济区在区域合作发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也相继出台,重庆市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必然对未来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促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化基地”
  培育现代企业、发展现代产业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一个指导思想,而重庆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则是非常具体地提出了重点发展的一些新兴产业。重庆市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在指导思想和发展重点方面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种目标的同向性必然有利于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成渝经济区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化基地。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做强工业主导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化学原料制药为基础、道地药材为特色的产业体系”。而重庆市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则将致力于笔记本电脑、数据开发和处理、通信设备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同时将轨道交通装备、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及系统、 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列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由此可见,两个规划在发展目标上的双向一致性会极大地促进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渝经济区发展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化基地”的进程。
  (二)占领产业链条、突破技术创新,塑造产业竞争中的优势样板
  郎咸平的“产业链6+1”理论指出,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整个产业链中,最不能创造价值的是制造业,而另外六大环节创造出了产业链的绝大部分价值。在世界产业链的分工里面,中国企业多数都处在附加值最低、处于竞争劣势的制造业环节。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附加值很高的“新”产业,必然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高,打破传统的资源、劳动力约束,持久增长空?很大。二是领域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大多是传统产业未曾涉足过或者涉足不深的领域,面临着无限的增长空?和发展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可以打破要素方面的内在约束,面临着较大的自我发展空?;另一方面则面对巨大的外在市场需求驱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巨大。因此,重庆市以控制整个产业链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垂直整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塑造产业竞争中的优势样板,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加入一个强有力的注脚,引领促进成渝经济区发展为“西部地区经济中心”。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重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还注重优化城市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一方面,通过科学划分“一环”区域内工业园区和重点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不同功能,引导形成产业集群的空?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另一方面,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强调“推动科技惠及民生”,关注“三农”发展。比如按照“五个重庆”的建设规划,重庆市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人口健康、公共安全、资源环境、城市建设、地震气象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同时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重庆市还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建设、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金融制度创新等等。这些都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做出贡献。
  (四)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发展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
  大国的经济开放涉及两个空?维度:一是总体的国民经济,二是其内部的区域经济。国民经济维度的经济开放就是经济国际化,区域经济维度的经济开放则是国际开放与区域开放两个内涵的合一。中国区域经济开放的路径遵循“先国际化后区域化”的模式,但长期以来重庆经济开放的国际化程度都相对较低。按照“内陆开放战略”,重庆要实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10”产业链集群建设,而大规模、广辐射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有赖于区域经济的高度开放、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政府的务实作风。因此,近年来重庆市致力于扩大开放、放大合作方面,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一方面,深化国际合作和加强港澳台交流(如与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加强国内合作和交流,为产业链垂直整合创造条件,提高全球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层次。同时,重庆市还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开展海外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式发展。扩大的开放与广泛的合作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必将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成渝经济区发展为深化内陆开放的示范区。
  (五)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节能减排,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重庆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因循东部沿海省份“先污染、再治理”的发展模式,而是将生态环境保护、防污治污和节能减排作为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污染治理方面,重庆市积极支持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将市场急需的重大环保技术及装备作为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重点示范工程,培育环保装备产业集群,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和效率。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重庆市还重点开展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并实施三峡库区环境保护行动,开展沙漠化防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节能减排方面,重庆市通过促进新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资源、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这些项目和措施的实施将大大提高重庆市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的能力,极大地降低环境污染水平,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为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10(1):4-6
  [2]改革杂志社专题研究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演进与理论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1(1):46-51
  [3]朱瑞博,刘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及其自主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1(2):45-53
  [4]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1(5):65-72
  [5]戴子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J],中国产业,2011(1):52-53
  [6]赵夫增,后危机时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国家高新区的使命[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5):482-489
  [7]刘洪昌,武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政策取向[J],现代经济探讨,20lO(10):56-59
  [8]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19-28
  [9]郝凤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市场驱动效应[J],重庆社会科学,2011(2):54-58
  [10]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87-92
  [11]王新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策略选择[J],前沿,2011(7):20-23
  [12]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678-683
  [13]张隅?,王俊沣,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11(4):1-6
  [14]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升级与金融支持[J],改革,2011(2):29-34
  [15]于新东,牛少凤,于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分析、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16):3-51
  [16]付广军,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4):1-9
  [17]曾昭宁,魏珍,日本、芬兰、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11):121-123
  [18]周旭,科技支撑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决策与管理,2010(13):10
  [19]郎成平,郎咸平说公司的秘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3-5
  [20]赵伟,中国区域经济开放:制度转型与经济增长效应[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5
  责任编辑 张颖超

标签:重庆市 战略性 启示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