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一年级日记 > 正文

如何践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勇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王蒙同志说:“中华文化,首先是汉字文化。”而“汉字文化”中“汉字”又是根本。(徐德江2001)
  许滇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译文:文字,是经传子史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前人用来流传给后人的载体,是后人用来认识前人的工具。所以说:“基本确立了,‘道’就产生了”,“懂得天下最深奥的道理,就不可错乱”。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涵义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一、究竟何为文化自觉?
  李宗桂(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2011)认为:从语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便是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按照费孝通的解释,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相处的能力。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2011)认为:文化的自觉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和文明于人类的意义必不可少。反过来讲,如果人类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觉,便会陷入迷茫、杂乱无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甚至重返愚蛮。
  在下认为:中华文化自觉,首先是要对中华文化的根本――汉字有正确的认识。懂得汉字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了解汉字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了解汉字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所起的伟大作用,对其有理性的把握。还要科学地研究汉字之所以自源产生,又一直流传、沿用至今的内在深刻原因。同时,要将汉字放到与世界其他文字平等的地位去共同研究,而不是像西方早期普通语言文字学家那样,将汉字排除在外,专门研究西方语言文字,也不是像我国有些语言文字学家那样,将西方语言文字理论视为圭臬,并将之套用在汉语汉字上面,甚至更以之做为衡量汉语汉字是否成熟的标准。
  二、“文化自觉”首先是谁的自觉?
  冯骥才(201 1)认为:文化自觉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即知识分子应当任何时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还有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党和国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还要有清晰的时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党和国家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有保障。当然,关键的还要靠政府执行层面的自觉,只有政府执行层面真正认识到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是精神事业而非经济手段,并按照文化的规律去做文化的事,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得以实施与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觉最终所要达到的是整个社会与全民的文化自觉。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觉,社会文明才能逐步提高、放出光彩。
  在下认为:知识分子在文化自觉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就汉语汉字而言,知识分子应当以清醒、智慧的头脑,分析汉语汉字,看待汉语汉字,将中华文化延续并发展下去。当然,光靠知识分子是不行的,知识分子要研究、宣传、呼吁、奔走、抗争。但是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政府部门正确地制订政策,执行政策。而最终是全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根――汉语汉字,要自觉地爱护,正确地使用,维护好这一属于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本,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基于此种认识,《汉字文化》杂志在1989年创刊,由袁晓园先生担任主编、徐德江先生担任副主编。该刊编辑部在《创刊词》中说:“为了冲破片面的印欧语文理论僵化模式对我国语言文字科学和语文教学的束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学、语言学、语文教学科学,迅速改变我国语文理论和语文教学严重落后的被动局面,加快扫除文盲的步伐,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以适应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汉字文化》创刊了。”又说:“汉字落后”是长期套搬印欧语文模式得出的结论,其流毒极广,影响极深。可以说,“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产生和长期广泛的流传,是人类语言文字理论尚处于幼稚阶段的表现。因此,以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从深入剖析“汉字落后论”人手,全面深入地进行语言结构、文字结构和语文教学的研究,不仅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学、语言学、语文教学科学的当务之急,而且,必将对人类的语文理论和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就吾辈教书匠而言,面对“汉字落后”论,本能的反对,汉字与我们朝夕相处,汉字与我们终身相伴,汉字更是我们的衣食之源。对于自己深爱的汉字,能做到的至多也就是坚守一片土地,传承绝学。在下曾经戏言:我就是广种薄收,我坚信不定哪颗种子就会在不经意间于哪块心田发芽生根,我就是这样期待着,而事实上我也就真的得到了回报,有的学生爱上了文字学,并立志深造。可是,一旦又有人正色日语言文字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时,便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似乎做了贼似的,不由得心虚起来。而徐德江先生竟然敢为人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早在1988至1989年,袁晓园、徐德江就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续发表了《十论汉语汉字的科学性》。并由此触怒了一些坚持走拼音化道路,认为汉字越简化越好,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文字、必须改革的权威专家。更有甚者,对其发起围剿,攻击谩骂。今天想来,经过长期思考,科学研究,然后大胆发出呐喊,替汉字正名,替汉字平反,并能科学论述汉语汉字的过人之处,是多么难能可贵,是多么不容易呀!别说在1988年,即便就是现在,又有哪个人敢于并且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袁晓园、徐德江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二十一世纪――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
  近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远见卓识之士在论述: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美国《新闻周刊》二月二十二日刊登比尔?鲍威尔等人合写的一篇专稿提出:亚洲正在取得主宰世界经济的地位,二十一世纪是“太平洋世纪”。根据是,日本现在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角色;“亚洲四龙”――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进一步扩大了亚太地区日益上升的经济影响;中国的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劲头奋起直追,有朝一日能超过日本的唯一的另一个亚洲国家就是中国。令人吃惊的是,接受美国《新闻周刊》所做的调查的人中,有百分之四十二的人持这种观点。
  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历史表明,某种语言文字能否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关键在于使用该种语言文字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是否发达。英文能 成为现在国际通用语文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和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故。现在,亚洲经济在腾飞,二十一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而日本、“亚洲四龙”和中国大陆,都使用汉字,汉字使用的范围在世界上将日益扩大,是不言而喻的了。
  最近,康荣平同志分析了汉字电脑国际系统网络――“汉字技术圈”逐渐形成的趋势,认为汉字将成为继英文之后的国际性第二大电脑语文。安子介先生纵观世界形势的发展和汉语汉字的优越性,已经庄严地宣告:“二十一世纪应是汉字发挥其威力的时代”。
  可见,实事求是地揭示汉语汉字的科学性,已经是社会前进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揭示汉语汉字的科学性提供了极为充分的条件。努力促使“汉字文化科技圈”的振兴和发展,应该首先是炎黄子孙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汉语声调的优越性
  汉语的声调同元音、辅音一样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变换元音、辅音来区分词义是一切语言都共有的方法。而有声调的语言,在运用语音表达语意方面,比无声调的印欧语多了一招儿。这显然是一种优越性。以汉语而论,由于有声调,就使汉语单音词发达,加上汉族祖先很善于科学性思维,主要采取以单音词为基础层层合成构词的方法发展词汇,这就使汉语的复合词不仅具有可解性,易于掌握,而且使汉语的词汇,以至整个汉语和中文,都成为世界上最明确而又简约的词汇、语言和语文。可以说,汉语的声调,是汉语、中文既明确而又最简约的第一位的物质基础。
  3、汉语单音节本质的高妙
  我们认为汉语是单音节本质,主要根据有两点:一是汉语的单音词发达,比印欧语单音词的数量多;二是居汉语词汇多数的合成词,一般都是以单音词为基础层层组合构成的。汉语(包括语法)的一些特点,主要根源于此。
  汉语单音节本质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物质基础――语有声调;另一个是认识根源――汉人祖先善于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性思维,因而形成的词概括性高,逻辑性强。
  4、富于理性的灵活的层层组合构词
  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词汇,多数是合成词,合成词的多数又是以单音词为基础灵活的层层组合构成的。灵活的层层组合构词是汉语丰富发展词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这就形成了汉语的突出优点:逻辑性强。
  5、一词多性是优点
  汉语的许多词具有多种词性,这是比较突出的特点。有些语言文字学家认为,汉语一词多性是落后的,不科学的,不如印欧语言,名词、动词、形容词……分得清清楚楚。其实,这是以印欧语结构为标准来分析汉语所得出的错误结论。事实上,汉语的一诃多性同印欧语的词汇相比,不是缺点,而是优点。汉语的一词多性与数学的特点相同,是概括性极高的表现。
  6、词序严格的长处
  汉语的词序是比较严格的。汉语词序的严格性是与数学的特点相一致的。数学为什么特别注重次序呢?因为从零到九只有十个数码,要表示无限量的数值,除了依靠层层组合外,就是充分利用了顺序的功能。汉语学会三千字(或称单音词、词素),即可脱盲了,根本原因就在于汉语的单音词(或称词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且,又充分运用了词序的功能来表达语义。
  充分利用词序是思维深化的表现。汉语的词序严格是长处,它也从汉语结构的一个侧面上表明了汉语的科学性。
  7、写意文字的国际性强
  一般文字都离不开语音,都表语意,因此用“表音”“表意”区别文字会使人产生误解,用“写音”和“写意”就比较清楚了。
  长期受印欧语文理论影响,人们已形成了一种观念,好象只有拉丁化的写音文字才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具有国际性的文字,一切民族的文字都应改革成拉丁化、音素化的纯拼音文字,以实现文字的国际化。然而,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已经说明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在语言不同的情况下,越是准确写音的文字,使用的范围就越狭小。汉字的声旁也都表意,所以从本质上讲,汉字是写意字。正因为如此,汉字能通古今达四方。这种超时间超空间的文字通用性极强。有一点可以肯定,将来世界上真正在不同语言间通用的文字,只能是写意的,绝不是纯写音的。卢遂现博士已经指出:人类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不是纯拼音文字,而是写意文字。
  8、汉语贵在无形态
  汉语无形态,曾被认为是落后的表现,后来,又提出语言有无形态一个样,没有科学性的差别。这都是不对的。汉语无形态,正是优于有形态的印欧语言的主要原因之一。语言的形态是语言发展落后于观念发展的产物。什么是语言的形态?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是新观念产生后,尚未形成单独的词体或尚未利用词序来表达,而是将与新观念相关的原有观念的词体在局部上加以改变(如增加或变化词尾词缀等)来表达新观念。
  第二种,是新观念形成了单独的词体之后,原来表示这新观念的形态尚未消亡。
  第三种,是逻辑层次更高一级的抽象观念产生后,尚未产生相应的词体,于是依然用旧观念的词语表达。
  第四种,是最初的幼稚观念在语言中的残痕,比如“性”。
  人类语言发展的总趋势是词法(形态)(笔者按:按徐先生现在的观点,此处当指“形态变化”)的减弱,句法(虚词和词序)(笔者按:按徐先生现在的观点,此处当指“增加虚词和改变词序”)的增强。英语的“性”消亡了。法语现在有的代词尚存“格”的残余,其他词的“格”也都消失,由“虚词”(单独的词)和词序代替了。阿拉伯语的代词产生之后,动词的人称变化就脱落了……这都是语言学家们公认的事实。然而,在幼稚、陈旧的构形理论束缚下,没能认识形态的本质,所以得出“汉语无形态是落后的”完全错误的结论,或者说,形态的减少,由句法的加强来补充,是一种“代偿”作用,类似双目失明的人,由其他感官的发达来补偿,等等。难怪五十年代初期苏联的语言研究单位还热心地为汉语设计形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已经使我们能揭示形态的本质了。词法的减少,句法的增强,是人类语言进化的表现。这是明确而简短的语言文字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印度尼西亚的刘宏谟老先生明确指出:“语言是由综合性进化到分析性的。汉语乃是高度分析性的语言……”英语就是由综合性向分析性发展最快的一种语言,一些语言学家已将英语列为综合性与分析性之间的一种语言,有的竟然把它列为分析性的了。这一切都表明:汉语无形态是多么的可贵啊!
  9、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
  一九八九年元月,安子介先生为《汉字文化》杂志创刊提辞:“汉字易使人起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这是对汉字写意科学性的深刻而高度的概括,这也就为蒙冤多年的汉字写意性(一直被诬为落后文字的标志),彻底平反昭雪了。
  汉字的声旁也是写意的,所以从整体上讲汉字是写意文字。汉字的产生,是沿着“观念化哲学化的进路”发展的结果;同时,已产生的汉字,又为人们发展新的联想提供了条件。没有联想,一 切发明都不会出现,想象力是发明家的基本素质之一。而汉字正是发展联想的积木,七巧板,万花筒,是开发智慧的魔方。直到今天,拉丁文改理论专家们还在宣扬:人类文字的共同发展规律是由象形到写意(表意)再到写音(表音),这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三阶段,认为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进化运动”。然而,常识告诉人们:声音、语音都是用听觉感受到的具体事物,用字形表示语音同用字形描绘其他具体事物的象形方法比,是抽象一些,但仍然都属于用字形表示具体事物的范围。而抽象化的写意,是用字形表示抽象事物,这就步入更高的层次了。
  10、“方块”是宝贝
  长期受印欧语文理论模式的影响,人们已经相当普遍地形成了一种观念:方块汉字落后,改革汉字,就是要把方块形的汉字改成拉丁化的线形文字。几何常识告诉我们,就储存信息量来说,点不如线,线又不如面。方块形的汉字是平面文字,它比线形文字储存的信息多。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每个汉字就是一个储存了大量信息的信息袋,一位日本学者讲得更深刻:每个汉字就是一个IC(集成电路)。而且,汉字不论笔画多少,作为每个书面语言的最小单位――字,都是一个个相等的方块,这就大大地减轻了目视的负担,极利于阅览速度的提高。
  汉字之所以形成和保持方块形,是为了与单音词为基础的汉语口语相配合,这就创造了人间语文的奇迹。汉语文是人类各种语文中最明确而又简约的语文。明确而又简约,已经成为人类各种语文发展的主要目标,个性突出的方块字,就像一个个阿拉伯数码一样,极便于灵活地层层组合,使汉语文的易阅值极高,语音包容性极强,号称是“一目十行”、“通古今达四方”。
  11、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在北京秦文学会举办的一次学术演讲会上,我们曾提出,汉语的科学性对人类语言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不亚于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的作用。据赵中健先生介绍,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英国《新科技杂志》原主编、科技发明报道专家迈克?克鲁斯先生宣称:汉语将成为声控计算机的第一语言。他相信,总有一天,全世界的人们将必修汉语,并以汉语语音来声控电子计算机。这就是说,未来世界的第一语言,二十一世纪的第一语言,将是汉语。这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科学向人们发出的预告。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安子介先生在清华大学作学术演讲时,明确提出:“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语汉字长期被误认为是“原始”“落后”的,特别是汉字要为拉丁化、音素化的纯拼音文字所取代。除其他因素外,这些主要都是由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比如在电脑出现以前,当时人类最先进的语文工具是简易的打字机等等,于是人们当然认为拉丁字母的纯拼音文字最先进,汉字最落后了;然而科学技术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直不为人们所了解的、深藏在汉语汉字中的人类高度智慧的奥秘,现在终于被揭开了。
  以上是袁晓园、徐德江二位先生的主要观点。他们的观点极为鲜明,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三、“文化自觉”中的“人格的自觉”和“个人的自觉”
  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2011)说:文化也是有层次的。最外围的,是物质文化;居于中间的,是制度文化;处在中心的,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另外,在文化的建构和演变过程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人格既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灵魂。所以,文化自觉,既包括物质文化的自觉,也包括制度文化的自觉和精神文化的自觉,这里更重要的,是人格的自觉,人格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终极。
  所以宋圭武教授认为,文化自觉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文化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讲的文化自觉的主要涵义;另一方面,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形成自觉人格。这里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是文化自觉的前提,而形成自觉人格是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因为文化自觉最终需要文化灵魂的自觉,而人格是文化的灵魂,所以,人格自觉体现了文化自觉的最终自觉。
  李宗桂教授说:个人的文化自觉,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个人范畴的文化自觉,首先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之中。
  在下认为:“人格的自觉”体现在语言文字研究中,就是如徐德江先生所提倡的不能盲目跟着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走,也即不能只强调与西方文化接轨。要把腰杆子挺起来,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敢于把理论研究的重心放到中国的语言文字上来,并从东西方语言文字的对比研究中得出真正符合人类语言文字实际规律的科学结论。而不是像索绪尔等西方语言文字学家那样,只研究西方语言文字,而公然声称汉语汉字排除在外,这样研究得出的理论怎么能说是普通语言文字理论呢?在这方面,徐德江先生可以说是挺身而出、勇为人先,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探索,写出了《普通语言文字学简论》,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细胞分析方法,研究有代表性的东西方语言文字,从而得出许多独到见解的有创新精神的普通语言文字论著。这部著作的价值就在于作者具有“人格的自觉”,从而将其灌注到整个研究和写作当中,使我们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具有中国人独到见解的普通语言文字理论论著。
  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源于何处
  冯骥才:文化自觉是真正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自觉地承担;文化自信的关键是确实懂得中华文化所具有的高度和在人类文明中的价值。
  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201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源自于对当今形势的正确把握。全会深刻分析了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形势,提出“三个更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全会深刻分析了国内形势,强调“四个越来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下认为:袁晓园、徐德江二位先生可以说在汉字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实践上做到了文化的自觉。他们的自觉是由于学人的良知与神圣的历史使命感所致。这种自觉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汉字与文化产生了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经过细致研究和缜密思考之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这种结论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字与文化充满自豪与自信。因此,徐德江先生认为:
  汉语汉字是世界上最“明确简约”的语言文字之一;人类社会的研究,应结束在索绪尔结构主义方法论中的徘徊,勇敢地步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细胞分析的方法论的新时代;真正代表人类口说语言发展前进方向的,是无形态的汉语;真正代表人类文字发展前进方向的,是不拼音的汉字,即以字形直接表义通路为主,以字形间接表义(先表音再表义)通路为辅的字音文字――汉字;根据“高效率”和“全球化”的迫切需要,是有形态的印欧语向无形态的汉语接轨,是拼音文字向汉字接轨。
  在下认为:“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觉”,而“文化自信”又源于科学的研究、分析和判断。只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还不够,还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必须身体力行,付诸实践,把这种认识层面的精神活动,转化为物质实践,使之成为对全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当前,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有关各方已经在行动起来了,这真是可喜的现象。中华民族在经济富裕之后,在文化上也要有个大发展,这就在内在的层面和外在的层面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腾飞聚集了能量,无数革命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牺牲的理想和梦想有望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的支持与奋斗下最终实现。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顺风顺水的形势下,能努力去做十分可贵,而在逆风逆水的情况下,能够顶着压力,先行去抗争,去实践,去行动,就更为可贵。在汉字文化的研究、宣传、推广上面,最早行动起来的当首推安子介、袁晓园和徐德江以及胡双宝、刘庆俄等一批文化人,他们不顾打棍子、扣帽子,硬是披荆斩棘,闯出了一条道路,为汉字文化的健康发展一直做着努力。他们的所作所为笔者多有论述,他们走过的艰难历程,也详细记录在《徐德江语文论著选集》当中。这种有人所称的“徐德江现象”十分发人深思,值得我们着重强调的是,“徐德江现象”之所以在八十年代后期产生并持续发展起来,当首推改革开放后党的文化政策以及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和相关领导用他们对党、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妥善处理着发生在文化界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引导,这才使各种意见得以发表,正所谓努力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宋圭武说: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权力精英是转变的关键。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应当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局面。
  

标签:文化 践行 自觉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