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一年级作文 > 正文

论第斯多惠的文化适应性原则_第斯多惠发展性教学原则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第斯多惠的生平和思想      (一) 第斯多惠的生平和活动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威廉?第斯多惠是十九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十九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的裴斯泰洛齐” 。他的主要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Wegweiser zur Bildung fürdentsche lehrer)是外国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培养教师的名著,为德国的教师提供了教学理论指导。这本巨著对德国教师的思想与专业指导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在欧洲教育理论史,尤其是在教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 第斯多惠的思想
  1.第斯多惠论教育的目的
  第斯多惠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应该促进人格的协调一致和全面发展。也就是第斯多惠提出全人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为真、善、美服务的主动性”,这也是第斯多惠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对德国教育现实反动制度的憎恶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第斯多惠强调真善美的可变性,否认道德观念的永恒性。他说:“真理和人类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除了变化之外,任何东西都是固定不变的。”由此可见,第斯多惠所提出的真善美是期望改变德国当时的反动状况。
  2.第斯多惠论教育的两个基本原则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提出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自然适应性原则;二是,文化适应性原则。他强调,教育必须适应人的本性发展规律,即适应自然,否则,就不能有成功的教育。但同时他也指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受时间、空间、社会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所影响,因而,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与要求。
  
  二、 文化适应性原则
  
  (一) 文化适应性原则的主要内容
  第斯多惠在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之后,并没有停止他前进、探索的脚步。他没有停留在裴斯泰洛齐的思想观念,独具匠心的有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这是裴斯泰洛齐关于使人发展并达到完善的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教育只停留在遵循自然适应性原则这一客观的层面上远远不够,因此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作为对遵循自然原则的补充。同时他说:“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不能在真空中进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在他看来,儿童不仅仅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儿童还生活复杂的社会中,而社会又体现出人类发展的文化成就。因此,儿童的教育还必须适应社会的文化成就。
  文化适应性原则的思想内容是:在教育时,必须注意一个人所出生或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简而言之,就是应注意就其广泛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指学生祖国的文化。在《论文化和十一个文化的教育》一文中,第斯多惠把文化分为外部文化、内部文化和社会文化三大门类。外部文化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各种方式,如衣食住行等;内部文化包括人的精神生活、认识活动、感觉活动和意志活动等;社会文化泛指人对自然力的控制以及各民族的历史传统与发展所形成的一切优秀文化。
  第斯多惠提出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要安排在遵循自然发展原则后,自然适应性原则规定了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标准,但未规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一切。文化适应性原则作为自然发展原则的补充,要求教育教学要注意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学生祖国的文化。他认为只有把教育教学提高到人类现代文化的高度,才能是教育理想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境界不断前进。
  (二) 教育要适应文化
  因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要受到时间、空间、社会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影响,所以第斯多惠指出教育也必须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与要求。首先,教育必须注意到民族性。他要求教师们通过教授本国历史、地理和民族文学,使学生彻底了解祖国文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教育必须适应变化着的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他提出及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状况,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错误的、已经被否定的知识上。应当使学生通晓代的物理学、自然科学、数学、地理学、心理学和哲学观点,通过教学使儿童达到现代文化成就的高度。根据这一原则的提出,强调教师要注意时代精神,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他们具备一切符合时代要求的优良社会品质,如真诚、爱好自由、刚毅、勇敢、深谋远虑、精确、稳定、有深厚的感情等。这其实也就是他所理想的真善美的思想内容。1虽然第斯多惠提出的这一系列的要求,实际上都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但是在当时反对德国封建教育传统的斗争中,是有启迪青年、儿童的思想的积极意义的。
  第斯多惠进一步提出教育要适应文化中的“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指的是具有民族历史的传统和发展形成的一个民族总的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他提出教育要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与社会生活中那些进步的要求相适应。他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提出教育不仅要培养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按照社会要求,修善其身的公民,教育要为进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从第斯多惠关于教育适应文化的思想中,我们不难得出:教育适应文化是决定“国民陶冶”的重要原则。文化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转化和超越的,所以第斯多惠要求要培养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国民。他指出,教育的任务不是叫人去适应现存的状况,恰恰相反,是激起人们去改革现存状况。为此学校也就应该培养能自由思考的,能独立改善自己状况和周围环境的人。他认为,时代品质包括社会品质和个人品质。社会品质就是要求教育要注重民族性的问题,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注意情感;同时还要求学生的发展应该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学校应急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着的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技术的国民,来改造和发展国家。关于个性品质,在他看来每一个人是出生和生活在自己的环境,自己的民族中,并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人不能随意改造环境,而现成的环境按其本质影响着人。因此,任何人都是他自己时代的产物。教育要适应文化是我们共同的努力目标。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
  (三) 文化适应性原则与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关系
  第斯多惠提出的文化适应性这一原则是对卢梭的“教育归于自然”的重大发展。卢梭把儿童的天性同社会对立起来,而第斯多惠则把两者通过合理的教育统一起来。他自己考察发现文化适应性原则和自然适应性原则之间可能发生摩擦和冲突。他主张: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适应性原则应当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当然这里第斯多惠所说的“服从”,不是消极的听之仁之,而是尽量谋求二者的一致。适应文化与适应自然越能一致,则生活就显得越崇高、越美好、越淳朴。当然,第斯多惠对社会的理解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认识不到社会的发展,就其本质来讲,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则是派生的第一位。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性的,不可能有超阶级的“文化适应”。
  
  三、 文化适应性的现实意义
  
  第斯多惠的文化适应性原则对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的发展来说,无论是在教育理论方面还是教育实际方面,都是很宝贵的。他曾经这样说过:“一切人民本来就是平等的和可以教育的,教育必须以发展全面的协调一致的人格为目的,教育必须是着眼与一切人的。”他坚决要求:相信教育、相信进步、相信人要为应付一切教育的后果做好准备。文化适应性原则在政治上反映出生机勃勃的民主要求,与德国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在教育教学理论上,力图揭示出切实可行的、反映实际要求的教育原则,用以推进德国教育的改革。这一原则的提出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教育要适应的既是民族文化,也是全人类的文化。尽管文化适应性原则存在这一些局限,但它的提出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它把人以及人的教育放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加以考查,克服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片面强调人的自然属性的弊端、文化适应性原则无论是对人还是对教育都是更加贴近本质的概括,标志着人类对教育的整体认识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对历史,第斯多惠是一种超越,对未来则是一种奠基,让更多的研究者们踏着这一基石往更深的地方去挖掘对人们更有帮助的知识,促进人们更好的发展。

标签:适应性 原则 文化 论第斯多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