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一年级作文 > 正文

【唐三彩的特点及兴起原因】 唐三彩的护肤品靠谱么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唐三彩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雄浑博大的气度,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在烧制工艺方面,都闪烁着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艺术光辉。   关键词:唐三彩;特点;原因
  唐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的记载是民国时期,而世人对唐三彩的重视大约是在本世纪初。唐三彩实际上是唐代彩色釉陶的总称,“三”在古代汉语中又有“多”之意。这批陶塑属于唐代制品,又因色彩丰富,有翠绿、浅绿、蓝、黄、褐、白等多种色彩,故其称为“唐三彩”。也有学说认为早期出土的彩釉雕塑多呈红、绿、白三色,故有三彩之说。
  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三彩达到极盛,开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而且唐三彩最能体现大唐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雄浑博大的气度,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在烧制工艺方面,都闪烁着中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的艺术光辉。因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所以唐三彩多作为冥器用于随葬。
  一、唐三彩的特点
  唐三彩是唐代无数不知名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造型。唐三彩的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丰满,具有一种内在的华丽的美学内涵。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制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一般可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体现出生动逼真的形象,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和动物比例适度,形态生动自然,线条流畅。在人物俑中,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等,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 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活泼生动,尤以马和骆驼居多,这也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权后,为了追念跟随他征战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战马,曾命当时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骏”,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对唐马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马又是人们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宫廷贵族热衷的狩猎活动、帝后出巡、宫廷礼仪、军队远征都与马有关;而骆驼也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并且骆驼能负重耐劳、忍饥渴,是中亚、西亚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称它们为“沙漠之舟”。因此艺人工匠们把对它们的喜爱反映在了唐三彩的制作中。
  三彩马体型硕大,构造复杂,无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来完成,所以多采用模制法成型。虽然是合模制作,但所有的三彩马都各具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三彩马。据说这种马是当时从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形态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头小颈部比较宽,腿部强劲有力,处处都透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细,刀法娴熟,符合实体马的特点。特别是官墓出土的三彩马,其装饰物很多,件件饰物做工都一丝不苟,十分到位。匠人们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显示出唐马内在的精神和韵律,也显示出当时人们对马的深厚感情。
  另外镇墓兽也是唐代冥器陶塑中的重要类型,它放置于墓中,是驱除邪魔、保护墓主魂魄的守护者。其形象是采用想像与现实世界的动物融合而成。在墓室中放置怪兽以守护墓主的观念在中国是相当古老的。在唐代墓葬中,镇墓兽成对出现,放置于墓道入口处,镇守于墓门,早期称为“?头”。采蹲踞的姿态,有两种基本造型:一为双角兽面,嗤牙裂嘴、似怒吼;一为胡人面像,扇形耳,圆目怒瞪、张口露齿,因为人面兽身也称做“镇墓俑”。在形体上兽身有双翼、蹄足。从历代镇墓兽的演变来看,唐代的形象更加夸张与威吓,强调各项细部,如高耸的双角、向外伸出的羽翼、华丽流淌的多种釉色等。人面镇墓兽以西域胡面貌为造型,特别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之影响。
  另一个特点是釉色。在唐代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才在陶瓷器物上得到运用。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也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唐三彩属于低温彩色釉陶,制作工艺复杂,用白色黏土做胎,用铜、铁钴、锰等矿物作为着色剂,以石英和铅粉做助熔剂。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掌握了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颜色。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物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褐色、茄紫等色彩。在高温烧制后,釉色又浇融流淌形成了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后,有原色、复色和兼色,我们也就能看到斑斓淋漓的很多种色彩。唐三彩中的钴蓝是我国最早运用钴土矿作陶瓷彩料的例证。
  二、唐三彩兴起的历史原因
  首先,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可以说唐三彩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国家的强大使陶瓷业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牌。
  其次,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自上而下形成了一股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及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随葬品具有炫耀财富和象征死后生活的意义,当然其数量和内容也与家人的经济实力有关。唐三彩陶器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们随葬多少件,如规定各级官员的随葬数量为:“三级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并规定各种器物的高度应在一尺以内。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厚葬之风使唐三彩的烧制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再次,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产。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产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的发达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广阔的海外市场。至公元9世纪,唐三彩陶器开始向外输出。由于政治经济的发达,致使各国商贾有的远涉重洋、有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洛?、扬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内的商品运回自己的国家。根据外国考古挖掘资料记载,在不少国家的许多地方已发现了唐三彩的踪迹。较重要的地区如埃及开罗南郊的福斯特、伊拉克巴格达北面的萨马拉和伊朗的内沙布尔等。另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大量唐三彩陶器发现,尤其是日本奈良的大安寺遗址,福冈县宗像郡玄海町冲之岛、御坊山古坟和福冈大牢府遗址等发现了唐三彩壶、瓶、罐、枕等不同造型的器物和陶片。一些国家在输入了唐三彩陶器后,仿烧了类似风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只是在质量及艺术性方面都远远不及唐三彩。

标签:兴起 原因 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