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游记作文 > 正文

浅谈方言土语在新闻作品中的作用 临沂方言土语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键词]方言土语;新闻作品;作用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除应具备深刻的主题思想、典型的新闻事实外,还应具备完美的表现形式,比如体裁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现手法的运用等等。其中新闻语言运用得如何,在新闻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重要的是内容可读。但有了好的新闻素材,如果语言表达不好,同样也会影响可读性。那么,如何在有了好的选题、好的素材的情况下,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呢?笔者总结多年的实践和体会,认为适当运用方言土语是个不错的方法。
  新闻语言,即“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新闻语言是中外从事新闻文体写作的人不自觉地创立起来,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风格又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文学语言等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一种语言变体。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具体形象、简洁生动、准确鲜明、通俗易懂。我们通常理解的新闻语言是新闻作品的语言,是以普通话为基础规范化的语言,包括适量的方言土语。方言在某些场合的作用可能还是普通话所无法取代的:亲人团聚,乡音使人倍感亲切,普通话有点拒人千里;在某些新闻作品中,方言使作品风格纯正自然,普通话则带有一定的装饰性。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方言土语,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文学大师们从来没有鄙视过方言土语。
  本文所说的方言土语,是指当地老百姓常用的、非书面的、非官方的口头语。不同的新闻媒体都有自己特定的读者群,而根据不同的读者群,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写出的报道才更容易被接受。如党委机关报面对的大多是党员、机关工作人员,语言应体现庄重、严谨的风格;行业报面对的是某一行业的从业人员,语言的专业性可强一些;地方报面对的是特定地域的读者,语言风格上可多体现一些地域特点,即可多运用方言土语。方言土语的运用,可给报纸增添不少韵味,行文更形象、生动,表情达意更准确、贴切,对表现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稿件写起来相对轻松,读起来也易于被接受。具体来说,新闻报道中运用方言土语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适当运用方言土语,可增强报刊的亲近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方言能提供深刻的社会纽带,渗入其中的特殊情感是标准化的普通话所不能替代的。作为语言的地域性变体,方言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有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能够在一定地域内充分发挥它的互相交际、交流思想的作用”。记者在报道中运用方言土语,可使文章语言亲切,更富生活气息,如同从百姓日常生活中随手拈来的,原汁原味,实现新闻与生活的近距离接触,从情感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报刊由此增加了平民化色彩和亲和力。
  笔者所在的《北大荒日报》,所面对的读者群大多是分布在黑龙江省各市县的农垦职工,他们长年生活在那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方言。近年来,笔者在写稿时,将他们特有的方言信手拈来,点缀其中,使文章变得亲切起来,深受读者喜爱。如笔者在一篇文章里写到:“六队贫困户王才‘点儿挺背’,种啥啥赔,拉了一屁股‘饥荒’,今年开春,种了75亩水稻,扣大棚时没钱,愁得他‘直转末末’……”
  这段描写就多处用了东北方言,“点儿挺背”指“特别不顺”,“饥荒”指“债务”,“直转末末”指“打转儿”,都是东北地方话,这些话让读者读起来感到非常熟悉亲切。
  二、适当运用方言,可使行文更加形象生动,表情达意更准确、贴切。比如“职工孙福贵,是稻米加工厂的‘老把式’,有一个日加工100多吨的粳米厂。人多、车多,路子还‘野’,客户们都说他讲信誉,‘够哥们儿’……”这段话里用了几处东北方言,如“老把式”指专精于某种技能的老手;路子“野”指路子很宽;“够哥们儿”指够意思,这些方言的应用,使文章读起来既形象生动,又准确贴切,增强了可读性。
  三、适当运用方言,有助于文章的简练。新闻写作既要求表达准确,又要求语言简练。而方言土语是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沉淀出来的,本身就具有简练的特点,适当运用它,就可满足上述要求。比如,东北话把对某事心里有些害怕、有点担心叫做“胆突的”;把对某事感到吃惊、意外叫“吓一跳”等等,就很简练,在必要的时候将它们用于新闻作品里,可使文章简练又活泼。
  从上述举例中可以看出,适当运用方言土语,可以起到使新闻活起来、贴近读者的作用。作为一名记者,平时应多深入基层,同时认真地观察生活,仔细地体验生活,并注意积累群众化个性化的语言,以把它们熟练应用到报道中去。
  当然,语言只是为新闻事实服务的,并不是所有的报道都可以用方言土语,比如严肃的会议报道、重大政治事件、政要人物的报道等就不适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注意把握。□ (编辑/穆杨)

标签:方言土语 浅谈 作用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