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游记作文 > 正文

心情咖啡屋 [诗歌咖啡屋]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歌的本质:心灵的礼物   马知遥      “在一个贫瘠的年代里,?人何为”?它最先是由十九世纪荷尔德林在《面包和酒》这首哀歌中发出的。而这样的问题过去一百年还是个问题。?人何为?在一个物质丰富精神贫瘠的年代里。是为了温饱吗??歌已经成为鸡肋,无法帮助?人致富;是给?人扬名吗?这个时代?人太多了,即使有名了又能怎样??人是什么??歌又为了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也已经有了很多回答。概括起来不外乎这样几种:?人是上帝的使者,是进入人心灵的通灵者;?人是苦难的见证者,是历史的书写者;?人是美的化身,自然的儿子,是大地上的歌手,是艺术的急先锋,是时代的对峙者和质疑者,或者时代的号手。这些对?人的身份定义代表了人们很大程度上对?歌的厚爱和尊重。那么涛歌又是干什么?是心灵抹布,是先知的预寿,是理想和梦的号角?是个体心灵的舞蹈,是而对人性的隐秘、不安、生命的终极还是面对现实的粉饰?
  目前?歌创作中的口语化趋势很好,它体现了当代新?自觉从过去古奥晦涩的风格中走出,靠近大众贴近生活的走向。但口语化掌握不好常常容易降低情感的表达浓度,这里有个如何写的问题。在解决了如何写的问题后,关键看?人自身对情感的积淀和抒发。所以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自身感受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这样口语化的利弊也显而易见。好处是,读者至少在阅读中不需要大伤脑筋,面对汉字,各个认识。所谓的“我们的心事可以找到读者”;当读者可以读懂的时候,读者又不满了:“这难道就是?歌,这样的大白话有什么意义?”的确,通俗易懂的形式还需要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介入。可惜当代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歌在娴熟的技法后面是苍白的生活、颓废无聊的插科打诨甚至就是酸词和贫嘴。在许多写作者眼中,什么都可以入?,什么都可以成为口语,结果在无节制的口语表达中,情感成了拷贝,成了可以不断复制的钞票,内容成了乏味的调情或者脱口秀。?歌的创作越来越向电视娱乐节目靠拢。最为可悲的是,大多数所谓的?歌创作者,在大量复制和制造文字垃圾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当前媒体文化中经常使用的炒作手段。炒作之后的?人们借助网络媒体的力量获得了什么?也许获得空前的名气,但那名气和负面影响等比例生长,除了添加当代?歌生长的毒素,别无所长。当在炒作中成名的?人弱弱地问一句:我都那么大名气了,为什么还没有出版社找到我出?集呢?他们的悲剧在于:入错了行当。一个天才的演员或戏子应该走向灯火辉煌的舞台,在媒体文化中成为大众消费品,而在文艺创作中,唯独?歌是最不可能成为大众消费品的。它不可能成为卫生纸或者抹布,成为普通人随手就可以使用的工具。?歌的本质是心灵的礼物。给那些需要?意的灵魂,而这些灵魂本属于大多数。
  在此,我们还要提倡深度写作,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坛上低浅层次的?歌写作太多,一首?歌初读有点味道,经不起反复推敲和揣摩,这样?歌真的成了一种一次性消费品。现在充斥在报刊和网络上的?歌优秀的也不少,但大多数的好?歌让泡沫般的废话?歌和口水?歌占据。他们否定一切价值,否定?歌情感介入,否定?歌的审美特性,更多的是套用后现代的?歌理论和技法直接进入读者的视野。搞主义立山头成为当今?歌的江湖特色。而且在各自为阵的?歌论坛里,我们似乎看到的不是良好的?歌交流,更多的要么是对熟人的吹捧和肉麻的赞扬,要么是不着边际的阐发各自的主张,要么是对异己分子进行残酷的文字摧残和暴力批判。众声喧哗本是这个时代文艺复兴的福音。但太多功利主义的追求和妄想,让这些喧哗充满了噪音和混响。落实在字面上的真正有追求的?歌数量在不断减少。深度缺失不代表?人不会深度表达,而是?人们将自己的智慧都用到了?歌之外,更多地制造轰动效果而忘记好?的本质是:打动人心,用美好的情感和深邃的思索吸引人。忘记了对永恒美好的主题的书写,也忘记了对生活本质性的追问和挖掘。生命的主题让?歌忽视了,?歌存在的价值就自然消失。
  在此还要再提难度写作,是因为当?歌完全成为口语,人人都在写的时候,?歌写作的诱惑就降低了。这时候的?歌已经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那些撼动人心的?歌不是小情感是大情感,是直指那些永恒的主题:爱。爱永远可以帮助一个?人成为纯粹的美的化身,成为语言的通灵者。当前?歌的弊病主要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情感,重表达少深度。我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做到写作时有相当的情感的浓度、思想的深度。在此基础上达到一种难度写作。要让你觉得写出一首?歌不再是口语化的小触动、小感觉或者苍白的抒情或者平庸的自白。难度追求就产生了。我们所说的难度决不是给读者设阻碍,而是提高?人创作的力度,让他们的创作自觉地加入浓厚的情感和成熟的思考,用自己创造性的独特的风格诠释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当写作的难度提高后,?人就能对自己的创作有一定的自律要求,而在这样情况下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获得大多数读者的认可。好作品不一定晦涩,杜甫、白居易的?歌到现在都那么通俗易懂,他们的写作是有难度的写作,但他们的作品却在看似简朴的表达中获得了大多数读者的心。其共同的特点是:朴实的口语传达,真挚的现实关怀,高洁的灵魂力量。
  
  ?歌的意义蕴藏于人性
  汪剑钊
  
  生存激发了人的劳动本能,劳动则不断地凿刻着进化的人性。?是人性在语言艺术中的隐喻,是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字呈现,亦即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没有?歌的民族是一个野蛮的民族。
  就?歌的发生学来说,可以得到证实。根据专家的考证,最初的?歌便起源于劳动者的号子,人们在繁重的劳作中发现,有节奏的呼喊不仅可以减缓疲劳的压力,而且可以唤起共同的感受,与自然和他人建立一种隐秘的联系,让内蕴的生命潜力得到尽情的发挥。于是,人类最早的文学体裁由此诞生,形成了一套有别于日常话语的言说方式。应该指出的是,?歌在诞生之初便与人们内在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它是人类整个精神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章节。
  中国是一个?歌的泱泱大国,?歌对本民族的精神传承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歌的读写能力曾经是古代知识分子怡情养性、安身立命、治国理家的基本功之一。?歌语言的精练、简洁、丰富和内敛,长期在汉语中占有优先的地位。考察一部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倘若没有?歌,中国的文明成果便会大打折扣。
  可是,?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隆崇地位恰恰也为自己埋下了一个暗礁。众所周知的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歌由于其表达的快捷性,人们赋予了一些它原本并不具备的特质,把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应该承担的责任安放到了它的头顶。它也因此而承担了许多本不属于它的义务和职能,以至于在现实中沦为政治简单的传声筒、道德和宗教的庸俗代理,以及各种文字娱乐和游戏的工具。这种做法所导致的后果便是,?歌最根本的质量――抒情和审美的功能严重受创。于是,我们看到,在那种氛围下“创作”出来的?歌,除了外形(分行、韵律等)以外,总体上已被那些非?的成分包裹了起来。这样,?歌的外延由于不加节制地膨胀,它也就在不知不觉间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并最终削弱了人们对这一文体的尊重和热爱。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部分功利主义思想和生活原则受到鼓励,悄悄地滋长了起来,甚而占据了舆论的主导地位,许多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向物质一极倾斜。于是,他们短视的目光便由从前的“?歌万能”的误区转向了当下的“?歌无能”的误区。应该承认,当今我们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整体上已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精神生活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在功能上受到误解的?歌更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想象力的萎缩、思维的简单化和幼稚化驱使人们轻易就选择了快餐性的读物,有时甚至更愿意在“读图”的快感中消磨自己。尤其悲哀的是,普通读者和专家们在对?歌的漠视上似乎如出一辙。每次走进书店,我们不无尴尬地看到,在琳琅满目的各种实用性、消闲性的印刷品中间,?歌作品已成了一个比灰姑娘更可怜的角色,往往蜷缩在十分尴尬的位置上。
  这里,我想说的是,?歌目前的这种困境并不意味着?歌不被人们所需要,恰恰相反,置身在一个?性缺乏的时代,或许最需要的就是?歌的出现和存在,这正如在荒漠中最需要的是水和绿色一样。如前所述,?是人性在语言艺术中的隐喻,是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字呈现。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有感情、有想象力、有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有对超现实空间的向往,并且渴望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沟通。所谓“文学是人学”,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确立的命题。因此,?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更是不容放弃的事业。
  其实,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歌仍然是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他们渴望抵达的一种境界。这从“?意”这个词被广泛地运用就可以得到证明,它几乎成了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而在日常生活中,一部分?歌的智慧甚至转移到了广告词和手机短信的写作中。因此,我们说,只要这世界有人类存在,?歌就不会消亡。
  ?歌的意义就蕴藏于人性,我们则通过?歌可以看到最美好的人性。

标签:咖啡屋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