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阅读答案 > 正文

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官网_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探究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以探究为取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已经形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已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历练能力、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新知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乃至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会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真正走向素质化。?
  
  一、 创造条件,激发探究兴趣?
  
  1 鼓励质疑问难。?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一名学生当他看了《煮书》这个课题,就能问教师“书怎么能煮”的问题;当他读了《狼和鹿》一课后,就能问教师“课文中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什么意思”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去探求,去质疑问难,去追寻答案,着力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2 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学生的学习总是依靠着原有知识或新近感知的知识来获得的,如果老师了解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恰当地诱使学生意识到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渴望知之,不断探求的学习欲望。如教学《石头书》一文,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些书,想看吗?请组长把书发给大家。(每生一块小石头)请大家把拿到的“书”翻开,我们来了解一下它里面的内容,好吗?这里,我把“石头”当作“书”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翻开这本“书”进行阅读,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此情景产生强烈的冲突。在这种情景下,学生的困惑急待解决,产生了欲罢不能,想知之而后快的感觉,于是便自觉全神贯注地去投入探究学习。?
  3 适时评价激励。?
  在语文教学中,当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答问后,不要急于评价正误,而应有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同学是少数,学生能不能在没有机会回答问题时,也能像回答问题的同学一样完整地进行自我思维训练,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表现。例如:学习《长城和运河》一文时,我请同学们先看图,然后说说长城像什么?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积极讨论起来。有的说“像蟒蛇一样”。马上有学生反对“蛇太可怕了,应该像蚯蚓”。又有学生补充说“像长龙,一起一伏,弯弯曲曲”。这时我才赞扬到“真不简单,老师差点没想到。”在这种氛围中,我留给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机会,进一步增加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二、 教给方法,开启探究之门?
  
  1 在实践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疑问――活动――发现――结论。人们常说,听过会忘,看过能记,做过才能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现,在动手中感悟,自己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得出方法。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布置学生调查:我们这个地方环境受到那些破坏,使我们的生活受到那些影响?学生对了解此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他们的观察、访问后,了解到:汽车的超标尾气、工厂排出的滚滚浓烟、电冰箱和空调里的氟利昂、人类随意丢弃的废弃物……地球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勃勃,天空不再拥有往日的碧蓝,湖水、小溪、大海不再拥有往日的清澈,森林不再盎然,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快?活……?这些,都是人类惹的祸!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必须精心保护地球。?
  2 在比较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对比――结论。在比较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 “安静”、“宁静”、“寂静”,“战斗”、“战役”、“战争”等词语时,可以先叫学生讲讲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句话,然后比较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最后得出“安静”、“宁静”、“寂静”,是从静的程度上有区别;“战斗”、“战役”、“战争”是从时间、范围上有区别的结论。语文教学还可以从体裁、题材、内容、写作方法进行课文间的比较,也可以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 在合作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合作――讨论――结论。先对语文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再通过讨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例如,教学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开始质疑,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好多问题,其中有一个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探究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三、 精心导引,提升探究能力?
  
  1 摒弃盲从思想。?
  提高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生初学课文之后,我提出:“我们学过的课文《明天的太阳城》重点介绍的是“太阳城”的情景,这篇课文的题目是《鸟的天堂》,大概是介绍“天堂”的吧?”学生一下子被我蒙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我就让学生查 “天堂”一词的意思,以了解它的大体意思和基本用法;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联系上下文来仔细体会“天堂”在课文中的意义。这时一个学生说:“‘大榕树’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所以‘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因此课文重点介绍的是‘大榕树’,而不是‘天堂’。” 通过这一探究过程的经历, 学生不但知道了老师说法的错误之处,而且明白了探究知识过程中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能“迷信”。?
  
  2 深入思考探索。?
  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使学习获得某种成果,可以不断引起学习兴趣和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可能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哲学家让学生回答:“如何铲除旷野里的杂草?”一个学生说有铲子就够了,一个学生说用火烧,另一个学生说撒上石灰,最后一个学生说斩草除根,把根挖出来。教学时,我问:“哲学家的学生提出的方法能不能除掉杂草?他们的方法和哲学家的方法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后明白了,哲学家的学生提出的方法也能除掉杂草,但是哲学家的方法更好,哲学家的方法有破有立,“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除掉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而哲学家学生的方法只能除去杂草,没有建设。进而加深词语“哲学家”与“满腹经纶”内涵的理解,体会老师之所以称为“哲学家”,而他的学生只能称为“满腹经纶”的人,在于哲学家看问题能看得更深更远,更辨证。?
  3 关注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探究知识结果,却忽视了自己的探究知识过程,往往是知道“学会了什么”,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基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探究过程。语文课上,有些学生经常会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难题,掀起课堂教学中的一次次高潮。这时,我就说:“你能告诉我们是怎么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吗?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这位同学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过程的探究上,又一次思维的高潮在课堂教学中掀起!

标签:探究 语文 培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