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阅读答案 > 正文

【刊不在小 有心则大】刊心刻骨

时间:2019-02-2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由彝良县文联主办的《彝良文学》季刊,自2005年创刊以来,至今已出了10余期,作为《彝良文学》的主编和见证人,我已经看到我们的努力赢得了鲜花和掌声。在这里,我还要感谢云南省作家协会在这次大会上给予《彝良文学》“云南优秀文学期刊奖”和给予我个人“云南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的荣誉!
  彝良县文联作为昭通市率先成立的第一家县级文联,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办一份真正的文学刊物。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握主流,引领先锋,以新颖的观念,精彩的编排,在县级文学刊物中后来居上。2005年春季,《彝良文学》创刊号问世,大红底色配上黑色鲁迅头像的封面,是我们寻找大师的一种梦想,这期封二刊登了作家夏天敏、女诗人贾薇的彩照,这也是我们办刊并一直持续下来的一大特色。创刊号辟有“金牌小说”、“东方诗空”、“散文星座”、“彝良作者方阵”、“英雄论剑”、“时代报告”等栏目。用我为创刊号写的“卷首语”的话,就是“高扬起《彝良文学》的精神旗帜,为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作者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家园”。我在“卷首语”中还写道:“就我们的力量来说,创办纯粹的、严肃的、高品位的《彝良文学》,有一种殉道者的悲壮。让一部分人先文学起来,是我们的勇气和献身精神。我们虽然没有办过文学刊物,但我们会无限张扬创作的个性,尽力展示编辑的包容。就《彝良文学》的选稿标准和审美倾向而言,我们认为,只有尊重作者的创造力,才有刊物的价值;只有尊重作者的个性,才有刊物的品牌;只有坚持文学的探索精神,才有高蹈不屈的生命活力。”创刊号与读者见面后,深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文艺报》、《文学报》、《文艺界》等报刊都发消息或推介,称杂志装帧精美,版式新颖,内容厚重,风格独特。有的认为,无论是版式设计还是作品质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还说是“县城出的首都刊物”。2006年,我们正式将刊物定位为“作家底色、文学品质、中国气派、彝良名片”。
  《彝良文学》从创刊起,就以培养彝良作者为主,始终坚持《彝良文学》是彝良人的文学,每期用“彝良方阵”专栏不遗余力地培养,推介本土作者。至今已刊发了100名左右的彝良作者的作品,有的通过刊物的培养,已不断在省内外刊物发表作品,有的还出了书或加入了省作协。同时,刊物也坚持名人效应,每期都重点向国内知名作家、诗人约稿,一是提升刊物档次,二是给彝良作者一个参照系。
  套用一位诗人的话说,就是:编辑无好坏,编辑有大小;刊物无大小,刊物有真假。所以,我们办的哪怕是县级刊物,但刊不在小,有心则大。心不是野心,是热心。《彝良文学》的特色是从创刊号开始的,除了每期封面刊登一位中国文学大师的头像,还在每期封二以“中国作家影像”栏目刊登国内有影响或作品有冲击力的作家、诗人的彩照。至今我们也在封面刊登了鲁迅、沈从文、萧红、巴金、郁达夫、闻一多、张爱玲、茅盾、老舍、冰心的头像;在封二刊登了配有作者签名手迹的夏天敏、贾薇、翟永明、刘川、柯平、王小妮、海男、吴海歌、安琪、宁明、李见心、余毒、君儿、郑小琼、嘎代才让、莫小邪、中岛、丁小琪、徐江、朵儿的彩照,并在内页重点推出他们的最新原创作品。
  《彝良文学》比较有影响的是策划、推出了两期专号,一期是“中国作家走彝良作品专号”,共100页,刊发了舒婷、刘醒龙、徐坤、王祥夫、张庆国、谢大光等作家写彝良的作品。配有每位作家、诗人照片、简介、签名和为彝良题词的手迹,并在封二、封三、封底和插页刊登作家、诗人在彝良采风的彩色照片30余幅,这期封面以彝良籍军事家罗炳辉的头像作封面人物。《云南日报》、《文学报》在报道时说“专号富有彝良特色、文学品质、期刊形象,不仅阵容强大,而且排版精美大气,策划独具匠心,是一期为彝良山川命名、为文坛贡献精品、为读者塑造灵魂的珍藏刊。”另一期是“中国女子作品专号”,推出了海男、贾薇、君儿、晓音、春树以及香港、美国等女作家、女诗人的最新原创作品。我们每期除了向各级领导和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各中学以及全县文学爱好者赠阅外,还向全国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寄赠达300册以上。因而,《彝良文学》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有作家称《彝良文学》“代表了中国县级文联刊物的最高水准。”北京有诗人说过去不知道云南有个彝良,通过《彝良文学》认识了彝良,连英国、美国都有人知道中国有一份《彝良文学》。国内有影响的《诗选刊》在2006年第8期选载了《彝良文学》上的6首诗歌,在2007年第5期选载了《彝良文学》上的两位作家的3篇随笔,均在刊物上注明选自《彝良文学》。此外,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编、韩作荣选编的《2006年中国诗歌精选》也选了《彝良文学》的一首诗,同样注明出处。去年12月,上海《文学报》在介绍《彝良文学》时说:“作为一本边远地区的县级文学杂志在2006年短时间内声誉雀起,获得诗歌界的一致赞誉”。彝良文联通过网络创建的“彝良文学论坛”被上海“诗歌报网站”评为“华语诗人榜”的“务实之坛”。诗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谭五昌在给学生讲课时也特别介绍了《彝良文学》。
  我们从创刊号起就制作了“《彝良文学》网络版”,又于2006年7月20日创建了“彝良文学论坛”,成为县文联主持的“彝良作者选稿基地,作家诗人交流平台”的又一网络媒介,是《彝良文学》倡导环保,投稿无纸化和方便印刷方下载文稿等的又一举措。由于《彝良文学》的触网,引起了全球人文期刊第一网站龙源期刊网的关注,该网站主动与我们联系,表示以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彝良文学》制作网络电子版,为《彝良文学》走向更宽广的空间提供服务。去年11月,县文联已与龙源期刊网签订了《彝良文学》网络电子版合作协议书,由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彝良文学》杂志网络电子版全球总代理。龙源期刊网已将《彝良文学》自2006年以来的各期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在网上发布。自此,《彝良文学》的公众认知率的提高和彝良名片影响的增强得以真正实现。现在,《彝良文学》已吸引了国内的一些作家、诗人,很多有影响的诗人都乐意把他们的作品传到我们的邮箱或贴在我们的论坛,并以能在封二刊彩照为荣耀。
  然而,在《彝良文学》的背后,我们办刊的艰难和劳累读者是看不到的。大家很难相信,《彝良文学》创刊时文联只有两个人,创刊号出来后才借调进一人。直到现在,我们3人还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办公。我是一个用心做事和想把事做完美的人,这是一份责任。从创刊号的第1期到后面的第5期,编排、版式设计全部出自我一个人,其余的人只负责校对。从总第5期开始,另一位同事才参与刊物的“彝良方阵”栏目的编排。由于刊物在昭通城印刷,每期开印前,我都要亲自跑昭通,守在排版的电脑前,指挥排版人员调整版式、字体字号,包括每篇作品首页所占空间的大小、封面颜色的选择等,每次修改后输出清样,在旅馆校对完已是深夜。还有每期的邮寄,我们在办公室装信封、贴地址,要忙半天,送邮局也要跑几趟才送得完。我以前不懂电脑,现在也只学会简单的操作。我打字是用鼠标点笔划的智能输入,学会了发贴,用QQ传照片和用邮箱传稿等。由于外地作家、诗人的作品,大都是我约的稿,还有照片,别人不熟悉,容易搞错,所以每期从邮箱里下载和初编都是我亲自操作。当然,办好《彝良文学》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没有文联的两位得力助手,我早累垮了。更重要的是县委、县政府对繁荣文学艺术事业非常重视,把“文化固本”与“农业富民”、“工业兴县”一起确定为彝良的三大发展思路,在全县各种大会上,县委书记等领导多次对《彝良文学》给予高度评价,还把《彝良文学》的创办写进县委的工作报告和县政府的工作报告,并把支持文学创作,把《彝良文学》打造成彝良的文化名片列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县委领导还为办好《彝良文学》多次作了批示。
  现在,《彝良文学》已成为彝良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推动彝良作者走出彝良的重要舞台,正在为彝良的对外宣传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发挥独特的作用。不管怎样,《彝良文学》还会在云南边远偏僻的小县城坚持下去,在行进中展示我们的“文学眼光”和刊物的探索和文本标准。当然,《彝良文学》在被读者过高吹捧的同时,偶尔也遭受一些误解。我的态度是:“批评会帮助我们,表扬也会使我们在清醒中得到进步。”所以,无论是夸奖和批评,我们都真诚感谢!
  
  (本文系作者2007年6月20日在云南文学期刊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原载云南省作协主办的《文学界》2007年第3期)

标签:有心 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