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相辅相成。优秀的校园文化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而思想政治教育利在引导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和发展方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研究生人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信息社会造就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信息传播技术,它们在传播速度、范围与效果上较传统信息载体都有显著提高和扩大,这给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研究信息社会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凭借信息社会校园文化传播的多边、平等性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信任度,依托信息社会校园文化传播的互动性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围绕信息社会营造的校园文化中的匿名场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校园文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社会
  作者简介:阎晓愚(1981-),女,河北灵寿人,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23-02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站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结合点,在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将再一次面临着全面进步和提高的良好机遇。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论述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为高等学校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方向。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文化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相得益彰。优秀的校园文化为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和发展方向。在实际工作中要将二者密切结合在一起,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现代信息社会造就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信息传播技术,它们在传播速度、范围与效果较传统信息载体都有显著提高和扩大,这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渠道。因此,我们急需要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信息社会情境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一、信息社会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开创了无数可能性。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信息社会给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1.面临的新机遇
  (1)从人才培养层次来看,研究生处于“象牙塔”的“塔尖”,不论是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上都与本科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注定在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更有针对性,更主动,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信息社会从空间和时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人群社会互动方式,对人的社会化方向、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大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借助信息社会提供的各项新技术,挖掘更为丰富的资源,吸纳日新月异的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也可以发挥研究生自身特点深入地、主动地、迅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而无须受其他繁琐程序的制约,无论从教育方式还是信息的获取与传播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从而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信息社会有效整合了传统的校园大众媒介,构建出跨越地域界限最广的信息载体,通过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帮助研究生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教育,顺利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被整合了的校园大众媒体将为研究生搭建起更为广阔的学术文化平台,促进交叉学科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3)信息社会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为身处校园的研究生群体正确理解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和冲突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同时,多种多样的新媒介出现给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条件、效果乃至教育价值观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拓宽。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分散、参加集体活动的时间比较少、学习比较紧张、科研压力较大。“虚拟现实”环境可以更好的促使研究生实现自我教育,明确自身定位,促使他们正确看待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的、消极的社会风气。
  2.面临的新挑战
  (1)信息社会下各类信息传播的全面性、广泛性和迅猛性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更多难度。由于研究生独立意识强,思想活跃,但学程短、学习、科研及实践等活动相对分散,且生活和就业压力并存,使得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独特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研究生能够从各类信息源中获得大量信息,而这些信息来源复杂并且未经过筛选,因而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难以控制性,部分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甚至能够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消弱。
  (2)信息社会营造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容易引发研究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我国现阶段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思想趋于成熟稳定、思维方式多样化、价值判断偏重务实、人际交往复杂深刻、社会意识增强。在信息社会营造的信息交流空间里,研究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由于在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不可见、不可信的程度加强,进而可能引发研究生的人际信任危机。这种危机一方面会导致研究生的网络交流受阻,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尤其是当研究生对交往的想象或憧憬与现实具有较大差异时,在网络和现实交往中不断变换角色的交往个体就会呈现出双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引发心理危机,导致人格障碍。
  (3)信息社会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也受到了冲击。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依托课堂、依托班集体和依托相应的政治组织生活所进行。但在信息社会下,研究生的生活“圈子”不再局限于时空地域的限制。他们可以和千里之外的网友彻夜畅聊,也可以就异国他乡的各类“中国事件”(如邪教法轮功)在网上发布和接受相关评论。而这类“圈子”的影响有时甚至比现实集体的影响更大,甚至在学生宿舍还出现“同在一个屋檐下,说话交流全靠Q”这类现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
  二、对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新认识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重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研究生已经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道德与法制观念。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检验,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强化与扩充,更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
  一方面,校园文化中的研究生学术文化的营造,可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意为强调在知识教学和知识传授中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样,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就提出“知识即美德”的论断。他们都注意到了知识除了具有其工具价值,还包括思想道德和伦理规范的价值。知识本身就蕴含了各类道德信念。因此以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为目标,通过各类学术科技活动开展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养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可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内各群体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共同形成的认知、信念、习惯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外显行为。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表现,这种集体意识对于形成教育者预定的教育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应该具有教育功能。”将个体放入集体中进行教学会比单个教学出现更强的教育效果,同样校园文化作为一个“集体意识”的表达也具有这样集体性教学的功能,不仅能够感染学生,还能引发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并增强学生对体现“集体意识”的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
  三、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要搞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认为针对依托高度信息化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于:
  第一,凭借信息社会校园文化传播的平等性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信任度。在社会里,不同人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也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学校亦是如此,教师与学生从一开始就可能处于并不对等的位置。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交流时,难免会有处于劣势地位之感。而在网络中,社会阶层和角色意识初步淡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谈可以摆脱传统面对面交流或电话交流的形式,网络中的学生和教师只是信息传递的两个“节点”,他们可能并不认识,但他们却仍旧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也有利于教师更真实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各种思想。
  第二,依托信息社会校园文化传播的便利性增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追求新目标。当前信息社会文化传播的便利性一方面带来了知识爆炸和信息筛选难度增大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新途径。校园广播、高校BBS论坛和人人网主页等,都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教师可利用这些公共媒体,使学生足不出户也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当教师和学生都采用相同的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会大大增加彼此信息互动的密度和强度。因此信息社会中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类新手段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高校工作者逐步探索。
  第三,围绕信息社会校园文化的匿名性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交往中个人的社会特征被掩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是一种“符号”的交往,交往中各类社会角色所隐含的“缄默知识”都有所降低,使得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倾听、更好地倾诉。同时,多方可以同时通过短信、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真实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畅所欲言。例如,研究生自己组建的跨学科平台、各类学生组织QQ群、学校学院学科三级交流平台等,都使教育者们能够深入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想法,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取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效果。
  总而言之,信息社会情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这一时代特征,立足现实,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才能“造就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和谐个体,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先进信息传播手段和丰富信息资源,努力为祖国建设培养政治过硬、思想进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加]埃里克?麦克卢汉,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张江云.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4).
  [4]靳诺.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J].求是,2004,(9).
  [5]赵志立.网络传播的社会控制[J].当代传播,2006,(4).
  (责任编辑:孙晴)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 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