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责任书 > 正文

【战后日本流通政策的演进及对我国的启示】2018年最新三农政策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一个国家的流通政策不仅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状况,也可以看出政府作为政策主体所采取的态度和介入的方式、程度。本文首先按纵向顺序对战后日本流通政策的演进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阶段不同政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中国制定流通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 流通政策;经济复兴期;高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19
  [中图分类号] F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37- 03
  
  流通政策是针对流通部门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具体来讲,是政府为了解决流通部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制定并执行的经济政策。当然,现实中的流通政策并不是以这种抽象的问题为目标,政府也并不可以随意采取行动,而是以一定的社会组织为前提,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制定并执行的。本文首先按纵向顺序对战后日本流通政策的演进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阶段不同政策的背景、特点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中国制定流通政策提供借鉴。
  1 经济复兴期的流通政策
  日本的经济并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自身的调节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一直在积极地行使国家权力、推进经济发展,可以说,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战后初期,日本经济面临崩溃,日本政府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的经济政策,以产业复兴和产业合理化为目标,将重心放在保护和扶植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基础工业上。流通部门和商业部门并没有得到重视,可以说它们只是吸收过剩劳动人口的地方,即容纳因为生产部门的合理化、中小企业发展的停滞、农业现代化等产生的失业人口的地方。
  1.2 经济复兴期流通部门发展的特点及流通政策的背景
  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流通部门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也受到很大的冲击。战后,日本经济开始踏上复兴之路,尽管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了1954年,其生产已经超越了战前水平。流通部门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百货店、超市开始发展起来,制造商自己也开始开展营销活动,生活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也开始进军零售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流通部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占据流通领域大部分比例的中小零售业开始受到威胁。值得说明的是,这一时期中小零售业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百货店的发展和各种合作社,并非来自于超市的发展和制造商的营销活动。
  1.2 百货店对中小零售业的影响及政府采取的政策
  随着战后《百货店法》的废除,百货店凭借在战争中积累起来的资本,顺应1953年的消费景气,不遗余力地开设新店、扩大规模、增加卖场面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百货店开始强加不公平的交易给一部分批发店,对于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于1954年以《禁止垄断法》为基础通过了《百货店业的特殊指定》,对百货店进行法律上的管制。另一方面,百货店凭借自身的优势对中小零售商进行压制,使中小零售业受到威胁,对此,日本政府于1956年第二次制定了《百货店法》,这被称作《第二次百货店法》,其中第一条就这样写道:零售业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就是说,保护和扶植中小零售业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条中则写道:调整百货店的经营内容能够给予中小零售业更多的事业机会,从而带来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如此,《第二次百货店法》与其说是为百货店制定的政策,不如说是更加侧重于保护中小零售业的商业政策。
  1.3 各合作社对中小零售业的影响及政府采取的对策
  这一时期,以生活合作社为首,包括农业合作社及渔业合作社等都有自己的销售活动,对中小零售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对此,日本政府于1959年制定了《零售商业调整特别措施法(商调法)》。《商调法》试图通过以确保零售商的经营机会、维持零售商业的正常秩序来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其内容包括:限制非会员在生协、农协等处购买商品,保护周边零售业;防止同一建筑物内零售业之间的及零售市场与周边零售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制造业及批发业者要兼营零售业必须向政府部门申报等。也就是说,这一法律一方面旨在缓和中小零售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也试图调整中小零售商与其他零售商的竞争,从而缓和零售市场上的过度竞争。
  总之,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流通政策,正像我们在《第二次百货店法》和《商调法》中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以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的商业为对象制定的,而并不是在对流通部门整体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周密的考虑之后制定的。因此,与其说是流通政策,不如说是商业政策,甚至是占据当时政策主要内容的中小零售商业政策。而且,在现实中中小零售业无疑是吸引过剩人口的重要部门,这也加深了政府保护中小零售业这一举动的社会色彩,在扶植中小零售产业方面还远远不够。从这一点来说,这一时期的中小零售业,并不是在流通部门整体合理化过程中经济政策所要保护的对象,而只是当时社会政策中被保护的对象。
  2 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流通政策
  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商业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日本大幅度调整了传统的商业政策。以学者们针对流通革命进行的讨论为契机,之前以保护中小零售业为目的的倒退的政策开始转变为积极的政策。这种政策转变是以推进流通部门的合理化和现代化为目的的,因此,可以说流通政策是在这一时期才开始作为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出现的。这也意味着流通政策从之前保护中小零售商业的具有社会政策性质的商业政策,开始转变为具有经济政策性质的商业政策。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流通政策开始向效率化、合理化的方向转变,可以分为流通现代化政策和流通系统化政策两个方面。
  2.1 流通现代化政策
  2.1.1 流通现代化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特点
  流通现代化政策是从1963年在日本产业合理化审议会(今产业构造审议会)设置流通部会开始,到1968年发表第6次中间报告《流通现代化的展望和课题》期间内所实施的政策。
  流通现代化政策推进的背景,无疑与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对流通部门提出的合理化要求息息相关。当时,连接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的流通部门主要由效率低下、数目庞大的中小零售业组成,引进新技术也是困难重重,在经济高度增长时间,已经无法迅速高效地完成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之间的流通任务。产业界和政府当局已经认识到,如果情况持续下去,只会阻碍日本经济的发展。于是,建立适应大量生产体制的大量流通体制和大量销售体制迫在眉睫。同时,在经济高度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消费者物价问题、严重的劳动力不足问题、资本自由化等问题都迫切要求加强流通部门的合理化,提高流通部门的生产率和竞争力。这样,政府的政策从传统的中小零售业的保护政策开始向流通合理化政策方向转变。
  2.1.2 流通现代化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直以来,日本流通部门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小,分散性强,这也造成了流通部门的生产率低下。从制度角度来看,这时的流通现代化政策就是流通合理化政策,为了提高流通部门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就要通过扩大商业规模来实现流通现代化。
  流通部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规模效益。一是每家商业个体都扩大自己的规模,对此,在20世纪60年代,政策对快速成长的超市表现出了积极支持的态度。二是各商业个体相互之间有组织地合作,在1968年的第6次中间报告《流通现代化的展望和课题》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具体有自由连锁、中小零售业店铺共同化、重新开发和建设商店街等方式。
  2.1.3 流通现代化政策的特点
  总之,这一时期政府采取的流通现代化政策,是在谋求超市的快速成长和自由进入的同时,通过中小零售业自发的集团化、组织化、合作化来推进流通合理化的政策,已经完全不同于之前传统的商业保护政策。
  2.2 流通系统化政策
  2.2.1 流通系统化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特点
  流通系统化政策是从1969年发表第7次中间报告《流通活动的系统化》开始,到第10次中间报告《流通革新下的零售商业――百货店法的修正方向》发表的第二年,即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的1973年期间内所实施的政策。
  流通系统化政策推进的背景,与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关。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为了克服过剩生产倾向,日本急需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合理的流通部门,也急需扩大国内市场。而到了70年代,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确定下来,即垄断的竞争结构已经形成,垄断企业面临着维持和强化自己市场份额的课题,这就更加要求实现流通部门的系统化。
  2.2.2 流通系统化政策的具体措施
  日本政府于1969年发表的《流通活动的系统化》表明了推进流通系统化的态度,并设置了流通系统化推进会议,又于1971年制定了《通向流通系统化之路》,并于1973年制定了《流通系统化实施计划》。
  2.2.3 流通系统化政策的特点
  上节所述的流通现代化政策,虽然是意在谋求各商业个体的合理化、规模化及各商业个体之间的组织化和合作化,但并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流通现代化政策。对流通合理化来说,最重要的不仅是各商业个体及其集团的合理化,还应该包括由此带来的流通活动和流通功能的提高。这一阶段的流通系统化政策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流通政策,由于流通系统化政策,流通部门才开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效率。
  3 经济平稳增长期的流通政策
  3.1 《80年代的流通产业蓝图》
  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了平稳增长时期,经济大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公害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城市问题等多种社会、经济问题浮现出来。流通环境也出现了信息技术飞跃发展、整体经济国际化等新的形势,对此,日本政府于1984年发表了《80年代的流通产业蓝图》。
  《80年代的流通产业蓝图》针对20世纪80年代整体的社会、经济状况,制定了流通政策的基本方向。具体内容有: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扶植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推进并强化城市商业政策;积极应对信息化社会;确保创造性人才;发挥国际化社会中流通产业的作用等。
  3.2 《90年代的流通蓝图》
  20世纪90年代,流通产业的环境迎来了更大的变化。国际化、信息化急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女性开始积极就业等,都在各方面对流通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9年,日本政府发表了《90年代的流通蓝图》,希望通过引进积极的竞争机制,来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作用。
  3.3 《面向21世纪的流通蓝图》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流通环境和流通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日本政府于1995年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流通蓝图》,认为面向21世纪,日本除了要提高经济效率,增强经济活力之外,流通领域的结构改革也必不可少。具体包括:帮助提高流通系统的效率;帮助应对流通产业对社会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城市规划等。
  4 结 语
  日本的经验说明,建立市场经济流通体制,完善流通政策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流通政策体系应该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离不开政策的推动。中国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流通体制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中国特点,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流通政策,并充分利用流通政策的规范指导作用,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新体制的健康发育。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原武政,矢作敏行.日本の流通100年[M].日本:有斐阁,2004.
  [2]坂本秀夫.?代流通の解?[M].日本:同友?,2001.
  [3]张闯.流通国际化背景下的流通政策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5(2).
  [4]尚珂.基于零售业发展的日本流通相关法律解读[J].中国流通经济,2009(8).
  [5]陈禄堂,杨永梅.中国版《大店法》势在必行――日本零售业进入规制给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7(25).

标签:演进 日本 战后 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