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哲理名言 > 正文

学情调查: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起点: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特别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授知识――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五步教学法”,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久而久之,这种格式化的教学思想和主张已成为一种标准化生产的僵化套子,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失去了不少的童趣和灵性,压抑了师生创造的激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更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情,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情况,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等。掌握了上述情况后,教师要认真考虑每节课教学中的哪些内容和方法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已经理解的,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理解、掌握的,哪些知识、技能需要教师事先预设、铺垫、引导学生才能理解、掌握的,这些问题在备课时都要尽可能考虑得周全些。
  那么,学情调查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又如何操作才适度呢?在教学中很值得我们一起思考和探究。
  一、重视预习调查,确立教学起点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可见,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要科学安排,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预习,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训练他们逐步掌握基本、有效的预习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首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让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认读课文的生字、新词,同时观察生字、新词的结构,自己找出音近字、形近字进行对比区别,自己利用字词典等工具弄懂生字、新词的意思,自己用生字、新词造句写话等。这样就为下面学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其次,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写作目的,根据自己搜索等解决。记下自己仍未读懂的句段,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最后,自主思考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写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等上课讨论时验证。
  预习生成了更为丰富的个体需求,传统教学中以教学内容的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的线性结构,已不能满足预习课堂多层次的成长需求。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整体框架必须从“线性”走向“板块”。将基本的教学环节,设计成相对独立的、可以灵动调整的板块,根据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删减或调整。如《“黑板”跑了》可设计这样五个板块:1.学情调查,交流预习困惑;2.梳理困惑,确定主题;3.读书感悟,合作探究;4.交流展示,分享成果;5.矫正反馈,查漏补缺。
  这种板块式框架,突出重点,避免肢解,给预习后分化出的不同层次学生都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便于交流与互动,逐步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二、暴露思维过程,明辨真实起点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预习时容易产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部分能力强的学生“知其所以然”,但这不能代表学生整体。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会掩盖学生的差异性,使教学变得单调而毫无生趣。因此,学情调查中我们要寻找学生的思维规律,努力让学生暴露自主学习时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经历探究知识的历程。如“你的感受是从哪里获得的”“你是怎样发现的”,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以点带面地铺展开来,使课堂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精彩生成。
  三、切中学情,顺学而导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呢?在具体操作中,我努力做到:“切中学情,顺学而导。”这里的“切”是借用中医的把脉。“切中学情”,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准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特定的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情况,它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进展、学习效率等因素,以语文新课标为标准,明白他们“现在在哪里”“现在想到哪里去”。
  特级教师孙双金曾经说过评价一堂好课的一个标准:“小眼发亮,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而这“四小”现在被更多的教师用来描述热情高涨的学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这些都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观察学生的学情,以达到启发教学的最理想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不仅要从学生表情中识别信息密码,而且要凭着教师课堂的敏感性和驾驭能力来调整。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变化流动的行程,新的学情也会在这过程中不断出现,教师若不及时捕捉,就会转瞬即逝。所以,在流动的课堂上捕捉动态学情尤为重要。通常的方法有察言观色、耐心倾听、巧妙引导、有效追问等。
  有时,学生依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在预习课文时对内容进行了个体的理解、领会,这就是该生的实际学情。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不足,通过文本抓住课文实质的能力不够。在教学时,教师不能违背实际,迎合学情。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品”读、确当的点拨,提升学生的知识、情意。
  四、反思学情,突围局限
  由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对学情把握不准或视而不见,所以,课后需要我们积极反思,如学生学得气氛怎样?参与程度如何?他们的回答是否让人意想不到?他们会有什么新疑问?……反思学情只有与交流心得、调查反问、阅读日记和作业设计批改结合起来,这样获得的学情信息才会更加全面、准确。积极反思新学情,能有效突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话、互动,进行积极高效的引导、点拨,从而确保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保持目标明确。教学活动只有深入了解学情,课堂才会“聆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同样,只有“顺学而导”,课堂才会真正领略到教师灵动的智慧。
  (责编 陈剑平)

标签:课堂教学 情调 不可忽视 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