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致辞 > 正文

【“用工荒”背景下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问题反思】用工荒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文章运用劳动力供求原理,从“用工荒”的背景出发,梳理出了学校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学校职业教育要树立开放的前瞻的办学理念,转变供给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充分考虑区域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诉求。
   关键词:劳动力供求;用工荒;技能型人才;学校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孙腾飞(1988―),女,山东泰安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与就业;陆素菊(1963―),女,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培训与就业。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民工荒’背景下劳动者职业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向――基于劳动经济学的探索”(编号:DJA110288)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陆素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78-03
  
   “用工荒”的出现刺痛了人们的神经,如法国人口学家索维所说,“只有当膝盖疼痛的时候,才会感到膝盖的存在”。“用工荒”现象背后隐含了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发人深思。本文试图找到职业教育与“用工荒”现象的相关性,进而梳理出“用工荒”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并进行反思。
   一、“用工荒”的实质:劳动力有效供给短缺
   关于“用工荒”的界定,学者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比较被大家认同的提法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失衡所导致的用工短缺,而所谓的“工”具体指哪一类群体,学者们看法不一。有学者通过对浙江省民营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最为紧缺。[1]另有学者提出当前的“用工荒”是“普工荒”与“技工荒”并存,普工短缺是这一轮“用工荒”的突出特征。[2]笔者认为,当然普工短缺也是目前不可否认的事实,“普工荒”和“技工荒”是“用工荒”的两种表现形式,而“技工荒”是“用工荒”的内核。“普工荒”与大批农民工返乡有关,它可以随着企业内迁或技术替代及政府配套措施的出台迎刃而解,而技能型人才是企业长期的刚性需求。“技工荒”实际上是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劳动者的素质及能力结构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的体现。
   二、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来自企业行业的挑战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变化经历着量变直至质变的过程,有些学者认为“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到来。蔡?提出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成为“用工荒”的根本原因。[3]201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04年到2011年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每年减少13.6%。这无疑将会使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有的企业会选择走产业升级和技术替代的路子,有些企业会选择内迁,有学者将这种情况称为“倒逼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必然会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劳动力的行业需求
   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从行业需求看,9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二、三产业。82.6%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94.9%。从对技术等级的要求来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6.7%,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9%。;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4]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态势,即有限的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岗位的高技能需求的矛盾突出,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严重短缺。
   有课题组通过调研提出我国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素质不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不匹配,以及职业精神不适应现代制造业生产的要求;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有职业发展能力和多种复合型技能,还要具有协同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5]
   (二)企业的用人需求
   有学者调查了广东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和素质,发现:高职毕业生在岗位上最突出的问题依次是岗位认知薄弱、专业知识与实际脱节、实践能力薄弱;在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中,大多数企业选择了专业知识、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态度、职业道德;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依次为职业道德、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服务能力。[6]还有课题组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发现,未来五年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长的趋势,总的需求增长率为38%,其中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占所需高技能人才总量的86%;然而学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基础不扎实,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责任感、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也较为欠缺。[7]
   这些调研结果都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有效供给不足,技能型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脱节的有力证据。面对“用工荒”,职业教育本应是一剂良药,然而职业教育自身的“病症”却愈加暴露。
   三、如何实现有效供给:职业教育办学的问题反思
   通过对“用工荒”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技术工人“青黄不接”和严重短缺的现象是与教育提供的“产品”的滞后性与无效性密切相关的。“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基于行政指令的“供给导向型”发展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作为技能型人才供给重要主体的职业教育学校未能把握住发展趋势,反而在产业技术升级的过程中“抛锚”,使得“根据过去几十年产业技术而设计的低基础文化教育之上的又是低层次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难以跟上产业技术升级要求的问题突出暴露出来了”[8]。当职业教育面对当前的“用工荒”显得捉襟见肘时,其自身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职业教育布局与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毋庸置疑,当前出现的“用工荒”是与大批农民工返乡有关联的,这些农民工的职业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的形势下,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成为了当务之急。而绝大多数的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企业对劳动力的能力要求。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在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短板。从目前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情况来看,缺乏对市场的研究与预测,没有掌握人才市场的有效需求,缺乏对市场发展趋势性的把握,没有了解转型中的农村社会,尤其是现代农民的特点,没有窥测到我国整个经济格局的变化可能引发的对人才需求以及对职业教育办学需求的变化,因而出现了一些办学决策的失误。[9]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这就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专业调整需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主要是体现在专业结构上,专业结构是检验职业教育发展能否带动和适应区域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尺。有学者通过调查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发现广东省高职高专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不太协调,主要表现在与第一、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小,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大,与广东支柱性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比重偏低。[10]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对于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诉求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中追求短期收益,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了专业建设重复和特色不明显,并由此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错位,表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得不到有效的供给。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如何平衡好学校自身实力及发展需要、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关系是要更深入反思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我国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但是国家对于这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没有做严格的规定。这一方面给职业院校结合自身条件将国家目标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标准留足了空间,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中的盲目性和狭隘性,忽视了企业真实的需求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虽然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少学校都强调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但事实上并没有深入进行市场调查并进行相关职业分析,因此,得出的目标要求比较笼统、不细致,缺乏可操作性,并没有真正反映用人单位的需求。[11]此外,对就业导向的狭义的理解,使一些职业院校过分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就业率,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提高。而今企业普遍反映的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对企业的需求调研也客观地证明了操作技能固然重要,专业理论也很重要;专业能力固然重要,通用能力也很重要。在以后的课程改革中,职业院校需要对课程结构,特别是文化课的功能定位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
   (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首先,校企合作需要利益驱动。企业参与的动力和积极性不足以及合作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已是共识,学校和企业属于不同的社会领域,学校立足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企业追求高效率的生产经营,只有寻找到利益契合点才能有效地合作。校企合作很难深入主要是由于学校相对于企业来说处于弱势状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大多停留在资助状态。虽然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有巨大需求,但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依靠与普通教育在规模上大体成1:1的政策和与之相应的行政手段,这种“供给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校毕业生的“滞涨”并存,即一边是职业学校每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一边是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出现了所谓的“技工荒”。[12]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若不与所在地的产业发展相结合,那么,企业就没有理由和职业院校合作,当地政府也因此缺乏积极性。[13]要吸引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在办学中渗透进企业的元素并加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进而实现利益驱动或许是一个有效的路径。
   其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系统设计。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要求“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能达到这种标准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单纯通过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提高个体的“双师”能力和素质,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实现。面临的障碍有:教师“下企业实践”容易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大多数教师接受培训不是源于内在需求,而是外部强制;证书的获得不等值于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通过聘用兼职教师来实现师资队伍结构的“双师化”也存在着问题:一是缺乏聘用标准,聘请中往往只注重其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忽略教学能力的考察,导致聘用后其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不足;二是管理上不规范,在实际管理中对专、兼职教师的要求不同,重专轻兼,缺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
   第三,实训平台建设需要内外联动。技能型人才的标志性特征是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实训教学是职业院校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关键环节,实训设备和场地是进行模拟教学和情境教学的重要物质载体。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主要将实训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层次上,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尚停留在传统的单一职业或工种的培训模式上,而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够。[14]此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设备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符合相应要求的训练与实习条件,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15]从而阻碍了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不足,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要尽量积极吸收社区及企业的力量,并认真思考实训基地功能拓宽的可能性。
   “用工荒”中的“工”主要是指技能型人才,基于此,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主体的职业教育便难辞其咎、“用工荒”现象隐射出了学校职业教育办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布局与专业结构,培养目标以及办学模式上,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有助于厘清学校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路径。职业教育要实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就要转变封闭的发展模式,关注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诉求,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价值诉求。当然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囿于办学条件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关于职业教育的体系和层次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呈斌,毛晓燕.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用工荒”现象探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4).
  [2]蒲实,郁建兴,薛圣白.当前“用工荒”的特征、成因及对策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2010(4).
  [3]蔡?.“民工荒”现象:成因及政策涵义分析[J].开放导报,2010(2).
  [4]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2011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EB/OL].[2011-07-23].https://www.mohrss.省略/page.do?pa=8a81f3f1314779a101314 a8778d70407.
  [5]杨进,明航.我国制造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4).
  [6]麦强盛.广东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7]王益宇.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8]申家龙.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之七――技工成长谁的责任[J].职教论坛,2010(1).
  [9]马建富,华慧颖.破解“用工荒”的职业教育之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10]李悠.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10]?吉德.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3).
  [12]孟景舟,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历史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0(7).
  [13]南海,白汉刚.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7).
  [14]李名梁,赵锦.我国高职实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0(12).
  [15]刘克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瓶颈问题解析[J].教育与职业,2009(3).
  责任编辑 刘扬军

标签:用工 职业教育 办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