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志愿填报 > 正文

“诗在画中游” 诗画中游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古典诗赋博大精深,灿若繁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通过对诗句包蕴的画面和进行加工、布局、重构,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头脑中浮现的诗境,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古诗 理解 配图 形象加工 重构 情景再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那么,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究竟如何呢?就这一问题,本人于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在配合教研组教科研活动中,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校不同年级共300名学生和28位语文教师。调查结果如下:
  表1 教师、学生对古诗文教、学兴趣调查
  由上表可看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加,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从学生阐述中可知,主要原因在于古诗文难记难理解,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枯燥乏味,与社会脱节,学了也没什么用。而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兴趣竟然比学生更低,尤其是在选择古诗文为公开课内容上竟然无一位老师。究其原因主要因为目前为止,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仍主要以“逐字逐句讲解法”为主。在日常教学中通常以“课本”为中心,为了应付考试中要考到的释项,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词意句义,将知识强灌于学生脑中。学生用于想象体会、用于感悟体验的空间少之又少,只一味被动地听取记录。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学手段的贫乏,评估手段的单一造成了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重内容、轻意境,重讲解、轻感悟,重背默、轻朗读的“三重三轻”现象。这样的教学将古诗文中最具价值的神韵生吞活剥,课堂索然无味、了无神采,怎能让教师有教的“兴”、学生有学的“趣”?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关键在于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增强、文学修养的提高。根据现下学生对风趣幽默的卡通漫画的追捧,提出了这么个设想:结合古诗具有的“诗中有画”(即诗句中具有绘画般意境)的突出特点,用绘画手段来辅助古诗教学,会不会形成一种新的学诗兴趣,创造一种新的审美情趣,为教学带来一股生趣呢?带着这种设想,在我校对“诗赋背景下学生学习内涵发展”作为一项校本课程进行实践与开发的基础上,尝试利用绘画手段,进行“诗画”结合的情趣学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深化诗意的学习。
  绘画在古诗中的作用,即通过对诗句包蕴的画面和形象进行加工、布局、重构,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头脑中浮现的诗境,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初步探索、归纳分析,我对绘画在古诗中的作用有这样的看法:
  (一)教学手段
  1、图诗并茂(配图法)
  配图法是教师利用与诗文内容相匹配的插图,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通过指导学生把握画面中心,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一种教学手法。同时也是集中地对学生进行理解、观察、表达、思维方面的综合训练。
  第一步:先从诗文的内容和画面的整体感知入手进行启发,目的是让学生在图文对照的初步阅读和观察中获得完整而粗略的印象。这有助于学生在注意事物、景物、人物之间的联系中抓住诗文的重点,使得诗内容的整体和插图的整体建立了第一次联系。
  第二步:讲读诗文时,深入理解诗文和画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借助图画,理解文字,认识事物;联系图文,学习观察,学习表达,启发想象;训练学生在仔细观察、抓住特征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感悟。
  第三步:讲析后回到诗文和画面的整体,目的是巩固对诗句的理解,总结观察和表达方法,打开思路,加深对中心的认识。在这一步中,看图和学诗已从相互印证发展到相互促进。
  2、画龙点睛(补充或置换法)
  补充或置换法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诗句,有所感悟后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然后在教师提供的原有配图基础上进行画面情节的扩展或一部分细节的置换。
  (1)巧设台词(补充法)
  指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诗画中的人物,扮演其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展开联想:会怎么做,怎样想,怎样说。为人物设计台词或内心独白。
  例:《回乡偶书》 贺知章
  (2)易景配诗(置换法)
  根据诗文中的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艺术境界美的特点,启发学生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具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对原画进行补充或置换,使形成多首风格迥异的同类诗。在丰富的想象中,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受到熏陶。
  例:送别诗对应诗《别董大》?
  原有图: 对应诗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置换1 对应诗《送元二使安西》
  补充2对应诗《送朱大入秦》
  置换2 对应诗《卢溪别人》
  3、意犹未尽(连环画法)
  连环画法:顾名思义由两幅或两幅以上的画面构成,在原有画面基础上通过对诗意的延伸现象,创造出它的后续。由静态地学习转化为动态学习,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不会束缚在由诗文提供的静态的模式里。他们会发现诗文并没有终止创造,而只是提供一种创造的成果,还可能有其他的创造。
  例:胡令能《所见》
  4、情景再现(独立创作)
  独立创作是以古诗文的内容为基础,以古诗文中出现的事物为元素,在理解、想象、思维的整合下将内容理解转化为书面绘画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落笔的同时也是进行无意识记忆、呼唤情感共鸣的过程。落笔前,学生需要自主研究诗人、背景、内容、表达的情感。要设计好绘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就要使每一个细节都和诗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关。通过细节来显示人物身份、关系或表现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等。如果自主学习、探究得不够、不深、不细,则无法画正确、画具体、画细致。
  学生通过诗歌形象的语言,在自己头脑中再造出一副幅画面,这个过程也是理解作品的心理过程。例:在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诗时,有的学生画面上的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问其理由,各有不同:有的说把蝴蝶画成淡黄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有的说既然“无处寻”,分辨不出,当然可以不画了。有的画上儿童正拍脑袋思考的画面……表面看来,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 学生的想象能力 《赠汪伦》
  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附学生作品:
  《悯农》
  三、实践的初步成效:
  (一) 效果
  1、为检测实际课堂效果,学习了同一首诗后,在使用绘画辅助手段教学的实验班与传统教学的对照班进行记忆正确度的比较,结果如表2:
  2、为检验学生对采用绘画手段辅助教学的诗文的长时记忆效果,时隔2个月,在学生毫无思想准备的前提下,对以上两班进行同样内容的检测。结果,实验班的准确率达70%, 左右,对照班的准确率在55%左右。
  3、在今年2月对实验班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同一时期教学的古诗文中,采用“补充或置换法”和“独立创作”绘画教学的课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要优于“连环画法”、“配图法”。
  4、学生对采用绘画辅助手段的古诗文教学明显有兴趣,觉得有意思、记得轻松、记得牢。在这中间,年级越高则兴趣越高,效果越佳;同龄阶段,则女生胜于男生。参与实践研究的教师发现采用绘画辅助手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发言率高,降低了内容理解、情感体验上的难点。
  (二)分析
  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教师实现的。但这并不是说教师教了的东西马上就会被学生所掌握。知识不是实体的东西,不能从一个人的脑袋“灌输”到另一个人的脑袋里,而是通过学生的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和注意等各种心理成分积极地协同活动才能实现。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感性经验为基础,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知识,对识记对象进行操作活动则是识记的重要条件。而“绘画”这种模象直观的手段,能使学生对所学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形象。具体地说:
  第一,诗画结合的形式具体直观、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古诗文教学中由于传统的讲读形式的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利用绘画手段,诗画结合来学习古诗文恰恰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学生由“认识―了解―研究―感悟―想象―落笔”而一步一步获得结果,是学生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体现。就这方面而言,采用绘画手段的古诗文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个性,创造了学生为主的协助学习情境。
  第二,训练的方法是大家画同一个对象,当堂学、当堂画、当堂讲,这就激发了学生相互竞赛的积极性,为了能画“全”、画“好”,学生必然要精心研究诗的内容,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才能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才能画下来。这样就达到让学生“自己想学,自己在学”的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有的放矢、生动具体的评讲,使学生各自零散的想法得以“凑合”、“碰撞”,使之趋于完整、合理、可行,能营造出一种“人人参与、个个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津津乐道于此,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训练步骤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从观察→补充→置换→续画→独创,逐步提高“画”的复杂程度,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究精神。诗图对照中通过细致的观察激发学生理解内容的欲望,提供了情感体验的空间。进一步学习古诗,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后,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以诗内容为起点,为联想、补充乃至置换,以构造想象中的图画,由此而引到创造形思维的训练。古诗文中常有的“文已尽、意无穷”的意境,使看似简单的内容,有了深刻的含义。采用续画正是抓住了这个特点,运用了联想教学,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情节,或者补充内容,或者深化主题,让他们的创造思维得以充分的发展。独创部分正是将诗的内容按自己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画下来。当学生把诗的内容、意境、情感在头脑中“过”一遍,想清楚、想具体、想周全后的落笔其实就是感知与尝试重现相结合的识记方法。
  绘画辅助古诗文教学手段能将人的审美情趣、情感、意志(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学生在一系列新鲜愉悦的绘画创作中,体验了创作乐趣,满足了创作欲望,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能开拓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爱好。
  参考文献:
  [1]泽君:《马振声绘画古诗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6.
  [2]余虹达:《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 开明出版社,2003-09.
  [3]王轶:《古诗/小朋友天天读》.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05.

标签: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