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志愿填报 > 正文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 河南省村镇砖砌体建筑抗震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地震是危害人类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地震以其破坏之大、之快、之强,危害着城市和村镇的安全。作为地处中部的河南省,广大的村镇占了很大比例。村镇建筑在地震中的危害性远远高于城市,所以关注村镇建筑的抗震状况是事关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件大事。
  [关键词]村镇建筑;砖砌体;抗震;措施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一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中国地震频繁、震灾严重。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在20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总人数的54%,超过1/2。从人员的死亡来看,地震是群害之首。
  1 震害概述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在省内分布着一系列地震活动的构造带。在豫北地区,分布着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兰断裂带、华北断块南缘断裂带等三条断裂带。在豫西地区,有着秦岭北麓断裂带。我省无论是在地震发生的强度,还是在发生的频度方面,在国内均属地震发生中等程度省份。
  自公元前519年至今,我省境内共发生3.5级以上地震500多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9次、6级以上地震7次。据《清宣宗实录》记载:城内尚轻,唯东北一带,其势较重,计被灾处所大小169村,内周家店等20余村房屋,全行震塌,被灾尤重。据统计,仅2011年在河南省境内就发生了7次地震,其中2~4级6次,4到5级1次。从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分析,河南省最高地震震级为6.0级。
  在我国农村发生地震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城市,农村面临的地震危险远远高于城市。同时,我国1990~2004年的破坏性地震记录也表明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
  2 砖砌体建筑震害影响因素
  砖混结构的房屋在地震中发生破坏的原因是砖混房屋的自重大,刚度大,其地震作用也大;砌体材料如砖砌体质脆,抗剪、抗拉、抗弯强度低,地震作用下极易出现裂缝;受施工质量影响较大,如砂浆不饱满,易出现裂缝,减弱抗震性能。通过对砌体房屋的震害调查分析表明:只要经过合理的抗震设防,构造得当,保证施工质量,在中、强地震区,砖混结构房屋是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
  2.1 村民抗震设防意识弱
  河南省是一个地震发生频率相对较低的省份,很多人从未经经历过地震,对地震认识不足,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淡薄。建房时自行设计,建造随意,往往只考虑美观、高大、宽敞、气派,导致房屋太宽、太高,于抗震不利。这是河南农村建筑抗震性能不高的重要原因。
  2.2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地处中部,大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经济拮据。为省钱,往往购买一些劣质建筑材料,还省工减料,去掉许多成本较高的构件,存侥幸心理。
  2.3 场地选址
  在河南省村镇地区,由于政府未规划住宅区,农民选址时较为随意,常常就近选择一块空地或在原房屋所在地建造,未考虑所选择的地段是否是抗震不利地段或危险地段;在宅基地审批时,政府未给出相应的技术指导,农民也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水平来对地基土进行勘探,施工人员缺乏必要的资料来判别地基土的土质情况,仅依靠经验来确定基础的形式和埋设深度。
  2.4 施工质量
  设计施工不正规,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农村房屋大多由当地工匠建造,他们基本没有受过建筑方面的培训,由师傅将技术一代一代向下传递,并且大多是实践经验。由于施工人员没有结构方面的知识,对结构受力不明确,使得大部分房屋的设计和施工不太合理。如房屋平、立面布置不符合抗震要求、构件之间缺少可靠连结、房屋整体性差等。有些房屋虽然设置了圈梁和构造柱,但由于不懂得圈梁和构造柱的科学做法,许多不符合规范要求,抗震能力大大削弱,从而达不到抗震设防的要求。
  3 提高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的对策及措施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生命安全的抗震设防准则,它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地震中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
  村镇建筑抗震性能差,管理薄弱,一旦发生中等强度以上地震,将造成较大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逐步提高村镇防震能力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结合河南省村镇建筑抗震实际情况,提出提高村镇建筑抗震能力的几点对策和措施。
  3.1 结构布局要科学合理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建或扩建住房的现象十分普遍。影响农村新建房屋抗震性能的主要不是经费和材料,而是普遍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村、户。宣传要考虑实用性,不应复杂、走形式,要考虑农村实际情况,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标语、板报、图片等。宣传除有政府行为外,还可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农居工程,如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和有关单位科技下乡活动等。建筑经费使用不合理,过分追求高大、气派、宽敞、明亮、舒适、豪华,不惜在内外装修上投资,却千方百计在结构上省钱,再加上设计不合理和施工质量低劣,致使农村民居存在许多防震隐患。
  要做到结构布局科学合理,首先要搞好科学设计。目前,全省各地都在实施城镇建筑地震安全工程,地震、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各地的地址条件、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经济收入等设计多种户型的建房图纸,可以免费提供给农民使用,并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要改变重装修轻主体的传统观念,改变攀比心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结构科学合理,抗震安全,经济实用。
  3.2 加强建筑工匠的培训
  考虑到农村建筑多由当地工匠建造,为增强他们的建筑构造知识,应建立农村建筑工匠抗震建设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工匠防震技术的培训。采取行业协会、职业教育等多渠道对村镇建筑工匠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培养批掌握农村民居抗震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建筑工匠,提高农村地区抗震技术水平。培训应考虑当前农村实际情况,以尽量减少群众负担为原则,培训费用应由政府担负大部分,个人承担少部分或完全免费进行培训。
  3.3 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
  对现有的危旧民房进行加固处理。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早期的农村民居基本为不设防建筑。应设立专项基金,对这类建筑逐步普查,依法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3.4 实施村镇示范工程
  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开展农居工程试点。政府应结合新农村建设,拿出一部份资金,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乡村,按照“农民自愿、适当补贴”的原则,新建、改造和加固一批安全、适用、抗震性能好且对周围农民有吸引力的样板农宅,采取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区等多种形式实施农居示范工程,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农居安全工程的全面实施。
  3.5 制定村镇抗震建设技术标准
  组织编制有关村镇建筑设计、施工的技术标准,促进抗震建设标准图集的编制工作。标准和图集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指导农村民居的建设,加强抗震技术的推广。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提高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能力,各级政府要在民居安全工程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其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要落实分管领导、责任到人。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单位,开展农村民居经济实用抗震技术和农村民居建筑风貌特色研究,编制实用技术标准。将农村抗震管理纳入村镇管理体系,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建房抗震质量指导和管理。农村建筑管理的缺失导致民房建设的随意性,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为减少农村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隐患,就必须将民房建设纳入规范管理,但管理一定要规范,坚持监督和服务并举的原则,避免增加群众负担。
  参考文献
  [1]李鸿晶、宗德玲,关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的几个问题的讨论[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23(2):100-105
  [2]曾银枝等,村镇砌体结构住宅抗震性能现状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33(3):121-126
  [3]王瑛、史培军、于静爱,地震灾害对中国农村居民的影响研究一以云南省大姚县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10-115

标签:河南省 抗震 村镇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