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地理 > 正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测试卷_过幸福的语文人生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是一个明朗的冬日,阳光暖人心肺。翻开史金霞老师的《不拘一格教语文》,竟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在那片滚热的文字里,心不觉走出很远,不知夜色渐上。    “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我读《不拘一格教语文》时的情景,被周国平说得如此透彻。我在这本书里照见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过幸福的语文人生。
  
  不拘一格,乃见真性情
  
   本书共分五个单元,分别从阅读、写作、实践活动、诗歌、电影五种课型,结合大量丰富的实例来阐释作者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思想。“不拘一格”四字,可谓一语中鹄,揭示了全书之纲领。史老师的教育教学有一种脱俗的气质与卓越的品格,这正是读此书时欲罢不能的一大原因。
   仅以她的实践活动课为例。
   史老师的实践活动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剧本的编写、表演,专题研究论文的撰写、汇报,规则严谨的辩论赛,异彩纷呈的创社办报……史老师的点子不可谓不多矣,而学生所焕发的热情不可谓不浓矣。
   但我更赞叹的是,热闹背后的理性追求,形式多样中的本位坚守。史老师有着清醒的教育认知和教学定位,她所搞的实践活动绝不是形式热闹、内容空洞的一种,而可以视作大语文教学的自觉践行。
   在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中,史老师的组织、安排切实而有序。组织辩论赛,她制定了规范严谨的流程和规则。创社办报,她和学生共同拟定了操作细则。即便是编剧,她也要进行细致耐心的辅导,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学习编剧,让学生把情节比较完整的小说改编成剧本,然后观看相应的电影,评价表演与改编的得失。第二步,改编课本剧,培养编剧导演的骨干力量,“让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第三步,编演大型的多幕剧(如《项链》《茶馆》《勾践灭吴》等),以少数带动多数,树立团队精神,培养沟通交际能力。第四步,抛开依托,无所凭借,让学生自己取材、选材、组材,进行独立创作。这样的教学层次鲜明,目标明确,运转高效。
   窥斑见豹,史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不拘一格,富有创造情怀。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真性情和创造情怀。于是,我们对这个上课时不小心将鞋跟陷进讲台的缝隙里,索性踢掉高跟鞋继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老师含着欣赏,充满敬意。这位不拘一格、不拘小节的老师身上,保持着多么珍贵的真性情啊!她又享受着多么幸福的语文人生啊!
  
  “大鱼带着小鱼游”
  
   很多大师都曾讲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比喻:师生关系,就是“大鱼”和“小鱼”的关系,大鱼在前引导,小鱼紧跟其后。我认为,大鱼带着小鱼游,一起寻觅食物,共同成长,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师生关系。这本书所展现的正是这种师生共同生长、其乐陶陶的美好境界。
   史老师的电影课令人迷恋。我们先来看这些年来她给学生放过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浪潮》《鬼子来了》《放牛班的春天》《小武》《三峡好人》……在史老师推荐给学生的影片中,我在思考这条引着“小鱼”向前游的“大鱼”是如何成长的,这条“大鱼”胃口该有多大啊!
   史老师的电影课也别具匠心、用心良苦:“观看电影,也是一种阅读理解。一开始带领学生看电影,我总是会一边看电影,一边看学生,密切关注影片播放流程中学生的反应,鼠标在手,眼疾手快,在关键时,暂停,回放,适时追问、激疑、点拨、提示。在观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注意铺垫,学会联系,学会比较,体味品悟,领会解读,可谓手把手地教会他们看电影。通常,如此看过几部电影,学生就学会了看电影。”
   史老师播放的影片也不是随意选择的,她的电影课是语文课的有效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我们且来看她在“文明的对话”这一单元中是如何将电影材料与文本材料结合使用的:
   (1)课上自读《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等5篇课文,并点评。
   (2)课上补充阅读李乐平《闻一多对屈原认识的转变及其原因分析》、傅国涌《告别屈原人格》、端木赐香《叩问传统(节选)》、资中筠《文化与制度》、张鸣《日本人为什么能处世不惊》等文章,摘评、点评结合。
   (3)看电影:《刮痧》和《撞车》(先看《刮痧》,因为它情节单一,人物性格简单)。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型课堂辩论会,讨论交流课文、阅读材料与两部电影所带来的冲击。
   (5)写文章,继续交流碰撞。
   观看电影,在这个教学单元已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
  
  教育生活里的“人”
  
   目中有“人”,日常教学中透着真诚的生命关怀,是我确信史老师能走得更远的重要原因。
   教育家本杰明谈“完人教育”时,指出教育不能过分强调认知领域,而忽略了人格的养成。面对异化的教育、教学现状,面对扭曲的世界观、价值观,史老师的反省、批判是深刻、沉痛和真诚的:“教育要救赎的不是教育对象而是我们自己。”站在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史老师为“人”的消失而痛惜、愤慨:
   “像王戎,道旁的李子树下,别的孩子欢呼雀跃,奋臂脱靴,纷纷爬树,摘取李子,以求大快朵颐之际,他却以不符合自己年龄的苍老的心态,冷眼旁观,暗自哂笑:一群傻瓜!道旁多李,怎会甜美?那攀树的热闹活泼,那摘李子的欣喜欢乐,那亲口品尝李子的难以形容的诸多感受,他王戎不但不能体验,而且不能欣赏,浸在智慧的孤独中,高傲地在那儿另类着。殊不知,最该烂漫纯真的童年,他如此轻易掷去后,从此,他便再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与痛苦了!”
   史老师关注的是智慧之上的健康生命和健全人格,她提醒我们重温爱因斯坦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约所发表的《教育声明》中的一段话:“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读书中的教学实例,我为史老师视野的宽度、思想的深度而赞叹,但更为她体贴生命的温度而感动:“发现一个人才,并且改变他,锻造他,驯服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本性茁壮成长,长成他应该成为的那个样子。这是一桩多么令人陶醉的事业啊!”“教育就是这样,绿色种植,不打农药,不用催熟剂,松土施肥,自然生长,给以时间和爱,成熟之后,果实才格外甘甜。”
   一个将生命的健全、完整当作终极目标的教师,必然具备一点离经叛道的精神,而这种“背叛”恰是向语文本真的回归,史老师就是一个例证。她诗歌教学功底深厚,在诗歌教学上也格外肯花气力,――尽管高考明确规定“诗歌除外”。她这样阐释:“为什么需要诗歌?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只长大一次的孩子,因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因为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培育‘一个个和谐发展的人’。”多么神圣的教育宣言!“人”,是史老师教育词典中最大的一个字!
   作家王开岭评价此书的一段文字深契我心:“很为史金霞老师的学生感到庆幸,他们遇上了一位优秀的心灵导师和精神保姆,一位同时关心‘生长’和‘成长’的老师。在她的课堂上,孩子完成的不仅是智识发育,更有生命气质和精神品格的熏染。一个社会的春天尚有多远,要看有没有一代新人的诞生。在史老师的书中,我感受到了新人的气息和春天的移动。”我还要补充一句,在史老师的书中,你会发现语文老师的优秀与幸福几乎是同义词。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中)

标签:语文 幸福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