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地理 > 正文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采用份额偏离分析法研究了海南省各产业总产值增长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分析其产业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说明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偏离份额分析图
  
  一、引言
  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适合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否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长期任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加速,经济结构的变化也随之增大,对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也不断加强和深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加快,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加强并为人们所认识和关注,如何通过各部门、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已经成为人们日益迫切追求答案的课题。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学界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转换关系问题的研究。
  本文重点研究全国31个省市的产业结构间的差异,主要分析其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不同地区三大产业的发展及优势不同,所以本文通过三大产业的独立研究与总体的研究结合,分析出不同省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及竞争力对各省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研究区域产业结构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偏离-份额法,及偏离份额分析图。
  二、理论基础
  1.偏离-份额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后由E.S.邓恩和埃德家?胡佛在应用中作了进一步发展。偏离份额分析法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方面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的差距。如果一个地区各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国同一产业增长速度完全相同,即排除掉由于各地区同一产业竞争力(或生产率)不同造成的增长速度上的差异,那么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则是由结构因素所形成的。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全国完全相同,那么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只能由地区竞争力来解释。因此,偏离份额分析法能反映地区产业结构和各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状况。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并且这种方法的应用领域很广,其应用前提是找出总体和个体,只要出在同一整体下,每个个体都可以单独进行分析。
  2.偏离份额分析图
  一种直观的分析办法是绘制偏离份额分析图。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比较分类,然后根据分析表计算数据,绘制Shift一Share分析图。这样做使结论更加清晰直观,明确各区域属于何种类型,我们可以用此法分析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也可分析各产业的经济增长类型。
  偏离份额分析图由两条倾斜度为45°的等分线把坐标系分为八个扇面,然后,标出区域各部门以及总体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根据所在扇面,可将其划分为几种类型,判断区域总体结构及竞争力的优劣强弱,确定哪些是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部门。同时,还可以用分析图对各区域进行比较,识别各区域结构的优劣与竞争力的高低。在偏离份额分析图中,离原点及坐标轴越远,优势或劣势就越大。
  (1)部门优势分析图:以区域部门优势PDij(即Pij与Dij之和),反映部门总的增长优势,为横坐标,以全国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建立关系,图1中的八个扇面反映了在总增量、部门增长优势方面的不同类型:
  A较好部门,指处在第1,2扇面中的部门,为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B一般部门,指处于第3,4扇面中的部门,其中处于第3扇面者为虽具有部门优势,但却为衰退部门,处于扇面4为增长部门,却不具有部门优势;C较差部门,指处于第5,6扇面中的部门,这些部门,在总量上都为负增长,扇面5中虽为增长部门,扇面6中虽具部门优势,但都不足以消除因部门优势或全国性衰退造成的负贡献;D最差部门,指处于第7,8扇面中的部门,为既无部门优势,又为衰退部门。
  (2)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以竞争偏离分量Dij为横轴,以结构偏离分量Pij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如图2。图2中各扇面代表的含意如下:
  扇面1:原有基础很好,竞争力较强好部门;扇面2:竞争力很强,原有基础较好的较好部门;扇面3:基础差但发展快的较好或一般部门:扇面4: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或一般部门;扇面5:基础较好但竞争力很差的较差部门;扇面6:基础很差但发展很快的较差部门;扇面7,8,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的最差部门。
  三、实证分析
  在这里利用偏离-份额法对中国31个省市的经济增长结构采用2001和2010年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其中,2001年为基期,2010年为报告期,数据来自中经专网及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利用EXCEL及上述公式计算各省市的增长额偏离,及各省市各产业的明细产业偏离份额,计算结果显示:
  第一从各产业偏离份额明细表可以看出:各省市第一产业的产业分量为负,说明其各省市的第一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总量增长速度,各省市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其所在省市的竞争力优势,其中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陕西这八个省的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分量为较大的正值,其第一产业相对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优势。各省市第二产业的产业分量为正值,说明其各省市的第二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各省市第三产业的产量分量为负值,说明各省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总量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第三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依赖于竞争力优势,其行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第二可以得出结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这四个地方产业结构的效应对其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推动影响。而安徽、河南、广西、四川这四个地方产业结构总体的效应对其经济增长产生负向较大的影响,说明这几个省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跟上全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步伐,或调整力度不够。产业结构对北京和天津有适当的正向影响。内蒙古、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广东这六个省的竞争力效应较高。
  各省市增长额偏离表画出区域优势分析图及区域偏离分量图分别如图3、图4。
  从图3区位优势图可以看出除上海、辽宁、福建、黑龙江、云南位于第四区外其他省市均位于一二区,说明我国大部分省市为具有产业优势的较好的增长部门。只有上海、辽宁、福建、黑龙江和云南虽然为增长省市,但其不具有产业优势。从图3还可以看出广东、江苏和山东离坐标原点及各坐标轴很远,这三个省有着较大的产业优势。
  下面做具体分析:
  第一,根据各省数据偏离数据的计算以及图4区域偏离份额图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都有优势的省市是:北京、天津、山西、江苏、浙江、山东、广东、陕西,它们的两项指标均为整,其竞争力偏离均显著大很多,江苏、浙江和广东在产业结构上有显著的优势,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浙江和广东三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均高于其他省市,其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高。
  从区域偏离分量图可以看出:山西、陕西、江苏和山东位于扇形区域一,说明其原有基础很好,为竞争力较强好部门。北京、天津、浙江和广东位于扇形区域二,说明其竞争力很强,为原有基础较好的较好部门。
  进一步对这几个省市的增长率贡献来源进行分析:北京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总增长量居于贡献的主导地位,,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增长较缓慢,且只占很少的分量。进一步观察看到北京第三产业中产量分量为负值,竞争分量为较大的正值,说明北京第三产业竞争力激烈但其各行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升级,不过其第三产业的结构失调不是很严重,应当综合成本收益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是否要深化调整。北京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为正值,说明其第二产业各行业的整体结构合理,但其竞争分量存在一个相当大的负值,竞争力成为其第二产业发展的阻碍,说明其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在整体结构合理的基础上应增加更多的行业竞争因素。总之北京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实际情况相符,随着WTO的加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首都北京已经在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进行了产业调整,其中第三产业中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天津作为中国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其第一产业为产业分量及竞争分量都为负的衰退型部门。天津第二产业的产业及竞争分量都是正值,而且其值都很大,说明天津的第二产业不仅具有显著的产业结构优势还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区分分量都没有显著效应,这8年天津的第三产业主要靠全国份额的增长,增长较缓慢。可以认为天津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并没有随着发生很大的变化,依旧依赖于传统的重工业,这与天津的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城市是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浙江、广东三个省市第一产业产业的产业分量和竞争分量均为负值,这几年发展较缓慢。其第二产业的产业分量及竞争分量均为较大的正值,第二产业在这几年发展迅速。第三产业的产量分量分量为负值,竞争分量为较大的正值,说明其第三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不是很合理,但其竞争较激烈。。相比较而言之,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来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第二,分析产业结构具有优势而竞争分量为劣势的省市:上海、黑龙江和辽宁。这两个省市2001年到201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产业结构的优势发展,黑龙江跟辽宁为我国传统的东北重工业基地,其重工业的发展对全国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但黑龙江的竞争分量为-1072.34,其竞争力远远落后与其他省市竞争力水平,说明黑龙江的产业总量虽然增长较快,但是质量有待于提高,投资收益率低、管理效率差等其他因素成为制约黑龙江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要寻求竞争优势,发挥黑龙江的区域比较优势。
  根据各省数据偏离数据显示:上海、辽宁和黑龙江的第一产业的产业分量为负,竞争分量为正。其中东北的大米品牌为其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辽宁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区位优势均为正,其第二产业的发展比较快,属于增长型经济。辽宁和黑龙江的第三产业的产业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为负,说明这几年这两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为了推动其经济的增长,适应经济全球化,必须加大其竞争因素的调整,加大发展第三产业。
  从区位偏离分量图可以看出辽宁位于第四扇区,黑龙江位于第五扇区,说明辽宁为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或一般的省市,黑龙江基础较好但竞争力很差的较差部门。上海位于扇区的第四扇区,说明上海的基础较好但这几年地位处于下降的较好部门。
  从区域偏离分量图以及各省偏离分量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省市如:宁夏、河北、内蒙古、河南、重庆、吉林、湖北、贵州、新疆、海南、西藏、甘肃、安徽、湖南、广西、四川这十六个省市的产业结构偏量为负,竞争力分量为正,即这几个省市靠竞争力而非产业结构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其中宁夏、河北、内蒙古、河南、重庆、吉林、湖北、贵州位于区域偏离分量图的第三扇区,说明这几个省市是基础差但发展快的较好或一般省市。
  新疆、海南、西藏、甘肃、安徽、湖南、广西、四川位于区域偏离分量图的第六扇区,说明这几个省市是基础很差但发展很好的较差部门。
  福建虽然位于区域偏离分量图的第八扇区,但因它更接近于坐标原点,因此不认为其为基础差且缺乏竞争力的最差部门,但其产业和竞争力均处于劣势,这几年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几乎为零。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福建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四、结论
  从2001年到2010年这段期间,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行业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新型部门第三产业,虽然这几年国家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已经越来越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其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全国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1]陈瑾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2
  [2]杨灿.产业关联测度方法及其应用问题探析[J].统计研究,2005,9
  [3]李秋斌.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基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比较分析[J].东南学术,2006,01
  [4]黄茂兴,黄晓芬.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5]吴桂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差距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
  
  作者简介:许玉霞,山西运城人,集美大学财经学院2009级国民经济学研究生。

标签:实证 经济增长 中国 差异